午后,寒山城(南城)一隅,一座收拾得干干净净的院子里,李笠正在巡视。
他因为“入邺”之功,进号镇北将军,并以本号开府(开幕府)仪同三司,这里,就是他幕府的办公地点。
整座建筑,布局中规中矩,和寒山城里许多官署一样,以砖墙替代夯土墙、夯土围墙,看上去‘瘦’了一些,却显得短小精干。
李笠来到自己‘办公室’前,看着一扇扇纱窗,觉得有些遗憾。
没有空调、电风扇的时代,夏天要给室内降温,就只能靠打开门窗通风,可如此一来,蚊虫袭扰,苦不堪言。
于是需要用上纱窗,可到了冬天,要御寒就得在保证适度通风的情况下关闭大部分门窗,那么室内的采光就没有保证。
所以,应该上玻璃窗。
但是,李笠的玻璃作场作不出大面积的平板玻璃,只能做出拳头大小的小片平玻璃,然后组成一扇扇玻璃窗。
可玻璃作场是李笠的摇钱树,他不想引人注意,所以无法公开使用玻璃窗,那么,无论是府邸还是办公场所,玻璃窗是不可能用上的。
走进房间,看着崭新的书案,以及坐榻,李笠同样觉得遗憾。
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坐就是垂足而坐,所以这里应该摆着高脚的办公桌,以及高脚的椅子。
但不可能,所以只能是中规中矩的摆设。
李笠来到自己的位置,坐下,看着室内陈设,依旧觉得遗憾。
没有空调,夏天难过;没有暖气,冬天也够呛。
但是,有自己的幕府,这种感觉,让人舒坦,毕竟权力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
开府仪同三司,介于荣誉官职和实职之间的一种高级待遇,开府,指的是开幕府,自行辟僚属。
仪同三司,即设置的府邸和进出仪式、仪仗如同三司,无三司之实,却有三司之待遇和排场。
三司,最初指的是司马、司徒、司空,后来指代三公:太尉、司空、司徒。
开府,加上“仪同三司”,连称“开府仪同三司”,是朝廷用来嘉奖有功之臣的高级荣誉及待遇,为加官。
按梁国的官制,诸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官秩为十七班。
再往上,就是最高一级的十八班,为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
可以说,现在的李笠,在官场上的成就,已经达到许多人一生都无法达到的高度。
从班秩上来说,距离‘位极人臣’,差一个官阶。
但‘开府仪同三司’本身,并不是什么‘罕见’的待遇。
梁国开国以来,获得‘开府仪同三司’待遇的人不说多,但也不能说少,其中有皇子、宗室,有文武官员,不仅武臣能有这待遇,文臣亦可。
但开府之权,对于李笠来说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他可以光明正大拥有自己的‘私人幕僚团队’。
他在徐州刺史任上,有州府序列的幕僚团队,有军府序列的幕僚团队,但这和职务挂钩,并不会随着他的升迁而跟着走。
开府自辟的幕僚就不同了,府主去哪上任,幕僚们就跟着去哪。
这个‘幕僚团队’中的成员,有朝廷认可的‘正式编制’,是正经的‘大梁公务员’,其任职经历,是得到吏部承认的正式履历。
所以,李笠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梧桐树’,可以招来‘凤凰’落户。
幕府的幕僚长(长史),当然是张铤,但同时依旧兼任徐州主簿一职。
按说府长史得朝廷任命,不过这不是问题,毕竟这是‘交易’的一部分。
李笠把揪出刺杀皇帝的元凶之首功,让给鄱阳王萧范,萧范在办案过程中,给此案安上“齐国细作参与其中”的罪证。
于是,李笠就有了借口发动‘入邺行动’,即便因此导致齐国大规模报复也在所不惜。
因为打着“为先帝报仇”的旗号,朝中无人能对他‘入邺’后导致两淮有化为白地的风险,进行质疑和责难。
而凭此功劳,鄱阳王萧范让他如愿得“开府仪同三司”之待遇,这对于李笠往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梧桐树有了,凤凰呢?
按照主流的做法,开府后,应当让名士或者士族子弟为自己的幕僚,以此装点门面,抬高府主的名望。
而且名士和士族子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熟悉各类典章制度,个人文化素质以及经历,理论上可以很好完成幕僚的职责。
一如后世的人才招聘那样,名士和士族子弟等同于名牌大学的高学历毕业生(学历至少硕士研究生起),可以提升用人单位的‘逼格’。
这些人入职后,可以利用其亲友、师长、同学等各种人脉开展工作、拓展业务,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有事半功倍之效。
然而用人单位和名牌大学毕业生之间,是双向选择,出身微寒的鄱阳李三郎,开府后选用幕僚,这个“用人单位”的吸引力,对于名牌大学毕业生有多大呢?
大概,吸引力不为负而已。
也就是说,没什么吸引力,这个时代士族对武人的歧视、对出身的歧视,导致他这个府主对名士、士族子弟的吸引力很差。
按照这个时代“主流阶层”的视角,士族子弟给一个渔家子当幕僚,极其掉价。
即便其服务的府主,战功赫赫无人能及,但出身决定了所处阶层极其低下。
而朝廷的体制决定了,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及其家族的阶层,是很难靠军功来改变的。
所以梁国的军号制度,设置了一百多个军号,就是要断了寒人以军功改变阶层的念头。
现在,即便鄱阳李三郎成了军号三十二班的镇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在士族眼中,他依旧是浑身鱼腥味的渔家子。
这就是时代的歧视,不会因个人意志而改变,李笠无所谓这种歧视,但自己幕府极大概率招揽不到名士,也是可以预见的。
所以李笠决定务实,不问出身,任用实干人才,但即便如此,选拔也有讲究。
他自己本来就有一套私人幕僚班底,可以协助他处理各项事务,只是一直摆不上台面。
而现在开府后,若李笠全都用‘自己人’当幕府僚属,只会让人鄙夷他格局小。
一如后世,一个公司的要职若都是老板的亲戚担任,这就是家族企业,注定留不住人才,也不会有做大的可能。
若要职用的都是同乡,没有‘外地人’,这就是排他性很强的小团体,人才同样留不住。
想着想着,李笠拿出随身携带的一份名单,琢磨起来。
齐军会快就要大举南下,许多事不能耽搁。
他因为“入邺”之功,进号镇北将军,并以本号开府(开幕府)仪同三司,这里,就是他幕府的办公地点。
整座建筑,布局中规中矩,和寒山城里许多官署一样,以砖墙替代夯土墙、夯土围墙,看上去‘瘦’了一些,却显得短小精干。
李笠来到自己‘办公室’前,看着一扇扇纱窗,觉得有些遗憾。
没有空调、电风扇的时代,夏天要给室内降温,就只能靠打开门窗通风,可如此一来,蚊虫袭扰,苦不堪言。
于是需要用上纱窗,可到了冬天,要御寒就得在保证适度通风的情况下关闭大部分门窗,那么室内的采光就没有保证。
所以,应该上玻璃窗。
但是,李笠的玻璃作场作不出大面积的平板玻璃,只能做出拳头大小的小片平玻璃,然后组成一扇扇玻璃窗。
可玻璃作场是李笠的摇钱树,他不想引人注意,所以无法公开使用玻璃窗,那么,无论是府邸还是办公场所,玻璃窗是不可能用上的。
走进房间,看着崭新的书案,以及坐榻,李笠同样觉得遗憾。
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坐就是垂足而坐,所以这里应该摆着高脚的办公桌,以及高脚的椅子。
但不可能,所以只能是中规中矩的摆设。
李笠来到自己的位置,坐下,看着室内陈设,依旧觉得遗憾。
没有空调,夏天难过;没有暖气,冬天也够呛。
但是,有自己的幕府,这种感觉,让人舒坦,毕竟权力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
开府仪同三司,介于荣誉官职和实职之间的一种高级待遇,开府,指的是开幕府,自行辟僚属。
仪同三司,即设置的府邸和进出仪式、仪仗如同三司,无三司之实,却有三司之待遇和排场。
三司,最初指的是司马、司徒、司空,后来指代三公:太尉、司空、司徒。
开府,加上“仪同三司”,连称“开府仪同三司”,是朝廷用来嘉奖有功之臣的高级荣誉及待遇,为加官。
按梁国的官制,诸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官秩为十七班。
再往上,就是最高一级的十八班,为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
可以说,现在的李笠,在官场上的成就,已经达到许多人一生都无法达到的高度。
从班秩上来说,距离‘位极人臣’,差一个官阶。
但‘开府仪同三司’本身,并不是什么‘罕见’的待遇。
梁国开国以来,获得‘开府仪同三司’待遇的人不说多,但也不能说少,其中有皇子、宗室,有文武官员,不仅武臣能有这待遇,文臣亦可。
但开府之权,对于李笠来说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他可以光明正大拥有自己的‘私人幕僚团队’。
他在徐州刺史任上,有州府序列的幕僚团队,有军府序列的幕僚团队,但这和职务挂钩,并不会随着他的升迁而跟着走。
开府自辟的幕僚就不同了,府主去哪上任,幕僚们就跟着去哪。
这个‘幕僚团队’中的成员,有朝廷认可的‘正式编制’,是正经的‘大梁公务员’,其任职经历,是得到吏部承认的正式履历。
所以,李笠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梧桐树’,可以招来‘凤凰’落户。
幕府的幕僚长(长史),当然是张铤,但同时依旧兼任徐州主簿一职。
按说府长史得朝廷任命,不过这不是问题,毕竟这是‘交易’的一部分。
李笠把揪出刺杀皇帝的元凶之首功,让给鄱阳王萧范,萧范在办案过程中,给此案安上“齐国细作参与其中”的罪证。
于是,李笠就有了借口发动‘入邺行动’,即便因此导致齐国大规模报复也在所不惜。
因为打着“为先帝报仇”的旗号,朝中无人能对他‘入邺’后导致两淮有化为白地的风险,进行质疑和责难。
而凭此功劳,鄱阳王萧范让他如愿得“开府仪同三司”之待遇,这对于李笠往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梧桐树有了,凤凰呢?
按照主流的做法,开府后,应当让名士或者士族子弟为自己的幕僚,以此装点门面,抬高府主的名望。
而且名士和士族子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熟悉各类典章制度,个人文化素质以及经历,理论上可以很好完成幕僚的职责。
一如后世的人才招聘那样,名士和士族子弟等同于名牌大学的高学历毕业生(学历至少硕士研究生起),可以提升用人单位的‘逼格’。
这些人入职后,可以利用其亲友、师长、同学等各种人脉开展工作、拓展业务,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有事半功倍之效。
然而用人单位和名牌大学毕业生之间,是双向选择,出身微寒的鄱阳李三郎,开府后选用幕僚,这个“用人单位”的吸引力,对于名牌大学毕业生有多大呢?
大概,吸引力不为负而已。
也就是说,没什么吸引力,这个时代士族对武人的歧视、对出身的歧视,导致他这个府主对名士、士族子弟的吸引力很差。
按照这个时代“主流阶层”的视角,士族子弟给一个渔家子当幕僚,极其掉价。
即便其服务的府主,战功赫赫无人能及,但出身决定了所处阶层极其低下。
而朝廷的体制决定了,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及其家族的阶层,是很难靠军功来改变的。
所以梁国的军号制度,设置了一百多个军号,就是要断了寒人以军功改变阶层的念头。
现在,即便鄱阳李三郎成了军号三十二班的镇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在士族眼中,他依旧是浑身鱼腥味的渔家子。
这就是时代的歧视,不会因个人意志而改变,李笠无所谓这种歧视,但自己幕府极大概率招揽不到名士,也是可以预见的。
所以李笠决定务实,不问出身,任用实干人才,但即便如此,选拔也有讲究。
他自己本来就有一套私人幕僚班底,可以协助他处理各项事务,只是一直摆不上台面。
而现在开府后,若李笠全都用‘自己人’当幕府僚属,只会让人鄙夷他格局小。
一如后世,一个公司的要职若都是老板的亲戚担任,这就是家族企业,注定留不住人才,也不会有做大的可能。
若要职用的都是同乡,没有‘外地人’,这就是排他性很强的小团体,人才同样留不住。
想着想着,李笠拿出随身携带的一份名单,琢磨起来。
齐军会快就要大举南下,许多事不能耽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