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496 作家与皇帝6
帝王心术,从没有说翻脸就翻脸的道理,后者那是菜市场大妈打架。
尤其皇帝身为天下表率,一举一动皆有无数人看着,虽说朱由校荒唐了十几年,可如今他想让天下人改观,就不能再做从前那些荒唐事。
为这一桩,他便不能毫无理由对信王动手,更何况,天启待信王确乎有兄弟情,哪怕这份情谊被普祥冲淡,也还能保信王几年平安。
因此,如今皇帝乃是面上仍维持着与信王情谊,暗地里却冷眼旁观,看信王究竟是否忠心于兄长。
皇帝不动声色地疏远客魏,疑心兄弟,与皇后倒是多了几分亲近。他从前最不耐烦见阁臣,如今却每日都要召见两位阁臣,或问政事,或说学问,令朝臣大为改观。
朝臣只觉皇帝态度大变,却不疑心他换了芯子,乃为着皇帝本性其实聪敏,幼时也好过读书,后头不晓得为啥越长越歪,这些日子不过回到正道,还算不得惊才绝艳。另一桩,皇帝显露出认真与聪明,却手段认知却都显而易见地嫩了些,看起来就像个天生聪慧但从未学习过治国的人,因此大臣们并不生疑。
他面上还算稳得住,实际心中仍是焦躁,下朝后每每到皇后宫中大发雷霆:“藐视君父、蛀空朝廷,满心眼里只有自家那点子蝇头小利,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王八蛋!”
皇后劝他:“民间有云,‘饭须得一口一口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做’,万岁骤然晓得许多事情,却不能一瞬将它们全部解决,倒是慢些的好。”
皇帝恶声恶气道:“我只有两年好活,大明统共还有十九年阳寿,我还要怎么慢?等死吗?”
皇后也不生气,摇摇头,“妾幼时在家学针线,丝线全堆在笸箩里,缠成一大团死疙瘩,我着急去解,却越忙越乱,到最后缠得死紧,我急得直掉泪,拿着剪子就要将它们剪得稀碎。”
皇后能剪丝线,皇帝却不能将大明江山打碎。
“妾的母亲与妾分说,‘你找着一根线头,先将它解出来,再一根一根去捋,总能理顺。’妾顺着线头去找,只理一根线,果然要简单得多,妾花了三日才将线头理顺,从那往后,性子再不似从前急躁。”皇后微笑,“这不过妾一点愚见,可妾想着,天下万事间总有相通的理,万岁对着一团乱麻,光着急没用,总得先理个头出来。”
如今皇帝有个好处,那便是听得进话。他也不是听了就信,譬如朝上某一事,大臣们众说纷纭,他总要将说法比较过两回,选中其中一个看起来较好的,使人去实施。又比如皇后这些话,他觉得有道理才能听进去,若是没道理,他也不耐烦听。
皇后的道理实际帮不上啥忙,不过能使皇帝沉下心,稳住脚步,便是最大的功劳。
皇帝沉重地想,我的线头在哪里呢?
其实他并非不晓得线头在哪里,国事不比理丝线,全是一般粗细,横亘在皇帝面前千难万险中,总有简单的,也有难以撼动的。
皇帝要理事,须从最简单的那一项入手,他早已派出人手去做,如今几个月过去,往福建去寻红薯的人手,也带着红薯茎块回来了。
万历二十一年,福建人陈振龙甘冒奇险将番薯种子从吕宋岛带回家乡,加以播种,到天启六年已有三十多年时间。到如今福建已有许多人种番薯,别处却少见。
民以食为天,但凡有一口饭吃,但凡还活得下去,这天底下的老百姓乃世上顶肯吃苦耐劳的,哪个愿意造反?
内乱不起,皇帝就腾得出手来收拾外敌。似崇祯那般内忧外患、两相夹攻,是真正的死路一条。
皇帝如今解决不了别的问题,唯独能想法子让他的子民吃饱。
红薯、玉米两样作物,产量大又耐寒耐旱,种下去不用如何精心伺候便能长大收成,一亩地能顶种十亩小麦、稻米。小冰期来临之际,数它们最有用,能救命无数。
况且荒年来时,草根树皮吃得,连观音土都啃,真要有一口红薯、玉米吃,哪个人还在乎它口感粗糙,吃多了涨肚?
皇帝要给大明朝续命,唯有靠这两样,到时候哪怕他过不了两年后那关,崇祯手中局面也能好不少,陕西不乱,总有一线生机在。
更何况,皇帝也不一定就闯不过两年后那个坎儿……他日日说自个儿只有两年好活,皇后终于忍不住问一句:“妾斗胆,敢问万岁在祖宗托梦里,是怎么个……怎么个寿数到期法儿?”
皇帝一愣,脸更黑了:历史上,天启皇帝乃在西苑游玩时落水生病,又为治病长期服用“仙药”身亡,这死法疑点重重,与武庙何其相似,说起来皇帝都觉得丢人。
世人多半疑心是魏忠贤弑君想要篡位,皇帝倒没这份疑心,理由也简单:魏忠贤一个阉人,便是篡位夺权,他又能享用几年,又能传给谁去?
若说他被人收买倒还有可能,不过几率也小,魏忠贤一身权柄皆来自皇帝,若是换个人,谁能似天启一般信重他?
因此,魏忠贤乃天底下最不可能盼望天启皇帝死的人。
但皇帝仍对其他人疑心重重——譬如信王,又譬如,福王。
真相究竟如何不得而知,皇帝倒是给自个儿立下个规矩,从今往后少去西苑,便是到西苑去,也绝不游船,非得等他查明真相,确保性命无虞之后,才能再近水近船。
西苑里头一向多的是玩物,勾着皇帝在里头流连忘返,成日家热闹得不得了。如今皇帝少去,那地方慢慢萧条下来,皇帝又有些心疼,他当日在西苑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若是全抛费了,岂不白花那么多内帑?
皇帝差点儿要在西苑种红薯,好悬皇后给劝住了:“西苑水多,景致也好,宁愿它荒着,也别种这些个东西糟蹋它。再说这东西在西苑里头岂能长好?”
皇帝听劝,扭头派身边两个小宦官去皇庄上头种红薯,亏得这年头皇帝对皇庄还有几分控制力,不像他读圣贤书读拘住的小五弟,清高又天真,连皇庄都大半落到旁人手里,内库空虚,日子过得紧巴巴,到最后闯贼进京时,竟没能从内库搜出几两银子来,说出去谁敢信?
西苑既不能种地,皇帝到底想了个法子利用起来,锦衣卫中虽没有惊才绝艳之人,顶用的好手倒也有几个,皇帝挑两个出来,又将宫中十来岁的小宦官集中到一起,重开内书堂,非但教他们读书,还要教他们练兵。
这一动静,外头朝堂上又要谏。什么“祖宗之法,宦官不得识字”,什么“陛下须防赵高、十常侍之祸”,就差提着他的耳朵骂“远的不想,你想想土木堡!”
大臣们不知道,皇帝对他们一直怀着一份戒心,更对未来有自己规划,他决意要做,且宦官、皇庄说到底都是宫内事务,他们哪里管得了?
小宦官们年纪不大,人多半机灵,跟着两名锦衣卫貌似打闹,实则练兵,连皇帝也没想好他练这些宦官到底做什么用,只当为将来练兵做准备。
派去皇庄上那两个宦官,在宫中不是啥大人物,见着魏忠贤叫一句老祖宗,魏忠贤若答应,他们便喜得尾巴都要翘上天。
这回皇帝分派任务下来,两人谁也没想到好事会落到自个儿头上,到皇庄上头,他们却是宫里来的祖宗,人人捧着敬着,岂能不喜?
宦官与读书人不同,读书人读了圣贤书,便要用圣贤标准去要求皇帝、约束皇帝,宦官富贵荣华全系在皇帝身上,皇帝说什么他们便做什么,这两个宦官又还没混得滑不留手,因此皇帝嘱咐依法子种玉米、红薯,他们便一丝不苟照着做。
皇帝暗中提醒自己,待到明年红薯丰收,不受饥馑之苦,他要给陈振龙及儿孙封爵记功!
帝王心术,从没有说翻脸就翻脸的道理,后者那是菜市场大妈打架。
尤其皇帝身为天下表率,一举一动皆有无数人看着,虽说朱由校荒唐了十几年,可如今他想让天下人改观,就不能再做从前那些荒唐事。
为这一桩,他便不能毫无理由对信王动手,更何况,天启待信王确乎有兄弟情,哪怕这份情谊被普祥冲淡,也还能保信王几年平安。
因此,如今皇帝乃是面上仍维持着与信王情谊,暗地里却冷眼旁观,看信王究竟是否忠心于兄长。
皇帝不动声色地疏远客魏,疑心兄弟,与皇后倒是多了几分亲近。他从前最不耐烦见阁臣,如今却每日都要召见两位阁臣,或问政事,或说学问,令朝臣大为改观。
朝臣只觉皇帝态度大变,却不疑心他换了芯子,乃为着皇帝本性其实聪敏,幼时也好过读书,后头不晓得为啥越长越歪,这些日子不过回到正道,还算不得惊才绝艳。另一桩,皇帝显露出认真与聪明,却手段认知却都显而易见地嫩了些,看起来就像个天生聪慧但从未学习过治国的人,因此大臣们并不生疑。
他面上还算稳得住,实际心中仍是焦躁,下朝后每每到皇后宫中大发雷霆:“藐视君父、蛀空朝廷,满心眼里只有自家那点子蝇头小利,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王八蛋!”
皇后劝他:“民间有云,‘饭须得一口一口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做’,万岁骤然晓得许多事情,却不能一瞬将它们全部解决,倒是慢些的好。”
皇帝恶声恶气道:“我只有两年好活,大明统共还有十九年阳寿,我还要怎么慢?等死吗?”
皇后也不生气,摇摇头,“妾幼时在家学针线,丝线全堆在笸箩里,缠成一大团死疙瘩,我着急去解,却越忙越乱,到最后缠得死紧,我急得直掉泪,拿着剪子就要将它们剪得稀碎。”
皇后能剪丝线,皇帝却不能将大明江山打碎。
“妾的母亲与妾分说,‘你找着一根线头,先将它解出来,再一根一根去捋,总能理顺。’妾顺着线头去找,只理一根线,果然要简单得多,妾花了三日才将线头理顺,从那往后,性子再不似从前急躁。”皇后微笑,“这不过妾一点愚见,可妾想着,天下万事间总有相通的理,万岁对着一团乱麻,光着急没用,总得先理个头出来。”
如今皇帝有个好处,那便是听得进话。他也不是听了就信,譬如朝上某一事,大臣们众说纷纭,他总要将说法比较过两回,选中其中一个看起来较好的,使人去实施。又比如皇后这些话,他觉得有道理才能听进去,若是没道理,他也不耐烦听。
皇后的道理实际帮不上啥忙,不过能使皇帝沉下心,稳住脚步,便是最大的功劳。
皇帝沉重地想,我的线头在哪里呢?
其实他并非不晓得线头在哪里,国事不比理丝线,全是一般粗细,横亘在皇帝面前千难万险中,总有简单的,也有难以撼动的。
皇帝要理事,须从最简单的那一项入手,他早已派出人手去做,如今几个月过去,往福建去寻红薯的人手,也带着红薯茎块回来了。
万历二十一年,福建人陈振龙甘冒奇险将番薯种子从吕宋岛带回家乡,加以播种,到天启六年已有三十多年时间。到如今福建已有许多人种番薯,别处却少见。
民以食为天,但凡有一口饭吃,但凡还活得下去,这天底下的老百姓乃世上顶肯吃苦耐劳的,哪个愿意造反?
内乱不起,皇帝就腾得出手来收拾外敌。似崇祯那般内忧外患、两相夹攻,是真正的死路一条。
皇帝如今解决不了别的问题,唯独能想法子让他的子民吃饱。
红薯、玉米两样作物,产量大又耐寒耐旱,种下去不用如何精心伺候便能长大收成,一亩地能顶种十亩小麦、稻米。小冰期来临之际,数它们最有用,能救命无数。
况且荒年来时,草根树皮吃得,连观音土都啃,真要有一口红薯、玉米吃,哪个人还在乎它口感粗糙,吃多了涨肚?
皇帝要给大明朝续命,唯有靠这两样,到时候哪怕他过不了两年后那关,崇祯手中局面也能好不少,陕西不乱,总有一线生机在。
更何况,皇帝也不一定就闯不过两年后那个坎儿……他日日说自个儿只有两年好活,皇后终于忍不住问一句:“妾斗胆,敢问万岁在祖宗托梦里,是怎么个……怎么个寿数到期法儿?”
皇帝一愣,脸更黑了:历史上,天启皇帝乃在西苑游玩时落水生病,又为治病长期服用“仙药”身亡,这死法疑点重重,与武庙何其相似,说起来皇帝都觉得丢人。
世人多半疑心是魏忠贤弑君想要篡位,皇帝倒没这份疑心,理由也简单:魏忠贤一个阉人,便是篡位夺权,他又能享用几年,又能传给谁去?
若说他被人收买倒还有可能,不过几率也小,魏忠贤一身权柄皆来自皇帝,若是换个人,谁能似天启一般信重他?
因此,魏忠贤乃天底下最不可能盼望天启皇帝死的人。
但皇帝仍对其他人疑心重重——譬如信王,又譬如,福王。
真相究竟如何不得而知,皇帝倒是给自个儿立下个规矩,从今往后少去西苑,便是到西苑去,也绝不游船,非得等他查明真相,确保性命无虞之后,才能再近水近船。
西苑里头一向多的是玩物,勾着皇帝在里头流连忘返,成日家热闹得不得了。如今皇帝少去,那地方慢慢萧条下来,皇帝又有些心疼,他当日在西苑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若是全抛费了,岂不白花那么多内帑?
皇帝差点儿要在西苑种红薯,好悬皇后给劝住了:“西苑水多,景致也好,宁愿它荒着,也别种这些个东西糟蹋它。再说这东西在西苑里头岂能长好?”
皇帝听劝,扭头派身边两个小宦官去皇庄上头种红薯,亏得这年头皇帝对皇庄还有几分控制力,不像他读圣贤书读拘住的小五弟,清高又天真,连皇庄都大半落到旁人手里,内库空虚,日子过得紧巴巴,到最后闯贼进京时,竟没能从内库搜出几两银子来,说出去谁敢信?
西苑既不能种地,皇帝到底想了个法子利用起来,锦衣卫中虽没有惊才绝艳之人,顶用的好手倒也有几个,皇帝挑两个出来,又将宫中十来岁的小宦官集中到一起,重开内书堂,非但教他们读书,还要教他们练兵。
这一动静,外头朝堂上又要谏。什么“祖宗之法,宦官不得识字”,什么“陛下须防赵高、十常侍之祸”,就差提着他的耳朵骂“远的不想,你想想土木堡!”
大臣们不知道,皇帝对他们一直怀着一份戒心,更对未来有自己规划,他决意要做,且宦官、皇庄说到底都是宫内事务,他们哪里管得了?
小宦官们年纪不大,人多半机灵,跟着两名锦衣卫貌似打闹,实则练兵,连皇帝也没想好他练这些宦官到底做什么用,只当为将来练兵做准备。
派去皇庄上那两个宦官,在宫中不是啥大人物,见着魏忠贤叫一句老祖宗,魏忠贤若答应,他们便喜得尾巴都要翘上天。
这回皇帝分派任务下来,两人谁也没想到好事会落到自个儿头上,到皇庄上头,他们却是宫里来的祖宗,人人捧着敬着,岂能不喜?
宦官与读书人不同,读书人读了圣贤书,便要用圣贤标准去要求皇帝、约束皇帝,宦官富贵荣华全系在皇帝身上,皇帝说什么他们便做什么,这两个宦官又还没混得滑不留手,因此皇帝嘱咐依法子种玉米、红薯,他们便一丝不苟照着做。
皇帝暗中提醒自己,待到明年红薯丰收,不受饥馑之苦,他要给陈振龙及儿孙封爵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