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想了想,转头看看周瑜。“公瑾,你的意见呢?”
周瑜微微欠身,不紧不慢地说道:“是攻樊城还是增援蔡洲,都没有必要急着下结论。蔡洲离此不过数里,最迟明天上午,粮食就能运到大营,到时候问清楚了再做决定不迟。”
孙坚点头。“还是公瑾想得周全,我也是这么想的。”他摆摆手。“你接着说。”
“孙校尉增援蔡洲之策,可谓老成谋国。不管伯符的损失大不大,经此一战,刘表必然重视蔡洲,轻则派兵警戒,重则派兵围困,以伯符仅有的两千人守或有余,战则不足。一旦他们被困在蔡洲,接应程韩二位的任务就有可能受影响。”
孙贲很满意,吴景的脸色却有些不太好看。
周瑜接着说道:“若说孙校尉之策立足于守,那吴校尉之策就是立足于攻。攻樊城,迫使刘表不能分兵东顾,亦是合于兵法的良策。”
吴景转怒为喜,连连点头。
孙坚心中暗喜。这世家子弟果然会说话,一个也不得罪。如此一来,他要增兵蔡洲就名正言顺了。他咳嗽一声,故作不悦。“那你说说,我们究竟是增援蔡洲,还是攻击樊城?”
“将军,两者可并行不悖。派兵增援蔡洲,持续威胁襄阳右翼,进兵樊城之下,迫使刘表不能东顾,双管齐下。只是……”
“只是什么?”
“樊城虽小,却颇为坚固,若是强攻,损失必然不小。若是能将襄阳守军诱出城,于野战中予以重创,则樊城不攻亦破,蔡洲不增亦安。”
孙坚灵光一闪,恍然大悟,拍案大笑。“哈哈,元明,伯阳,你们听懂了么?公瑾此计将你们二人的想法融为一炉,可谓妙手天成。”
吴景和孙贲面面相觑。他们没听到周瑜的具体安排,不知道妙在何处。但是他们很清楚,孙坚的用兵能力比他们强太多,孙坚说好,那肯定是真好,他们不懂是他们的问题,不是周瑜的问题。
“公瑾,你详细说说。”孙坚将吴孙二人的脸色看在眼中,给周瑜递了个眼色。
“喏。”周瑜躬身领命,将自己的计划说了一遍。增援蔡洲,但不给太多的人马,立足于孙策守住蔡洲的同时,又给刘表攻克蔡洲的希望,诱刘表出城一战。攻击樊城,却又不全力以赴,在牵制刘表的同时又保持随时转战襄阳的能力。一旦刘表出城,立刻转移攻击目标,在野战中歼灭刘表的主力。
周瑜这个计划既融合了孙贲、吴景两人的意见,又予以提升,增援蔡洲、攻击樊城都是虚的,与刘表在城外决战才是真正的杀招。孙坚听明白了其中的妙处,所以一听就拍案叫好。孙贲、吴景虽然反应慢一点,经周瑜这么一解释,他们也听懂了,不禁心悦诚服,又暗自感慨。
这世家子弟就是与众不同,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能力,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孙策有此人辅佐,独领一部的时间不会太久。他们这些老人要尽快转换思维,不能漠视孙策的存在了。
——
第二天一早,粮食运到大营,随着粮食来的还有蔡家老少一千多口。
督运粮草的孙辅第一时间赶到中军大帐,向孙坚报告。得知孙策攻破蔡洲的全过程,孙坚又惊又喜。惊的是孙策胆大到近乎冒险,喜的是刘表正如孙策所料,竟然没有派兵声援蔡洲,让孙策轻而易举的控制了蔡洲,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孙辅随即汇报了孙策要屠蔡洲,现在又不同意他娶蔡珂为妻的事,请孙坚做主。
孙坚有些不快。孙策攻破了蔡洲,孙辅寸功未立,却要娶蔡珂,占了便宜也就罢了,还对孙策说三道四,孙辅这事做得可不地道。他正准备斥责孙辅两句,周瑜在后面扯了扯他袖子。孙坚见状,把涌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来,拍拍孙辅的肩膀。
“这样吧,你去问问你的兄长,看他是什么意见。若他支持你娶蔡珂为妻,就算伯符不同意也没用。”
“喏。”孙辅大喜,行了一礼,匆匆出营,赶往樊城的孙贲大营。
等孙辅出了营,孙坚这才闷声说道:“公瑾,伯符这是做什么?”
周瑜劝道:“将军,孙国仪直言无忌,正是对将军心无芥蒂的表现,将军应该因此高兴才对。伯符攻蔡洲,虽然成功,但的确冒险,孙国仪反对也是出于稳重,并无大错。至于要屠蔡洲,我想伯符只是吓唬蔡家而已,国仪为人忠厚,未能看破。”
孙坚的脸色缓和了些。“那他要娶蔡家女儿呢,这又算怎么回事?”
“将军,国仪正当年纪,若非随将军征伐,只怕早就应该成家了。伯符促成此事,也是一片心意。”
“既然要与蔡家结亲,伯符为什么不自取?”
“伯符不娶蔡氏,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要立威,二是他看不上蔡家。”
“他还看不上蔡家?”孙坚哼了一声:“那他想娶谁家的女儿,你周家有年龄相当的女子么?”
周瑜尴尬不已。“将军,伯符志向高远,何患无妻?国仪也说了,伯符前日与庞德公坐而论道,毫不逊色,将来必然名扬荆襄,到时候上前求亲的人恐怕会踏破将军府门槛,将军不必着急。”
孙坚放声大笑。“我只怕竖子期望太高,耽误了时光。他今年十六,也该成亲了。”
周瑜眨眨眼睛,开始为孙策担心起来。他嘴上说得头头是道,其实心里也不赞同孙策促成孙辅娶蔡珂这件事,只是不能说出来。他想了想,又道:“将军,伯符的军报过于简略,恐怕还有些事没有说清楚,我想亲自走一趟,去蔡洲问个明白。”
孙坚点头答应。“你领一千人去蔡洲,传我的命令,拜黄汉升为校尉,让他领着这一千人,好生跟着伯符,将来必不会亏待他。至于祖茂,让他把义从留下,一个人回来吧,我身边还真不能没有他。”
周瑜心领神会,躬身领命。
-
-
周瑜微微欠身,不紧不慢地说道:“是攻樊城还是增援蔡洲,都没有必要急着下结论。蔡洲离此不过数里,最迟明天上午,粮食就能运到大营,到时候问清楚了再做决定不迟。”
孙坚点头。“还是公瑾想得周全,我也是这么想的。”他摆摆手。“你接着说。”
“孙校尉增援蔡洲之策,可谓老成谋国。不管伯符的损失大不大,经此一战,刘表必然重视蔡洲,轻则派兵警戒,重则派兵围困,以伯符仅有的两千人守或有余,战则不足。一旦他们被困在蔡洲,接应程韩二位的任务就有可能受影响。”
孙贲很满意,吴景的脸色却有些不太好看。
周瑜接着说道:“若说孙校尉之策立足于守,那吴校尉之策就是立足于攻。攻樊城,迫使刘表不能分兵东顾,亦是合于兵法的良策。”
吴景转怒为喜,连连点头。
孙坚心中暗喜。这世家子弟果然会说话,一个也不得罪。如此一来,他要增兵蔡洲就名正言顺了。他咳嗽一声,故作不悦。“那你说说,我们究竟是增援蔡洲,还是攻击樊城?”
“将军,两者可并行不悖。派兵增援蔡洲,持续威胁襄阳右翼,进兵樊城之下,迫使刘表不能东顾,双管齐下。只是……”
“只是什么?”
“樊城虽小,却颇为坚固,若是强攻,损失必然不小。若是能将襄阳守军诱出城,于野战中予以重创,则樊城不攻亦破,蔡洲不增亦安。”
孙坚灵光一闪,恍然大悟,拍案大笑。“哈哈,元明,伯阳,你们听懂了么?公瑾此计将你们二人的想法融为一炉,可谓妙手天成。”
吴景和孙贲面面相觑。他们没听到周瑜的具体安排,不知道妙在何处。但是他们很清楚,孙坚的用兵能力比他们强太多,孙坚说好,那肯定是真好,他们不懂是他们的问题,不是周瑜的问题。
“公瑾,你详细说说。”孙坚将吴孙二人的脸色看在眼中,给周瑜递了个眼色。
“喏。”周瑜躬身领命,将自己的计划说了一遍。增援蔡洲,但不给太多的人马,立足于孙策守住蔡洲的同时,又给刘表攻克蔡洲的希望,诱刘表出城一战。攻击樊城,却又不全力以赴,在牵制刘表的同时又保持随时转战襄阳的能力。一旦刘表出城,立刻转移攻击目标,在野战中歼灭刘表的主力。
周瑜这个计划既融合了孙贲、吴景两人的意见,又予以提升,增援蔡洲、攻击樊城都是虚的,与刘表在城外决战才是真正的杀招。孙坚听明白了其中的妙处,所以一听就拍案叫好。孙贲、吴景虽然反应慢一点,经周瑜这么一解释,他们也听懂了,不禁心悦诚服,又暗自感慨。
这世家子弟就是与众不同,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能力,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孙策有此人辅佐,独领一部的时间不会太久。他们这些老人要尽快转换思维,不能漠视孙策的存在了。
——
第二天一早,粮食运到大营,随着粮食来的还有蔡家老少一千多口。
督运粮草的孙辅第一时间赶到中军大帐,向孙坚报告。得知孙策攻破蔡洲的全过程,孙坚又惊又喜。惊的是孙策胆大到近乎冒险,喜的是刘表正如孙策所料,竟然没有派兵声援蔡洲,让孙策轻而易举的控制了蔡洲,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孙辅随即汇报了孙策要屠蔡洲,现在又不同意他娶蔡珂为妻的事,请孙坚做主。
孙坚有些不快。孙策攻破了蔡洲,孙辅寸功未立,却要娶蔡珂,占了便宜也就罢了,还对孙策说三道四,孙辅这事做得可不地道。他正准备斥责孙辅两句,周瑜在后面扯了扯他袖子。孙坚见状,把涌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来,拍拍孙辅的肩膀。
“这样吧,你去问问你的兄长,看他是什么意见。若他支持你娶蔡珂为妻,就算伯符不同意也没用。”
“喏。”孙辅大喜,行了一礼,匆匆出营,赶往樊城的孙贲大营。
等孙辅出了营,孙坚这才闷声说道:“公瑾,伯符这是做什么?”
周瑜劝道:“将军,孙国仪直言无忌,正是对将军心无芥蒂的表现,将军应该因此高兴才对。伯符攻蔡洲,虽然成功,但的确冒险,孙国仪反对也是出于稳重,并无大错。至于要屠蔡洲,我想伯符只是吓唬蔡家而已,国仪为人忠厚,未能看破。”
孙坚的脸色缓和了些。“那他要娶蔡家女儿呢,这又算怎么回事?”
“将军,国仪正当年纪,若非随将军征伐,只怕早就应该成家了。伯符促成此事,也是一片心意。”
“既然要与蔡家结亲,伯符为什么不自取?”
“伯符不娶蔡氏,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要立威,二是他看不上蔡家。”
“他还看不上蔡家?”孙坚哼了一声:“那他想娶谁家的女儿,你周家有年龄相当的女子么?”
周瑜尴尬不已。“将军,伯符志向高远,何患无妻?国仪也说了,伯符前日与庞德公坐而论道,毫不逊色,将来必然名扬荆襄,到时候上前求亲的人恐怕会踏破将军府门槛,将军不必着急。”
孙坚放声大笑。“我只怕竖子期望太高,耽误了时光。他今年十六,也该成亲了。”
周瑜眨眨眼睛,开始为孙策担心起来。他嘴上说得头头是道,其实心里也不赞同孙策促成孙辅娶蔡珂这件事,只是不能说出来。他想了想,又道:“将军,伯符的军报过于简略,恐怕还有些事没有说清楚,我想亲自走一趟,去蔡洲问个明白。”
孙坚点头答应。“你领一千人去蔡洲,传我的命令,拜黄汉升为校尉,让他领着这一千人,好生跟着伯符,将来必不会亏待他。至于祖茂,让他把义从留下,一个人回来吧,我身边还真不能没有他。”
周瑜心领神会,躬身领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