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知府出面
到了城里,已经酉时许了。走在路上那些衙差就看出来时辰怕是赶不及,其中一个便打马先跑了,想来是去衙门询问,直接带回去还是怎么着。
这边齐瞻也琢磨了一路,他也早先派小厮回城打听情况,这几日他都是在桃花村,城里情况有什么变化?
也是还没到城里,迎面已经骑马奔过来了一个小厮,到了他身边低声回禀:“汤大人不在城里,因为省亲园子的事情,奉命进京回禀进展去了,走了大约五六日,据说要一两个月才能回来。”
齐瞻一下明白了。
这应该是那个孙同知告诉了王大太太,王大太太专门挑的这个时间去找的徐知府。
自己处心积虑,挑唆了王泽楼去对付王家,拖延时间。同样,王家那边腾出来手了,一样可以处心积虑的对付自己。
不过有一点齐瞻想不通。
徐知府是前年上任的,像这种掌管一方州府的父母官,朝廷是不会允许他们长久连任的,免得在地方上经营的时间太长,做大了不好管束,更甚的要是有点什么心思,成了祸患很麻烦。
知府一任三年,允许连任一次,也就是说,在一个地方可以为官六载,六年之后就必须调任了。
而前面说过,因为牵扯温竹青,所以齐瞻将温家、王家的情况查了个清清楚楚,尤其是王家,连他们府常来往些什么人都打听明白了。 王家这一两年家务事纠缠不清,加上外面没有了男人走动。而徐知府前年上任,王家已经没有男人去处关系了。所以王家不管是老太太还是大太太,跟徐知府都没什么交情的。过年过节,可能会送些
礼,但基本上已经凑不到跟前去了。
这一次是怎么回事,王家是怎么请动的徐知府亲自审理这个案子?
须知,到了徐知府这个级别,已经不是说你拿出来多少银子,就能直接找到他了,即便王家捧着百两千两银子上前,也得有牵线的人,没有牵线的人,徐知府就不会轻易接这个银子。
这既是齐瞻想不通的地方。谁给王大太太当得这个牵线人?
咸阳虽大,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却不是个很多。首先,诗书翰墨世家,为官仕途出身的那些人家,已经可以排除了,因为王家是商人,商人和这些人家不是一条路子,所以根本走不到一起。
那么帮王家出面的,应该就是商人?
咸阳城的豪商也是有数的。齐瞻怎么想,都想不起来到底会是谁,肯为王家牵这个线。
皱着眉头琢磨了一路,已经到了城里。
进城齐瞻就对那几个衙差道:“天都晚了,是不是明天再说?应诉我们是肯定应的,明天一早我就去堂上,看看徐大人是打算如何的办理?”
衙差犹豫了一下。正好这个时候先进城的那个衙差回来了,道:“徐大人说的,既然已经进城了,就明天到堂。”
温竹青同样想了一路,自己到了堂上怎么说?大堂什么样她都没见过,但是隐隐听过什么下马威、滚钉板什么的,不过滚钉板是给越级上告的百姓准备的,自己会遇到什么?
现在听见今天不用上堂了,好歹有点时间问问齐瞻,看看能不能堂下协商?
皱眉想着,马车又开始走动,走了一会儿停下了,外面齐瞻道:“到了。”
车帘子被掀开了。
温竹青先下来,看见马车停在一个宅子前,这宅子的位置挺好的,一条胡同里只有这一家,前面种着一大片的竹子,竹子旁边一条小河流过。
齐瞻把温竹风和温竹雨抱下来,廖妈妈已经上前将门拍开了,里面的门房出来躬身候在旁边。
大家进了宅子。 这是个三进的宅院,正门进来绕过了照壁,就是内门,进了内门正房院出现在眼前,两边抄手游廊,正面三间阔朗的上房,两边耳房。院中左右厢房,对面倒座间一应俱全,倒座间一阵茶香气飘出来
。
几个婆子躬身立在院中,看见他们进来忙行礼:“奴婢们参见温大姑娘、温二姑娘、温大少爷。”
温竹青点点头。
齐瞻道:“这边是正房,你就住这里,竹风和竹雨,或者可以住厢房,或者你不放心,就和你住一块儿也行。”
温竹青道:“先住一块儿。” 说着进了屋子。温竹风和温竹雨新奇的看着屋里的一切,马上在屋里转起来了。这正房里面也是三间,正面阔朗的正厅,右边是个套间,里面碧纱橱,外面是小憩的隔间。左边套间更大一些,和厢房
一样的布置。
廖妈妈已经在外面跟几个婆子说话去了,屋里门口还有两个丫鬟,其中一个将白芷和黄芪拉走了,另一个挑着帘子,一会儿就有另外两个丫鬟端着茶、果子的进来。
“行了别备这些了,晚饭端上来。”齐瞻道。
丫鬟们忙答应着。
一会儿就将晚饭端了上来,中间的海棠花开雕绘圆桌摆了满满一桌子。小屋准备了热水,温竹青领着弟弟妹妹进去洗手脸,早有丫鬟过来接手,温竹青有些心不在焉,也就让她们做。
吃饭的时候,齐瞻似乎也一直琢磨什么事,脸色有些凝重,以往总是说说笑笑的情景已经没有了,今天偶尔才回神,觉着气氛太沉赶紧说一句话,但不久又考虑什么事去了。 温竹风和温竹雨也感觉到沉重的气氛,两人也不敢多说话,沉默的吃着东西,加上他们俩吃饭的时候,旁边还有丫鬟伺候着,温柔小声的询问他们爱吃什么,想吃什么,两个孩子的注意力全都在吃上
。
温竹青心不在焉吃了一会儿,想问问齐瞻,明天去堂上会是什么情况?抬头去发现他同样也是心不在焉,眉头不自觉的微微蹙着,似乎有什么为难的事情,或者难决断的事情。
难道他也觉着为难了? 温竹青心都沉了。自己毫无把握,心里有意无意的还有依仗他的想法,如果他都觉着为难了,那这一关自己怎么过去?王家那边如何肯轻饶了自己?
这边齐瞻也琢磨了一路,他也早先派小厮回城打听情况,这几日他都是在桃花村,城里情况有什么变化?
也是还没到城里,迎面已经骑马奔过来了一个小厮,到了他身边低声回禀:“汤大人不在城里,因为省亲园子的事情,奉命进京回禀进展去了,走了大约五六日,据说要一两个月才能回来。”
齐瞻一下明白了。
这应该是那个孙同知告诉了王大太太,王大太太专门挑的这个时间去找的徐知府。
自己处心积虑,挑唆了王泽楼去对付王家,拖延时间。同样,王家那边腾出来手了,一样可以处心积虑的对付自己。
不过有一点齐瞻想不通。
徐知府是前年上任的,像这种掌管一方州府的父母官,朝廷是不会允许他们长久连任的,免得在地方上经营的时间太长,做大了不好管束,更甚的要是有点什么心思,成了祸患很麻烦。
知府一任三年,允许连任一次,也就是说,在一个地方可以为官六载,六年之后就必须调任了。
而前面说过,因为牵扯温竹青,所以齐瞻将温家、王家的情况查了个清清楚楚,尤其是王家,连他们府常来往些什么人都打听明白了。 王家这一两年家务事纠缠不清,加上外面没有了男人走动。而徐知府前年上任,王家已经没有男人去处关系了。所以王家不管是老太太还是大太太,跟徐知府都没什么交情的。过年过节,可能会送些
礼,但基本上已经凑不到跟前去了。
这一次是怎么回事,王家是怎么请动的徐知府亲自审理这个案子?
须知,到了徐知府这个级别,已经不是说你拿出来多少银子,就能直接找到他了,即便王家捧着百两千两银子上前,也得有牵线的人,没有牵线的人,徐知府就不会轻易接这个银子。
这既是齐瞻想不通的地方。谁给王大太太当得这个牵线人?
咸阳虽大,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却不是个很多。首先,诗书翰墨世家,为官仕途出身的那些人家,已经可以排除了,因为王家是商人,商人和这些人家不是一条路子,所以根本走不到一起。
那么帮王家出面的,应该就是商人?
咸阳城的豪商也是有数的。齐瞻怎么想,都想不起来到底会是谁,肯为王家牵这个线。
皱着眉头琢磨了一路,已经到了城里。
进城齐瞻就对那几个衙差道:“天都晚了,是不是明天再说?应诉我们是肯定应的,明天一早我就去堂上,看看徐大人是打算如何的办理?”
衙差犹豫了一下。正好这个时候先进城的那个衙差回来了,道:“徐大人说的,既然已经进城了,就明天到堂。”
温竹青同样想了一路,自己到了堂上怎么说?大堂什么样她都没见过,但是隐隐听过什么下马威、滚钉板什么的,不过滚钉板是给越级上告的百姓准备的,自己会遇到什么?
现在听见今天不用上堂了,好歹有点时间问问齐瞻,看看能不能堂下协商?
皱眉想着,马车又开始走动,走了一会儿停下了,外面齐瞻道:“到了。”
车帘子被掀开了。
温竹青先下来,看见马车停在一个宅子前,这宅子的位置挺好的,一条胡同里只有这一家,前面种着一大片的竹子,竹子旁边一条小河流过。
齐瞻把温竹风和温竹雨抱下来,廖妈妈已经上前将门拍开了,里面的门房出来躬身候在旁边。
大家进了宅子。 这是个三进的宅院,正门进来绕过了照壁,就是内门,进了内门正房院出现在眼前,两边抄手游廊,正面三间阔朗的上房,两边耳房。院中左右厢房,对面倒座间一应俱全,倒座间一阵茶香气飘出来
。
几个婆子躬身立在院中,看见他们进来忙行礼:“奴婢们参见温大姑娘、温二姑娘、温大少爷。”
温竹青点点头。
齐瞻道:“这边是正房,你就住这里,竹风和竹雨,或者可以住厢房,或者你不放心,就和你住一块儿也行。”
温竹青道:“先住一块儿。” 说着进了屋子。温竹风和温竹雨新奇的看着屋里的一切,马上在屋里转起来了。这正房里面也是三间,正面阔朗的正厅,右边是个套间,里面碧纱橱,外面是小憩的隔间。左边套间更大一些,和厢房
一样的布置。
廖妈妈已经在外面跟几个婆子说话去了,屋里门口还有两个丫鬟,其中一个将白芷和黄芪拉走了,另一个挑着帘子,一会儿就有另外两个丫鬟端着茶、果子的进来。
“行了别备这些了,晚饭端上来。”齐瞻道。
丫鬟们忙答应着。
一会儿就将晚饭端了上来,中间的海棠花开雕绘圆桌摆了满满一桌子。小屋准备了热水,温竹青领着弟弟妹妹进去洗手脸,早有丫鬟过来接手,温竹青有些心不在焉,也就让她们做。
吃饭的时候,齐瞻似乎也一直琢磨什么事,脸色有些凝重,以往总是说说笑笑的情景已经没有了,今天偶尔才回神,觉着气氛太沉赶紧说一句话,但不久又考虑什么事去了。 温竹风和温竹雨也感觉到沉重的气氛,两人也不敢多说话,沉默的吃着东西,加上他们俩吃饭的时候,旁边还有丫鬟伺候着,温柔小声的询问他们爱吃什么,想吃什么,两个孩子的注意力全都在吃上
。
温竹青心不在焉吃了一会儿,想问问齐瞻,明天去堂上会是什么情况?抬头去发现他同样也是心不在焉,眉头不自觉的微微蹙着,似乎有什么为难的事情,或者难决断的事情。
难道他也觉着为难了? 温竹青心都沉了。自己毫无把握,心里有意无意的还有依仗他的想法,如果他都觉着为难了,那这一关自己怎么过去?王家那边如何肯轻饶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