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颢话音未落,他手上落下一子,却没再跟随赵郎君的棋路。
他落子速度渐急,每次落到棋盘上的声音,果断又清脆,赵郎君飙汗,渐渐被带乱了节奏。
一众公子郎君都没了声响,只攥着拳头,死死盯着,被摆得密密麻麻的棋盘。
明明是个白目开局,接下去几十步又是简单复制,毫无蹊跷可言,怎么郓王说了句话,盘面就开始变化,天元的那粒黑子,如四面开花,处处呼应,优势顿显。
最后,举棋不定的赵郎君擦了把汗,叹气道:“郑郎君棋高一着,我愿赌服输。”
“这......这就输了?我的十五贯钱没了?赵二,你要赔我!”
“赵二,你是不是故意放水?郓王可不是外人,你不能帮着郓王黑咱兄弟的钱......”
赵郎君愁容满面的指着棋盘说:“你们可以复盘,若让有一子,我就是小狗!他落子诡异,根本不按路数出子,开头布局,招招都是‘禁棋’,后来又几面开花,我有什么办法?”
郓王是个臭棋篓子,听到赵郎君这话,心里乐开了花:
“郑三郎,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
赵郎君有些不甘心,他指着棋盘正中,天元位那粒黑子问:
“郑郎君,你这不按规矩天元开局,是哪里来的布局法?难道比角部开局更胜一筹?”
“各位都读过圣贤书,老子肯定会毫不犹豫以天元开局,而孔子则会从角部开始着子。老子学说哲理宏人无边,难以轻易索解;孔子学说却因指向人之道,而更容易让人领会。
我认为,人应依道行事,对弈应遵循自然本意,从哪里开局,其实,并无本质差别。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在座各位,有人并非嫡子,有人排行靠后,有的家族没落,就觉得自己人生无望,自暴自弃,就像我这看似无望的开局。可若是后面的棋路灵活应对,早做整体布局,步数走得多了,也一样能赢,你们为何不可?”
郑颢侃侃而谈,公子郎君们目瞪口呆,面面相觑。李温更是听到了心里,如芒在刺,仿佛句句都像针对自己。
想了一个晚上,次日,李温亲自到郑府,拜会了神一样的郑颢。
每每回想起自己与郑颢的相识,他总是十分庆幸,赌局上居然得遇良师知己。
他当然不知道,郑颢其实就是为他而来。如今父亲之所以能被杨玄价蛊惑,疑心郑颢有二心,也有自己不受父亲待见的因素。
现在,妹妹说有办法,他也想听一听,他迫切想改变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印象。
“那你说说,我能顶谁的名,去大殿参加举人试,父亲才不会追究我欺君之罪?”
李萱儿笑道:“父亲登基前,有个旧名称‘怡’,为了让天下人能用这个‘怡’字,才改了如今这个更生僻的名。众皇子中,只有你对这件事最清楚。对不对?”
“李怡?你是说让我顶了父亲的旧名?”
“不错,我记得,父亲曾说过,他一生敬重能够金榜题名的举人,可惜他身为皇族,没有机会参加这样的考试,此为人生一大憾事。
阿兄,你想想,父亲是不是将科举的名录表,挂在他那根记事柱子上?”
李萱儿前面说那句,李温是从来没听过,可后面说记事柱子......他似乎有这个印象。
不怪他不知,父亲这句话,是前世郑颢中状元以后,面见圣上,圣上对他一人所言。回府后,郑颢将这句话,记在了他的笔记里,萱儿恰好看过。
“那我就是去替父亲,实现他的愿望?”李温心中激动,他从没想到,自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和父亲联系在一起。
想想他又犯愁:“可惜郑三郎还在白云寺治伤,短短三月,这么多书,我不知从何看起。”
萱儿用手指戳了一下兄长的脑袋:“你叫了人家那么久的‘师傅’,怎么连他的良苦用心,你都没看明白?难道他不是在你身边,放了老老少少好几个状元吗?”
李温也笑了:“从今日起,我也叫你‘师傅’,你上次写给我的书单,我有看不懂的,可要问你。”
说完,他起身给母亲和妹妹各行一个礼,脚步轻快的离开了明义殿。
李萱儿这才拉着晁美人的手,忧心忡忡道:“阿娘,父亲既怀疑他,必不会再放他在身边,若是他伤好回来......他是个有报国大志的人,又是治国相才......”
“你说的他,是哪一个呀?”晁美人一本正经道:“之前死活把人往外推,现在又他、他、他的,叫得亲热。女儿心思就是难猜。”
萱儿脸一红,搂着母亲胳膊蹭到:“人家还小,不懂事嘛!而且,他以前不是这个样子,我又怎会知晓……”
“可你也听到你父亲说的话,长安城里,好男儿不止他一个,说不定,再挑了更好的呢?还有......他以前什么样子,你怎么知道?”
萱儿刚撅起嘴,晁美人见状笑道:“不过,只看他是你的救命恩人的份上,阿娘也要帮他。说吧,你想让阿娘做什么?”
她的女儿她不知道吗?又搂又蹭的,定是有事相求。
“阿娘,昨天我一回来就听说,十七皇叔奉上《南台中秋诗集》一册,尽是即兴新诗,父亲甚是欢喜,还给十七皇叔封了赏?”
“是有这事,怎么了?”
萱儿撇嘴道:“明明是郑三郎召集的诗会,却让十七皇叔占了便宜。若不是因为救我......”
“你父亲已当众封赏,再为此事讨赏,岂不让他尴尬?”
萱儿抓住母亲的胳膊,眼睛闪亮,小嘴带着狡黠的笑容:
“阿娘,父亲爱诗更爱才,尤其是并非出自士族的可用之才。《南台中秋诗集》里的才子,都是郑三郎崇光书院的常客。
加上他本就是父亲钦点的状元郎,何不让他人尽其用,到太学去做个博士,将他的崇光书院也收归太学一并管理,那些书院里的才子,不就自然成了父亲的人?”
晁美人撑不住笑了:“看似帮你父亲,实则帮郑三郎......哎呀,胳膊肘都拐不回来了。”
“我这也是帮阿兄啊。父亲怀疑郑三郎支持阿兄,现在变成为父亲培养招徕人才,阿兄不是刚好摘了干净?是不是嘛,阿娘~”
李萱儿用崇光书院一件对父亲有用的事,盖过了杨玄价口说无凭、莫须有的,“襄助皇子,左右朝政”之名,等到郑颢回来,也不至于太被动。
为父亲培养寒门学子,这本就是前世郑颢做了驸马以后,建议并亲自为父亲办的事。
然而今生她并没嫁郑颢,这件事就没发生。她这也是讨了个巧,按父亲的心意,顺水推舟罢了。
可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他落子速度渐急,每次落到棋盘上的声音,果断又清脆,赵郎君飙汗,渐渐被带乱了节奏。
一众公子郎君都没了声响,只攥着拳头,死死盯着,被摆得密密麻麻的棋盘。
明明是个白目开局,接下去几十步又是简单复制,毫无蹊跷可言,怎么郓王说了句话,盘面就开始变化,天元的那粒黑子,如四面开花,处处呼应,优势顿显。
最后,举棋不定的赵郎君擦了把汗,叹气道:“郑郎君棋高一着,我愿赌服输。”
“这......这就输了?我的十五贯钱没了?赵二,你要赔我!”
“赵二,你是不是故意放水?郓王可不是外人,你不能帮着郓王黑咱兄弟的钱......”
赵郎君愁容满面的指着棋盘说:“你们可以复盘,若让有一子,我就是小狗!他落子诡异,根本不按路数出子,开头布局,招招都是‘禁棋’,后来又几面开花,我有什么办法?”
郓王是个臭棋篓子,听到赵郎君这话,心里乐开了花:
“郑三郎,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
赵郎君有些不甘心,他指着棋盘正中,天元位那粒黑子问:
“郑郎君,你这不按规矩天元开局,是哪里来的布局法?难道比角部开局更胜一筹?”
“各位都读过圣贤书,老子肯定会毫不犹豫以天元开局,而孔子则会从角部开始着子。老子学说哲理宏人无边,难以轻易索解;孔子学说却因指向人之道,而更容易让人领会。
我认为,人应依道行事,对弈应遵循自然本意,从哪里开局,其实,并无本质差别。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在座各位,有人并非嫡子,有人排行靠后,有的家族没落,就觉得自己人生无望,自暴自弃,就像我这看似无望的开局。可若是后面的棋路灵活应对,早做整体布局,步数走得多了,也一样能赢,你们为何不可?”
郑颢侃侃而谈,公子郎君们目瞪口呆,面面相觑。李温更是听到了心里,如芒在刺,仿佛句句都像针对自己。
想了一个晚上,次日,李温亲自到郑府,拜会了神一样的郑颢。
每每回想起自己与郑颢的相识,他总是十分庆幸,赌局上居然得遇良师知己。
他当然不知道,郑颢其实就是为他而来。如今父亲之所以能被杨玄价蛊惑,疑心郑颢有二心,也有自己不受父亲待见的因素。
现在,妹妹说有办法,他也想听一听,他迫切想改变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印象。
“那你说说,我能顶谁的名,去大殿参加举人试,父亲才不会追究我欺君之罪?”
李萱儿笑道:“父亲登基前,有个旧名称‘怡’,为了让天下人能用这个‘怡’字,才改了如今这个更生僻的名。众皇子中,只有你对这件事最清楚。对不对?”
“李怡?你是说让我顶了父亲的旧名?”
“不错,我记得,父亲曾说过,他一生敬重能够金榜题名的举人,可惜他身为皇族,没有机会参加这样的考试,此为人生一大憾事。
阿兄,你想想,父亲是不是将科举的名录表,挂在他那根记事柱子上?”
李萱儿前面说那句,李温是从来没听过,可后面说记事柱子......他似乎有这个印象。
不怪他不知,父亲这句话,是前世郑颢中状元以后,面见圣上,圣上对他一人所言。回府后,郑颢将这句话,记在了他的笔记里,萱儿恰好看过。
“那我就是去替父亲,实现他的愿望?”李温心中激动,他从没想到,自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和父亲联系在一起。
想想他又犯愁:“可惜郑三郎还在白云寺治伤,短短三月,这么多书,我不知从何看起。”
萱儿用手指戳了一下兄长的脑袋:“你叫了人家那么久的‘师傅’,怎么连他的良苦用心,你都没看明白?难道他不是在你身边,放了老老少少好几个状元吗?”
李温也笑了:“从今日起,我也叫你‘师傅’,你上次写给我的书单,我有看不懂的,可要问你。”
说完,他起身给母亲和妹妹各行一个礼,脚步轻快的离开了明义殿。
李萱儿这才拉着晁美人的手,忧心忡忡道:“阿娘,父亲既怀疑他,必不会再放他在身边,若是他伤好回来......他是个有报国大志的人,又是治国相才......”
“你说的他,是哪一个呀?”晁美人一本正经道:“之前死活把人往外推,现在又他、他、他的,叫得亲热。女儿心思就是难猜。”
萱儿脸一红,搂着母亲胳膊蹭到:“人家还小,不懂事嘛!而且,他以前不是这个样子,我又怎会知晓……”
“可你也听到你父亲说的话,长安城里,好男儿不止他一个,说不定,再挑了更好的呢?还有......他以前什么样子,你怎么知道?”
萱儿刚撅起嘴,晁美人见状笑道:“不过,只看他是你的救命恩人的份上,阿娘也要帮他。说吧,你想让阿娘做什么?”
她的女儿她不知道吗?又搂又蹭的,定是有事相求。
“阿娘,昨天我一回来就听说,十七皇叔奉上《南台中秋诗集》一册,尽是即兴新诗,父亲甚是欢喜,还给十七皇叔封了赏?”
“是有这事,怎么了?”
萱儿撇嘴道:“明明是郑三郎召集的诗会,却让十七皇叔占了便宜。若不是因为救我......”
“你父亲已当众封赏,再为此事讨赏,岂不让他尴尬?”
萱儿抓住母亲的胳膊,眼睛闪亮,小嘴带着狡黠的笑容:
“阿娘,父亲爱诗更爱才,尤其是并非出自士族的可用之才。《南台中秋诗集》里的才子,都是郑三郎崇光书院的常客。
加上他本就是父亲钦点的状元郎,何不让他人尽其用,到太学去做个博士,将他的崇光书院也收归太学一并管理,那些书院里的才子,不就自然成了父亲的人?”
晁美人撑不住笑了:“看似帮你父亲,实则帮郑三郎......哎呀,胳膊肘都拐不回来了。”
“我这也是帮阿兄啊。父亲怀疑郑三郎支持阿兄,现在变成为父亲培养招徕人才,阿兄不是刚好摘了干净?是不是嘛,阿娘~”
李萱儿用崇光书院一件对父亲有用的事,盖过了杨玄价口说无凭、莫须有的,“襄助皇子,左右朝政”之名,等到郑颢回来,也不至于太被动。
为父亲培养寒门学子,这本就是前世郑颢做了驸马以后,建议并亲自为父亲办的事。
然而今生她并没嫁郑颢,这件事就没发生。她这也是讨了个巧,按父亲的心意,顺水推舟罢了。
可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