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的地下战场自有秘府去负责,徐佑没有过多的关注,外侯官经过上次的重创,就算恢复了些许,也只是疥癞之患,并不足虑,等摸清楚他们的活动规律,适当的时候可以给北魏送个大礼。
接下来一段时日,察举、征辟和选拔的人逐渐从四面八方汇聚金陵,大将军府的僚佐全部到位。其中五成是门阀世族,三成是寒门士子,还有两成是从军中选出来的精明强干的庶民白衣,这些庶民只能屈尊佐贰之职。虽然他们的能力或许更强,但出身低贱,这就是原罪,若非徐佑坚持,几乎不可能直接进入大将军府这个帝国的军事枢纽任职。
这个比例不算最优,徐佑并不满意,可目前只能做到这个地步,好歹各大门阀举荐过来的子弟都是有才干的,并没有尸位素餐之辈。
戊辰日,晴,宜祭祀、祈福、议事。
徐佑身穿朱紫,衣画华、虫、藻、火、粉米、黼、黻之象,谓之七章,头戴繁冠,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鼠尾为饰,腰佩山玄玉,斜挎玉具剑,在节堂正中升座,堂下左右分立,三十二名僚佐躬身下拜,齐呼大将军。
他没有长篇大论,简单的说了两句,道:“……我和你们中有些人相熟,有些人还不太熟悉,不过能入得府门,皆是当世俊杰,今后当戮力同心,勇于任事,负起守境安民之责,外御索虏,内慑贼逆,尽忠职守……”
之后徐佑又进行了一对一的单独谈话,除过以前的老熟人,又有三个人引起他的关注。一个是庾腾,秘书丞庾白的儿子,尚书令庾朓的侄孙,出身门阀,年方二十出头,可不知怎的,性子极为老成持重,徐佑问他的问题,往往想上半天才回答,但言简意赅,直指核心,回答完之后立刻闭嘴,绝不肯多说一字。
另一个是魏白容,会稽寒门,家人死于白贼之乱,流落钱塘后加入了翠羽军,进虎钤堂七期培训,在青徐战场立过多次战功,长于应变,素有急智,被齐啸举荐给了鲁伯之,成为大将军府外兵曹属。他和庾腾完全相反,徐佑每问一题,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虽称不上尽善尽美,但是已有几分统筹全局的样子了。
还有一个是金曹掾蔡喜,金曹掌内外库藏、权衡量度事,十分重要,原本金曹掾的合适人选是计青禾,但鲁伯之离开枫营,计青禾需要留下来配合韩宝庆的工作,所以祖骓举荐了蔡喜。蔡喜是他多年前收的弟子,颇有经济之才,徐佑和他深入聊了聊,确定此子不再计青禾之下,好好历练历练,将来未必不是户部度支司的备选之一。
谭卓和鲁伯之都是领军的人,秉承徐佑的意志,以军法治理大将军府,每日准时点卯,三通鼓不至者开革出府,并奏报朝廷,永不叙用。又精简了朝廷诸衙署那些繁琐的议事、办事和反馈章程,实行垂直管理,划分责任到人,不许扯皮推诿,奖惩分明,很快就让这个新诞生的军府完美的运转起来。
何濡领着参军司的众参军,效仿翠羽军旧例,通过沙盘推演,排兵布阵,计算敌我兵力,加上天气、地形、人心、河运等各种因素,制定多套战略战术方案。徐佑则出入内朝,和安休林以及诸台臣们就用兵事宜进行讨论,此次对西凉是灭国之战,如何调动优势兵力,形成雷霆一击,并尚有余力应对北魏可能的干涉,成为内朝最为关切的问题。
直到十二月初,朝议终于达成共识,决定于明年三月,黄河解冻之后,调集青徐三万人,中军十万人,扬州军三万人,荆州军五万人,水军两万人,梁州和姚晋麾下两万人,共计二十五万人,号称八十万,分四路西征凉国。
二十五万正兵,加上辅兵和役夫,每天消耗的粮草都是天文数字。虽然以楚国国力之盛,府库充盈,如南阳、襄阳、寿县、汉中和彭城等战略重镇都造有常平仓,可要确保这么长战线的充足供应也颇有压力。为了减轻后勤补给的折耗,徐佑整日介的泡在户蓸和外兵曹,又从军中召来了随军十年以上的老伙夫,从城里召来面食手艺出众的厨子,准备仿造后世搞出一些方便携带的军粮的制作方法。
比如明军的穿孔烧饼,酥脆咸香,中戳小孔,以绳串之,方便士兵携带食用,很受明军的欢迎。徐佑曾读过明初刘伯温的《多能卸事》,里面记载的很清楚,用两斤白面加入一盏酵汁,和成面团,上面再嵌入一块软面,放在温暖地方醒发。持面起发时,将四边的干面加温汤和好。掺入发面中,再发酵时,添加干面,倒入温水和匀,醒片刽后,即可揪剂蒸用。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酵汁,古代的面团发酵技术大概经过了五个阶段,第一是东汉时的白饼法,用酒酿和面;第二是魏晋时作饼酵法,用玻浆加粳米等煮熬成粥,得饼酵,再用于和面;第三是宋代的酵面发酵法,相当于现代食品添加剂里鲜酵母;第四是元代的碱酵发面法,用酵、盐、碱加温水调匀后,掺入白面,和成面团,相当于现代食品添加剂里干酵母;第五阶段是明代的酵汁发面法,相当于现代食品添加剂的液体酵母。
想要作穿孔烧饼,必须把面发好,否则的话就是死面,只能做时人常吃的汤面和面疙瘩糊糊,无法长时间保存和长距离运输,更无法行军携带。徐佑知道用葡萄可以作液体酵母,但是具体的比例和适宜温度以及存放时间都需要试验,所以当他说出想法后,金陵一家老字号食肆的肆主侯长民赔着笑道:“大将军说的这个穿孔烧饼跟餢鍮有些相像……”
“餢鍮?”
徐佑还真没听过,经侯长民解释才明白,原来所谓的餢鍮是用发好的面揉成一个巨大的圆环,下锅煎炸金黄酥脆捞出来晾干。等外出远游的时候挂在马车上,饿了取下来吃两口,吃完再挂上去。不过这玩意太脆,一碰就断,充作军粮是不行的。
但有了餢鍮为例子,对徐佑描述的烧饼大家理解起来不难,尤其侯长民对液体酵母大感兴趣,巴不得赶紧造出来。
除此之外,在明朝,伙夫们将熟米饭脱水晒干,制作成干饭,用餐时热水一泡,就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饭食,可以最大程度的缩短用餐时间,紧急作战时相当的实用。不过这种方便米饭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当时称之为“糗糒”,不算稀奇物,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提高干饭的保质期,并且加入适当的盐和副食。
只吃米饭不能保证士卒拥有足够体力和战斗欲望,必须搭配合理的副食来调节口感。徐佑的设想,是以大酱和腌菜为主,用三升豆豉掺和五升盐,捣烂成泥,做成饼状,曝晒成干,食用时剥指甲盖大小,足以满足调味需求了。这样做的好处仍旧是方便携带,且比惯用的醋布和盐布要卫生和美观,成本也更低。
解决了米、饼、盐和菜,如果可能,徐佑还想提供肉食,当然肉食不可能保证顿顿都有,也不可能保证所有作战部曲都有,但至少如拔山都这样的重装步兵,还有镇海都这样的特种作战部队得有不是?
这个倒是好办,徐佑直接照搬蒙元军队的做法,杀一头供食用的麟牛,将上百斤牛肉风干一个月,脱水后重量会明显减轻,生成约一二十斤的肉干,再把这些牛肉放进一个晒干的牛膀胱袋子里,随身携带时食用方便,营养丰富,最难得的是卡路里充足。
此外还有个军中的老伙夫提出效仿汉朝韩信和魏王豹作战时发明的踅面,他是从北方逃过来的侨民,祖上世居汉中,学会了踅面的手艺,可江东不怎么吃面食,所以好多年没有做过了,要不是听徐佑寻着法子的找那些方便携带的食物,他也想不起来。
踅面可以算是国内最早的方便面,大概是用荞麦和小麦混合制作,煮成几成熟的大面饼,冲水就能吃了,具体做法后世早就失传,而陕西那些卖踅面的店其实都是经过改良和再创作的赝品,徐佑听闻这人竟然是祖传的手艺,顿时大喜。
聚在一起进行了好几轮头脑风暴,徐佑很快定下来调子,由侯长民全权负责军粮的研发,户蓸和外兵曹协助。这种工作方法直接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认知,贯彻了专业的人作专业的事的准则,而平时高高在上的大将军府诸曹则成了提供服务和支援的角色。
刚开始还对徐佑的不务正业颇为不满的谭卓接到户曹的禀报时彻底服了,私下里对鲁伯之道:“昔年宣皇帝(司马懿)劝曹睿说‘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况深入敌境,飞挽不通,粮远难继,行军之大忌’……今若依大将军的计策,人持干粮三斗,可用数旬,大大缓解后方的压力,可称善策!”
鲁伯之笑道:“这对大将军而言不算什么,我听闻祖骓先生在天工坊造了两种新式舟船,不管是运兵还是运粮都比现在的这些船只更加的迅速和稳健,好似也是听从了大将军的建议方得以成型。”
谭卓叹道:“大将军真神人也!”
被称为神人的徐佑正在内室接见吴善从明玉山派来的心腹,他送来了吴善的密信,言及佛宗有异动,竺无漏想要带人回金陵面圣,重开本无宗山门,和部分僧众起了争执,望徐佑示下,如何解决。
开春之后,大战在即,徐佑觉得有必要回钱塘一趟,许多事需要他亲自安排,并且得和张玄机见见面。旋即向皇帝乞假,留沙三青这个小宗师坐镇大将军府,配合苍处的三百精锐,足可保护詹文君以及何濡等人的安全,他独自带着清明,轻车简从,出金陵顺江而下。
接下来一段时日,察举、征辟和选拔的人逐渐从四面八方汇聚金陵,大将军府的僚佐全部到位。其中五成是门阀世族,三成是寒门士子,还有两成是从军中选出来的精明强干的庶民白衣,这些庶民只能屈尊佐贰之职。虽然他们的能力或许更强,但出身低贱,这就是原罪,若非徐佑坚持,几乎不可能直接进入大将军府这个帝国的军事枢纽任职。
这个比例不算最优,徐佑并不满意,可目前只能做到这个地步,好歹各大门阀举荐过来的子弟都是有才干的,并没有尸位素餐之辈。
戊辰日,晴,宜祭祀、祈福、议事。
徐佑身穿朱紫,衣画华、虫、藻、火、粉米、黼、黻之象,谓之七章,头戴繁冠,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鼠尾为饰,腰佩山玄玉,斜挎玉具剑,在节堂正中升座,堂下左右分立,三十二名僚佐躬身下拜,齐呼大将军。
他没有长篇大论,简单的说了两句,道:“……我和你们中有些人相熟,有些人还不太熟悉,不过能入得府门,皆是当世俊杰,今后当戮力同心,勇于任事,负起守境安民之责,外御索虏,内慑贼逆,尽忠职守……”
之后徐佑又进行了一对一的单独谈话,除过以前的老熟人,又有三个人引起他的关注。一个是庾腾,秘书丞庾白的儿子,尚书令庾朓的侄孙,出身门阀,年方二十出头,可不知怎的,性子极为老成持重,徐佑问他的问题,往往想上半天才回答,但言简意赅,直指核心,回答完之后立刻闭嘴,绝不肯多说一字。
另一个是魏白容,会稽寒门,家人死于白贼之乱,流落钱塘后加入了翠羽军,进虎钤堂七期培训,在青徐战场立过多次战功,长于应变,素有急智,被齐啸举荐给了鲁伯之,成为大将军府外兵曹属。他和庾腾完全相反,徐佑每问一题,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虽称不上尽善尽美,但是已有几分统筹全局的样子了。
还有一个是金曹掾蔡喜,金曹掌内外库藏、权衡量度事,十分重要,原本金曹掾的合适人选是计青禾,但鲁伯之离开枫营,计青禾需要留下来配合韩宝庆的工作,所以祖骓举荐了蔡喜。蔡喜是他多年前收的弟子,颇有经济之才,徐佑和他深入聊了聊,确定此子不再计青禾之下,好好历练历练,将来未必不是户部度支司的备选之一。
谭卓和鲁伯之都是领军的人,秉承徐佑的意志,以军法治理大将军府,每日准时点卯,三通鼓不至者开革出府,并奏报朝廷,永不叙用。又精简了朝廷诸衙署那些繁琐的议事、办事和反馈章程,实行垂直管理,划分责任到人,不许扯皮推诿,奖惩分明,很快就让这个新诞生的军府完美的运转起来。
何濡领着参军司的众参军,效仿翠羽军旧例,通过沙盘推演,排兵布阵,计算敌我兵力,加上天气、地形、人心、河运等各种因素,制定多套战略战术方案。徐佑则出入内朝,和安休林以及诸台臣们就用兵事宜进行讨论,此次对西凉是灭国之战,如何调动优势兵力,形成雷霆一击,并尚有余力应对北魏可能的干涉,成为内朝最为关切的问题。
直到十二月初,朝议终于达成共识,决定于明年三月,黄河解冻之后,调集青徐三万人,中军十万人,扬州军三万人,荆州军五万人,水军两万人,梁州和姚晋麾下两万人,共计二十五万人,号称八十万,分四路西征凉国。
二十五万正兵,加上辅兵和役夫,每天消耗的粮草都是天文数字。虽然以楚国国力之盛,府库充盈,如南阳、襄阳、寿县、汉中和彭城等战略重镇都造有常平仓,可要确保这么长战线的充足供应也颇有压力。为了减轻后勤补给的折耗,徐佑整日介的泡在户蓸和外兵曹,又从军中召来了随军十年以上的老伙夫,从城里召来面食手艺出众的厨子,准备仿造后世搞出一些方便携带的军粮的制作方法。
比如明军的穿孔烧饼,酥脆咸香,中戳小孔,以绳串之,方便士兵携带食用,很受明军的欢迎。徐佑曾读过明初刘伯温的《多能卸事》,里面记载的很清楚,用两斤白面加入一盏酵汁,和成面团,上面再嵌入一块软面,放在温暖地方醒发。持面起发时,将四边的干面加温汤和好。掺入发面中,再发酵时,添加干面,倒入温水和匀,醒片刽后,即可揪剂蒸用。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酵汁,古代的面团发酵技术大概经过了五个阶段,第一是东汉时的白饼法,用酒酿和面;第二是魏晋时作饼酵法,用玻浆加粳米等煮熬成粥,得饼酵,再用于和面;第三是宋代的酵面发酵法,相当于现代食品添加剂里鲜酵母;第四是元代的碱酵发面法,用酵、盐、碱加温水调匀后,掺入白面,和成面团,相当于现代食品添加剂里干酵母;第五阶段是明代的酵汁发面法,相当于现代食品添加剂的液体酵母。
想要作穿孔烧饼,必须把面发好,否则的话就是死面,只能做时人常吃的汤面和面疙瘩糊糊,无法长时间保存和长距离运输,更无法行军携带。徐佑知道用葡萄可以作液体酵母,但是具体的比例和适宜温度以及存放时间都需要试验,所以当他说出想法后,金陵一家老字号食肆的肆主侯长民赔着笑道:“大将军说的这个穿孔烧饼跟餢鍮有些相像……”
“餢鍮?”
徐佑还真没听过,经侯长民解释才明白,原来所谓的餢鍮是用发好的面揉成一个巨大的圆环,下锅煎炸金黄酥脆捞出来晾干。等外出远游的时候挂在马车上,饿了取下来吃两口,吃完再挂上去。不过这玩意太脆,一碰就断,充作军粮是不行的。
但有了餢鍮为例子,对徐佑描述的烧饼大家理解起来不难,尤其侯长民对液体酵母大感兴趣,巴不得赶紧造出来。
除此之外,在明朝,伙夫们将熟米饭脱水晒干,制作成干饭,用餐时热水一泡,就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饭食,可以最大程度的缩短用餐时间,紧急作战时相当的实用。不过这种方便米饭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当时称之为“糗糒”,不算稀奇物,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提高干饭的保质期,并且加入适当的盐和副食。
只吃米饭不能保证士卒拥有足够体力和战斗欲望,必须搭配合理的副食来调节口感。徐佑的设想,是以大酱和腌菜为主,用三升豆豉掺和五升盐,捣烂成泥,做成饼状,曝晒成干,食用时剥指甲盖大小,足以满足调味需求了。这样做的好处仍旧是方便携带,且比惯用的醋布和盐布要卫生和美观,成本也更低。
解决了米、饼、盐和菜,如果可能,徐佑还想提供肉食,当然肉食不可能保证顿顿都有,也不可能保证所有作战部曲都有,但至少如拔山都这样的重装步兵,还有镇海都这样的特种作战部队得有不是?
这个倒是好办,徐佑直接照搬蒙元军队的做法,杀一头供食用的麟牛,将上百斤牛肉风干一个月,脱水后重量会明显减轻,生成约一二十斤的肉干,再把这些牛肉放进一个晒干的牛膀胱袋子里,随身携带时食用方便,营养丰富,最难得的是卡路里充足。
此外还有个军中的老伙夫提出效仿汉朝韩信和魏王豹作战时发明的踅面,他是从北方逃过来的侨民,祖上世居汉中,学会了踅面的手艺,可江东不怎么吃面食,所以好多年没有做过了,要不是听徐佑寻着法子的找那些方便携带的食物,他也想不起来。
踅面可以算是国内最早的方便面,大概是用荞麦和小麦混合制作,煮成几成熟的大面饼,冲水就能吃了,具体做法后世早就失传,而陕西那些卖踅面的店其实都是经过改良和再创作的赝品,徐佑听闻这人竟然是祖传的手艺,顿时大喜。
聚在一起进行了好几轮头脑风暴,徐佑很快定下来调子,由侯长民全权负责军粮的研发,户蓸和外兵曹协助。这种工作方法直接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认知,贯彻了专业的人作专业的事的准则,而平时高高在上的大将军府诸曹则成了提供服务和支援的角色。
刚开始还对徐佑的不务正业颇为不满的谭卓接到户曹的禀报时彻底服了,私下里对鲁伯之道:“昔年宣皇帝(司马懿)劝曹睿说‘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况深入敌境,飞挽不通,粮远难继,行军之大忌’……今若依大将军的计策,人持干粮三斗,可用数旬,大大缓解后方的压力,可称善策!”
鲁伯之笑道:“这对大将军而言不算什么,我听闻祖骓先生在天工坊造了两种新式舟船,不管是运兵还是运粮都比现在的这些船只更加的迅速和稳健,好似也是听从了大将军的建议方得以成型。”
谭卓叹道:“大将军真神人也!”
被称为神人的徐佑正在内室接见吴善从明玉山派来的心腹,他送来了吴善的密信,言及佛宗有异动,竺无漏想要带人回金陵面圣,重开本无宗山门,和部分僧众起了争执,望徐佑示下,如何解决。
开春之后,大战在即,徐佑觉得有必要回钱塘一趟,许多事需要他亲自安排,并且得和张玄机见见面。旋即向皇帝乞假,留沙三青这个小宗师坐镇大将军府,配合苍处的三百精锐,足可保护詹文君以及何濡等人的安全,他独自带着清明,轻车简从,出金陵顺江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