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这是她最先想到的地方。
想到就去了。
仁济的楼比她想的要大,门庭若市。她进了门诊大厅,找到一位护士,询问这里是否有一位叫“钱源”的先生。对方疑惑摇头,说仁济并无此人。
难道记错了医院名字?不会,这样有名的医院,听一次就记得了。
沈奚想想,又问那护士,外科室有没有刚下船回来的医生?两位,一位英国人,一位中国人。这回护士才笑了,说有的。
沈奚忙将烟盒交给护士,对方也热情,让她等在候诊大厅。
未几,英国人笑容满脸迎了出来。
“我去带你找他。”英国人说着,带她去二楼找那位“钱源”。上了楼,刚好是下午背了阳,光线不足,走廊也没开灯,有些暗。地上瓷砖倒是新,在这样晦暗的地方,都泛着光。
英国人推开了一扇门。
里头一地白茫茫的全是纸。蹲在地上整理资料的男人背对着他们,他听到动静回头,见到沈奚,马上笑着说:“你果然来了。”
“我是来了,只是险些被人当骗子。”她“礼貌”地回。
“骗子?”男人恍然,直立起身,“哦,对,我对你用了化名。”
他又笑着,用湿毛巾擦干净手,对她伸出了右手,正式介绍自己:“鄙姓段,段孟和。”
沈奚象征性和他握手。
“先说句抱歉,”段孟和指着沙发,“先坐下来,我会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
她虽被骗了,可想着自己也是有化名的人,也曾骗他说自己和傅侗文是夫妻。这样两相抵消,她还多骗了他一回,也就没真生气,顺着他的意思,坐在了沙发上。
段孟和送走英国同事,回来,特地闩上门,为她递上一杯茶。
他人在沈奚对面的椅子上落座,笑容渐去,似乎在想如何解释,能更简洁合理。
“在游轮上,沈小姐身边的那位先生心疾难愈,有留学背景,又是家在北京城的傅姓公子,我猜他就是傅家的三公子。对不对?”
沈奚抿起嘴唇来:“你如果想问他,那我现在就要走了。”
段孟和摇头:“你听我说下去。我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就是因为猜到他是傅侗文,”他停顿半晌,说,“其实我和段家有点亲戚关系,段祺瑞你应该听过。”
袁大总统的心腹?沈奚错愕。
这样看,他家和傅家都是北洋军一派的,份属同僚,为何不愿相认?
“我很怕自己在上海的事让家里知道,他们还以为我仍旧在国外深造,”段孟和无奈一笑,“所以才会骗了你们,对不起,沈小姐。”
“你回国没有告诉家人?”
“归国五年,从未归家,”他说,“所以,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苦衷。”
这话倒严重了。
沈奚轻摇头:“我没生气,段先生不用一直道歉。”
“那就好,”段孟和轻松不少,“来,我们说说你。是改变主意,要来仁济了吗?”
“并不全是。”
“那么?”他笑吟吟看沈奚,“是为什么呢?”
“我只有三个月在上海,想找点事情做,所以来自荐,”她望一眼地上堆积如山的纸,上头是英文,“你需要助手吗?医学背景,精通中英文,中医也懂一些的助手?”
段孟和略感意外,却很开心:“当然,”他指满地的文件袋和堆积如山的纸张,“我正为了这些东西发愁,你一定是老天派来拯救我的天使。”
地上的过去各科室遗留下来的术后记录和病例。
因为仁济要搬去新的医院大楼,这些资料也被翻了出来,要求重新整理。院长原本想交给住院医生们,但医院本来就人手稀缺,大家做自己的都嫌时间不够,谁还有空整理历史遗留资料。所以段孟和一到上海,这难题就被丢给了他。
在上海,一个既懂英文,又懂医学的人已经算是稀缺人才,就算找到了,人家想做的也是住院医生,不是整理资料的助手和秘书。
所以说,沈奚真是天使。
来拯救他的天使。
“这里边有骨科的吗?”沈奚很感兴趣。
三个月的时间,不够做正经工作,却刚好适合干这个。
“可能你要失望了,到今天,国内也还没有一家西医医院有骨科科室,”段孟和笑着解释,“民众在这上面,更信任中医。”
原来是这样。
她很清楚,临床经验是最重要的财富。
所以这些病例对她也是同样珍贵,临床经验都在这里头,是顶顶好的教材。
沈奚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也是她人生第一个工作。
但她同时,也不想浪费在仁济的这个好机会。她在征得段孟和同意后,每天都要带一些回家去,不懂的第二天再带回医院问。这样,白天还有时间去跟那个英国人在外科实习,去门诊或病房。假若还没系统的骨科科室,那么在外科也不算偏离她在纽约所学。
更何况,在仁济,不少医生也是轮转科室的。
段孟和就说他在内科、外科和儿科,甚至是妇科都呆过。
“这样轮转科室,能对临床医学有更深入的理解。”他如此解释。
资料里有许多病例都是几十年前的,字迹潦草。段孟和和她商议下来,希望她能受累再抄一遍,以便后人查看。“没问题,你管墨水。”她答应了。
于是,
在1915年的八月,每晚陪伴她最久的,虽不是傅侗文,却是他送的那一支钢笔。
一晚,钢笔墨水用尽,却还有小半页纸没抄完。
她想做完事再睡,于是满屋找寻墨水,想着他曾在这里住过,总会有文房用具。傅侗文的东西都堆在一楼角落,木箱没上锁,打开两个,都是书。
柜子里倒翻出来几本日记。这是很私密的东西
沈奚没多看,将它们原样放好,又在柜子右侧的边角,看到了一捆信。
上头那封字迹娟秀,用小楷写着——侗文亲启
在深夜猛见到这个,倒像心里有个招摇过市的小促狭鬼,晃着,缠着她,在她耳边吹了口气:看看吧,无妨的。
沈奚的手,在捆信的绳子上摩挲了会,偷偷看第二、第三封的封面,一样的字迹,显是出自同一个女孩。那小鬼又在吹气了,沈奚局促地将它们塞回去,关上柜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念,非礼勿深思。
她趿拉着拖鞋,跑上了楼,没几步又回来,将灯关上。
回去二楼房间,也顾不上什么今日事今日毕了,直接关灯,睡觉。
如此下去。
一个月,两个月,到第三个月墨水的空瓶子堆满了书桌。沈奚没有丢掉它们,想作个纪念,就把用完的墨水瓶摆在了书架上。
她满打满算,将日子算到了最后一天。
沈奚把段孟和办公室遗留的所有文件、病例都整理好,又分门别类地给他写了说明。在那天,都交到段孟和手里,竟也有不舍。她唯恐段孟和搞不清楚,耐着心,为他翻着说明,一页页讲解。
段孟和是个喜欢玩笑的人,在这天倒话不多,只是听她说。
她最后将办公室的铜钥匙放到桌上:“段先生,你要按时用早餐。”
段孟和在某些方面和她近似,一但心思在工作上,就会废寝忘食。这里的住院医生有严格用餐时间,可段孟和早就是主治,不受约束,反而还不如住院医生的生活健康。
条条框框,有时还是有用的。
“我一直想问你,”段孟和打开抽屉,收好那把铜钥匙,“你和傅先生是假扮的夫妻?还是别的什么?”
傅侗文叮嘱过她,不要对外人说是男女朋友的关系。
沉默后,她说:“是家,他是我的家。我是个孤儿,一个家人都没有,他是我最亲的人。”
他惊讶:“你从未提到过。”
这如何提?沈奚低头笑:“你是有家不想回,但总有扇门,有盏灯为你留着。我和你不同,我在纽约住过,上海住过,广州住过,可在哪个公寓里住都和在游轮上一样,是在漂泊,”她想想又说,“当然,我能养活自己,不是想依赖家人。而是,心里的。”
在最落魄时,理想都说不动了,身心俱疲时,哪怕没有力气再走回去,死在半途中,也会知道有个地方是自己的。
她一笑:“你不会全理解的,至多是体谅吧?”
不亲身经历,都不会了解。
沈奚讲完,暗示告辞,段孟和提出要去送一送她。
“就送到门外?”沈奚征询他的意见,对这个亦师亦友的男人,她却始终保留着秘密。有关住处,有关傅侗文,有关她自己,从未透露。
段孟和笑道:“是,就到门外。”
他说到做到,并未食言,人走到医院大门口,收了步子。
门左侧,有个卖花的婆婆,蹲坐在地上,脚边放着个篮子,面前也铺着块蓝色粗布,一个个小花苞被整齐地码放在布上,每一个小花苞都用根细绳打了结。
“栀子花、白兰花,一朵五分洋钿,”婆婆在秋风中问,“先生,买一朵送小姐吧?”
段孟和静了静,把钱夹拿出。
沈奚怕他破费,抢先数了五枚钱币放到粗布上,拣了一朵白兰花。
她曾见祝太太在衣襟前的纽子上挂过,迎面走来,都是香气宜人。只是眼下深秋了,穿着大衣,不方便挂在前襟。于是她就用食指勾着,虚握在拳头里,这样一路回去,手上、衣袖上也该有兰花香了。带着香气见他也蛮好的。
沈奚归心似箭,告别说:“再见,段先生。”
段孟和望着她,并不见笑:“再见。”
在她掉头走时,听见他又说:“北京秋凉,你这样穿单薄。”
沈奚嗯了声,头也不回地走了。
段孟和穿着黑色呢子大衣,敞着怀,伫立在医院门口许久,见她的身影完全消失,还没回去的意思。那老婆婆轻声喃喃着:“先生啊,你该付钱的。付了钱,女孩子才会晓得你的心思啊。”
晓得,又如何?他自我嘲解:“有些关系,没点破才是最美。”
真应了那句: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沈奚回到家里,天还没黑。
她也不上二楼,就在一楼等着,皮箱子早就放在门边上,随时拎起来就能离开。
她撑着下巴,坐在厨房门口,宽檐帽放在膝盖上,人穿着大衣,倚靠着门,将手里的兰花颠来颠去。玩一会,闻闻手心,又笑一会。
这三个月,她可是看了许多的报纸杂志,预备好多话,够和他连说三日夜的。
起初,房间里有黄昏的日光,后来,有邻居的灯光,到最后,只剩下对门一家还没灭掉院子里的灯泡。等到那灯泡也没了光,她这里也都暗了。
她人门边上,心里有说不出的惘然。
地上是月光。
人饿,也乏,悬着心从黄昏等到深夜,手指都懒得动一动。她只好,靠在厨房的门框上,闭上眼休息。不敢上楼,怕睡着了,听不到人来接。
恍惚着,时空成了碎片,在脑中飞旋着。
影像从广州退回去,到游轮上,再到纽约,最后竟回到了沈家的宅子。那个白日,沈家的兄弟姐妹齐聚一堂——“万事不如杯在手,一生几见月当头啊,大哥。”那日的傅侗文风流尽显,说这话时,嘴角抿出来的笑有讥诮和不屑,从眼底漾到那眉梢。
人再醒,是被急促的叩门声震醒的。
她慌忙起身,帽子掉在了地上都顾不上,冲过去开了门。
刺目的日光里,站在门外竟是段孟和。
他仍穿着昨日的呢子大衣,仿佛没回家换过衣服的样子。沈奚认清这张脸,心落了下去:“段先生?”她佯装着轻松问,“你怎么知道我住在这里?”
“抱歉,我早前跟过你,”段孟和抱歉,低声问,“你从昨天下午到家,到现在快二十个个小时了,晚上也不见厨房亮过灯,又没见你带买吃的回来。饿不饿?”
沈奚人有点迟钝:“没不太饿。”
“你不是说昨日就走?可是接你的人没来?”
她本就担心傅侗文,被这么一问,心头一颤,忙低头掩饰自己的情绪,笑着说:“也没说就是昨日,也许是今日。世道这么乱,耽搁一两天也正常的。”
门外的邻居走过,张望着段孟和的背影,这可是沈奚这房子第一次来客人。
“我能进去吗?”段孟和见她脸色很差,轻声询问。
可以吗?沈奚犹豫,她回望了一眼房子:“好像,不是很方便。”
“那算了。”段孟和也不强人所难。
他是带了早饭来的,西式的三明治。
沈奚起初不肯要,他又说这几个月在医院,沈奚也常给他带早饭,这算是还上她的。见他如此坚持,沈奚也不好再回绝,道了谢,把纸袋子抱在怀里说:“段先生,还是说再见吧。”
“好再见。”段孟和答应着。
沈奚对他礼貌点头后,将门关上了。
和段孟和说这么久的话,她力气也都耗尽了,人站不住,到楼上,大衣脱下来挂到衣架子上,人就倒在床上,吃了两口三明治,直接把棉被盖在身上,睡了过去。
三个月是她的一个心理防线。
这最后一天过去,所有对傅侗文的担心都纷涌而来,一时怕永远没他的消息,一时又怕得到的是死讯。这样的心魔折磨着她,再没了过去三个月的安稳,也没了对傅侗文的信心。
去北京找他?万一他正在来时的路上呢?
她原先想,哪怕过了三个月她也能坚持等,可真到这地步,人全乱了。
他的身体,他所困的境地,他想做的事,每一样都是最危险的。只要想到他可能会死,或是已经死了,她就浑身冰冷。人浸在满是热水的浴缸里,也像睡在冰坨上。
这样浑浑噩噩地,她又等了十几日。
这天她洗了澡,从镜子里看自己的脸,瘦了足足两圈。镜子里的人,婴儿肥褪了,眼睛倒更显大了,在望着镜子。自己和自己对视。
楼下似乎有人敲门?
她骤然清醒了,穿着睡衣就跑了下去,都来不及披一个褂子。
人还喘息着,门闩打开,笑着拉开了门。
在看到门外的人一刻,她都以为自己有了幻觉,心一寸寸地凉透了:“段先生”
十一月的冷风,顺着敞开的门灌进来,段孟和这回没有征询她的意见,扶着她的肩,让她让开一旁,自己则进了门。反手,门就被关上。
“段先生,你要做什么?”沈奚倒退一步,头撞到了木楼梯。
“你听我说,你不要怕,”段孟和急着从怀里掏出了一份电报,“你这样等下去人是要垮掉的,你已经在这房里等了十三日了。”
“可这和你有关吗?”沈奚压在心底的坏情绪都爆发了,她刚才跑下楼,带着多大的期望,现在就有多大的挫败,“请你不要再擅自来这里,可以吗?这是我和他的房子。”
“沈奚,”段孟和进前一步,“你看看这电报,这是我家里人发来的,有关他的消息。”
沈奚一愣。
段孟和拉起她的手,把电文放到她掌心上:“你等的人就在北京。”
沈奚顾不上别的,打开那电文,上边是密密麻麻的数字,每四个数字旁有一个手写的汉字,是电报译文。
她仓促地扫过去,连成一句话:
傅三沉疴难起,在京无误。时局有变,汝既归国,当速速返京。
想到就去了。
仁济的楼比她想的要大,门庭若市。她进了门诊大厅,找到一位护士,询问这里是否有一位叫“钱源”的先生。对方疑惑摇头,说仁济并无此人。
难道记错了医院名字?不会,这样有名的医院,听一次就记得了。
沈奚想想,又问那护士,外科室有没有刚下船回来的医生?两位,一位英国人,一位中国人。这回护士才笑了,说有的。
沈奚忙将烟盒交给护士,对方也热情,让她等在候诊大厅。
未几,英国人笑容满脸迎了出来。
“我去带你找他。”英国人说着,带她去二楼找那位“钱源”。上了楼,刚好是下午背了阳,光线不足,走廊也没开灯,有些暗。地上瓷砖倒是新,在这样晦暗的地方,都泛着光。
英国人推开了一扇门。
里头一地白茫茫的全是纸。蹲在地上整理资料的男人背对着他们,他听到动静回头,见到沈奚,马上笑着说:“你果然来了。”
“我是来了,只是险些被人当骗子。”她“礼貌”地回。
“骗子?”男人恍然,直立起身,“哦,对,我对你用了化名。”
他又笑着,用湿毛巾擦干净手,对她伸出了右手,正式介绍自己:“鄙姓段,段孟和。”
沈奚象征性和他握手。
“先说句抱歉,”段孟和指着沙发,“先坐下来,我会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
她虽被骗了,可想着自己也是有化名的人,也曾骗他说自己和傅侗文是夫妻。这样两相抵消,她还多骗了他一回,也就没真生气,顺着他的意思,坐在了沙发上。
段孟和送走英国同事,回来,特地闩上门,为她递上一杯茶。
他人在沈奚对面的椅子上落座,笑容渐去,似乎在想如何解释,能更简洁合理。
“在游轮上,沈小姐身边的那位先生心疾难愈,有留学背景,又是家在北京城的傅姓公子,我猜他就是傅家的三公子。对不对?”
沈奚抿起嘴唇来:“你如果想问他,那我现在就要走了。”
段孟和摇头:“你听我说下去。我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就是因为猜到他是傅侗文,”他停顿半晌,说,“其实我和段家有点亲戚关系,段祺瑞你应该听过。”
袁大总统的心腹?沈奚错愕。
这样看,他家和傅家都是北洋军一派的,份属同僚,为何不愿相认?
“我很怕自己在上海的事让家里知道,他们还以为我仍旧在国外深造,”段孟和无奈一笑,“所以才会骗了你们,对不起,沈小姐。”
“你回国没有告诉家人?”
“归国五年,从未归家,”他说,“所以,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苦衷。”
这话倒严重了。
沈奚轻摇头:“我没生气,段先生不用一直道歉。”
“那就好,”段孟和轻松不少,“来,我们说说你。是改变主意,要来仁济了吗?”
“并不全是。”
“那么?”他笑吟吟看沈奚,“是为什么呢?”
“我只有三个月在上海,想找点事情做,所以来自荐,”她望一眼地上堆积如山的纸,上头是英文,“你需要助手吗?医学背景,精通中英文,中医也懂一些的助手?”
段孟和略感意外,却很开心:“当然,”他指满地的文件袋和堆积如山的纸张,“我正为了这些东西发愁,你一定是老天派来拯救我的天使。”
地上的过去各科室遗留下来的术后记录和病例。
因为仁济要搬去新的医院大楼,这些资料也被翻了出来,要求重新整理。院长原本想交给住院医生们,但医院本来就人手稀缺,大家做自己的都嫌时间不够,谁还有空整理历史遗留资料。所以段孟和一到上海,这难题就被丢给了他。
在上海,一个既懂英文,又懂医学的人已经算是稀缺人才,就算找到了,人家想做的也是住院医生,不是整理资料的助手和秘书。
所以说,沈奚真是天使。
来拯救他的天使。
“这里边有骨科的吗?”沈奚很感兴趣。
三个月的时间,不够做正经工作,却刚好适合干这个。
“可能你要失望了,到今天,国内也还没有一家西医医院有骨科科室,”段孟和笑着解释,“民众在这上面,更信任中医。”
原来是这样。
她很清楚,临床经验是最重要的财富。
所以这些病例对她也是同样珍贵,临床经验都在这里头,是顶顶好的教材。
沈奚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也是她人生第一个工作。
但她同时,也不想浪费在仁济的这个好机会。她在征得段孟和同意后,每天都要带一些回家去,不懂的第二天再带回医院问。这样,白天还有时间去跟那个英国人在外科实习,去门诊或病房。假若还没系统的骨科科室,那么在外科也不算偏离她在纽约所学。
更何况,在仁济,不少医生也是轮转科室的。
段孟和就说他在内科、外科和儿科,甚至是妇科都呆过。
“这样轮转科室,能对临床医学有更深入的理解。”他如此解释。
资料里有许多病例都是几十年前的,字迹潦草。段孟和和她商议下来,希望她能受累再抄一遍,以便后人查看。“没问题,你管墨水。”她答应了。
于是,
在1915年的八月,每晚陪伴她最久的,虽不是傅侗文,却是他送的那一支钢笔。
一晚,钢笔墨水用尽,却还有小半页纸没抄完。
她想做完事再睡,于是满屋找寻墨水,想着他曾在这里住过,总会有文房用具。傅侗文的东西都堆在一楼角落,木箱没上锁,打开两个,都是书。
柜子里倒翻出来几本日记。这是很私密的东西
沈奚没多看,将它们原样放好,又在柜子右侧的边角,看到了一捆信。
上头那封字迹娟秀,用小楷写着——侗文亲启
在深夜猛见到这个,倒像心里有个招摇过市的小促狭鬼,晃着,缠着她,在她耳边吹了口气:看看吧,无妨的。
沈奚的手,在捆信的绳子上摩挲了会,偷偷看第二、第三封的封面,一样的字迹,显是出自同一个女孩。那小鬼又在吹气了,沈奚局促地将它们塞回去,关上柜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念,非礼勿深思。
她趿拉着拖鞋,跑上了楼,没几步又回来,将灯关上。
回去二楼房间,也顾不上什么今日事今日毕了,直接关灯,睡觉。
如此下去。
一个月,两个月,到第三个月墨水的空瓶子堆满了书桌。沈奚没有丢掉它们,想作个纪念,就把用完的墨水瓶摆在了书架上。
她满打满算,将日子算到了最后一天。
沈奚把段孟和办公室遗留的所有文件、病例都整理好,又分门别类地给他写了说明。在那天,都交到段孟和手里,竟也有不舍。她唯恐段孟和搞不清楚,耐着心,为他翻着说明,一页页讲解。
段孟和是个喜欢玩笑的人,在这天倒话不多,只是听她说。
她最后将办公室的铜钥匙放到桌上:“段先生,你要按时用早餐。”
段孟和在某些方面和她近似,一但心思在工作上,就会废寝忘食。这里的住院医生有严格用餐时间,可段孟和早就是主治,不受约束,反而还不如住院医生的生活健康。
条条框框,有时还是有用的。
“我一直想问你,”段孟和打开抽屉,收好那把铜钥匙,“你和傅先生是假扮的夫妻?还是别的什么?”
傅侗文叮嘱过她,不要对外人说是男女朋友的关系。
沉默后,她说:“是家,他是我的家。我是个孤儿,一个家人都没有,他是我最亲的人。”
他惊讶:“你从未提到过。”
这如何提?沈奚低头笑:“你是有家不想回,但总有扇门,有盏灯为你留着。我和你不同,我在纽约住过,上海住过,广州住过,可在哪个公寓里住都和在游轮上一样,是在漂泊,”她想想又说,“当然,我能养活自己,不是想依赖家人。而是,心里的。”
在最落魄时,理想都说不动了,身心俱疲时,哪怕没有力气再走回去,死在半途中,也会知道有个地方是自己的。
她一笑:“你不会全理解的,至多是体谅吧?”
不亲身经历,都不会了解。
沈奚讲完,暗示告辞,段孟和提出要去送一送她。
“就送到门外?”沈奚征询他的意见,对这个亦师亦友的男人,她却始终保留着秘密。有关住处,有关傅侗文,有关她自己,从未透露。
段孟和笑道:“是,就到门外。”
他说到做到,并未食言,人走到医院大门口,收了步子。
门左侧,有个卖花的婆婆,蹲坐在地上,脚边放着个篮子,面前也铺着块蓝色粗布,一个个小花苞被整齐地码放在布上,每一个小花苞都用根细绳打了结。
“栀子花、白兰花,一朵五分洋钿,”婆婆在秋风中问,“先生,买一朵送小姐吧?”
段孟和静了静,把钱夹拿出。
沈奚怕他破费,抢先数了五枚钱币放到粗布上,拣了一朵白兰花。
她曾见祝太太在衣襟前的纽子上挂过,迎面走来,都是香气宜人。只是眼下深秋了,穿着大衣,不方便挂在前襟。于是她就用食指勾着,虚握在拳头里,这样一路回去,手上、衣袖上也该有兰花香了。带着香气见他也蛮好的。
沈奚归心似箭,告别说:“再见,段先生。”
段孟和望着她,并不见笑:“再见。”
在她掉头走时,听见他又说:“北京秋凉,你这样穿单薄。”
沈奚嗯了声,头也不回地走了。
段孟和穿着黑色呢子大衣,敞着怀,伫立在医院门口许久,见她的身影完全消失,还没回去的意思。那老婆婆轻声喃喃着:“先生啊,你该付钱的。付了钱,女孩子才会晓得你的心思啊。”
晓得,又如何?他自我嘲解:“有些关系,没点破才是最美。”
真应了那句: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沈奚回到家里,天还没黑。
她也不上二楼,就在一楼等着,皮箱子早就放在门边上,随时拎起来就能离开。
她撑着下巴,坐在厨房门口,宽檐帽放在膝盖上,人穿着大衣,倚靠着门,将手里的兰花颠来颠去。玩一会,闻闻手心,又笑一会。
这三个月,她可是看了许多的报纸杂志,预备好多话,够和他连说三日夜的。
起初,房间里有黄昏的日光,后来,有邻居的灯光,到最后,只剩下对门一家还没灭掉院子里的灯泡。等到那灯泡也没了光,她这里也都暗了。
她人门边上,心里有说不出的惘然。
地上是月光。
人饿,也乏,悬着心从黄昏等到深夜,手指都懒得动一动。她只好,靠在厨房的门框上,闭上眼休息。不敢上楼,怕睡着了,听不到人来接。
恍惚着,时空成了碎片,在脑中飞旋着。
影像从广州退回去,到游轮上,再到纽约,最后竟回到了沈家的宅子。那个白日,沈家的兄弟姐妹齐聚一堂——“万事不如杯在手,一生几见月当头啊,大哥。”那日的傅侗文风流尽显,说这话时,嘴角抿出来的笑有讥诮和不屑,从眼底漾到那眉梢。
人再醒,是被急促的叩门声震醒的。
她慌忙起身,帽子掉在了地上都顾不上,冲过去开了门。
刺目的日光里,站在门外竟是段孟和。
他仍穿着昨日的呢子大衣,仿佛没回家换过衣服的样子。沈奚认清这张脸,心落了下去:“段先生?”她佯装着轻松问,“你怎么知道我住在这里?”
“抱歉,我早前跟过你,”段孟和抱歉,低声问,“你从昨天下午到家,到现在快二十个个小时了,晚上也不见厨房亮过灯,又没见你带买吃的回来。饿不饿?”
沈奚人有点迟钝:“没不太饿。”
“你不是说昨日就走?可是接你的人没来?”
她本就担心傅侗文,被这么一问,心头一颤,忙低头掩饰自己的情绪,笑着说:“也没说就是昨日,也许是今日。世道这么乱,耽搁一两天也正常的。”
门外的邻居走过,张望着段孟和的背影,这可是沈奚这房子第一次来客人。
“我能进去吗?”段孟和见她脸色很差,轻声询问。
可以吗?沈奚犹豫,她回望了一眼房子:“好像,不是很方便。”
“那算了。”段孟和也不强人所难。
他是带了早饭来的,西式的三明治。
沈奚起初不肯要,他又说这几个月在医院,沈奚也常给他带早饭,这算是还上她的。见他如此坚持,沈奚也不好再回绝,道了谢,把纸袋子抱在怀里说:“段先生,还是说再见吧。”
“好再见。”段孟和答应着。
沈奚对他礼貌点头后,将门关上了。
和段孟和说这么久的话,她力气也都耗尽了,人站不住,到楼上,大衣脱下来挂到衣架子上,人就倒在床上,吃了两口三明治,直接把棉被盖在身上,睡了过去。
三个月是她的一个心理防线。
这最后一天过去,所有对傅侗文的担心都纷涌而来,一时怕永远没他的消息,一时又怕得到的是死讯。这样的心魔折磨着她,再没了过去三个月的安稳,也没了对傅侗文的信心。
去北京找他?万一他正在来时的路上呢?
她原先想,哪怕过了三个月她也能坚持等,可真到这地步,人全乱了。
他的身体,他所困的境地,他想做的事,每一样都是最危险的。只要想到他可能会死,或是已经死了,她就浑身冰冷。人浸在满是热水的浴缸里,也像睡在冰坨上。
这样浑浑噩噩地,她又等了十几日。
这天她洗了澡,从镜子里看自己的脸,瘦了足足两圈。镜子里的人,婴儿肥褪了,眼睛倒更显大了,在望着镜子。自己和自己对视。
楼下似乎有人敲门?
她骤然清醒了,穿着睡衣就跑了下去,都来不及披一个褂子。
人还喘息着,门闩打开,笑着拉开了门。
在看到门外的人一刻,她都以为自己有了幻觉,心一寸寸地凉透了:“段先生”
十一月的冷风,顺着敞开的门灌进来,段孟和这回没有征询她的意见,扶着她的肩,让她让开一旁,自己则进了门。反手,门就被关上。
“段先生,你要做什么?”沈奚倒退一步,头撞到了木楼梯。
“你听我说,你不要怕,”段孟和急着从怀里掏出了一份电报,“你这样等下去人是要垮掉的,你已经在这房里等了十三日了。”
“可这和你有关吗?”沈奚压在心底的坏情绪都爆发了,她刚才跑下楼,带着多大的期望,现在就有多大的挫败,“请你不要再擅自来这里,可以吗?这是我和他的房子。”
“沈奚,”段孟和进前一步,“你看看这电报,这是我家里人发来的,有关他的消息。”
沈奚一愣。
段孟和拉起她的手,把电文放到她掌心上:“你等的人就在北京。”
沈奚顾不上别的,打开那电文,上边是密密麻麻的数字,每四个数字旁有一个手写的汉字,是电报译文。
她仓促地扫过去,连成一句话:
傅三沉疴难起,在京无误。时局有变,汝既归国,当速速返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