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的一番话,很快在周正一系之中传播,内心困惑又煎熬的很多人,猛的释然,豁然开朗,更加积极主动的做事,甚至于很多人将周正的话进行简练,书法挂在正中,时时警醒。
‘朋党’二字,自一开始就充满了贬义,历朝历代不绝,到了明朝,是前所未有的炽烈。
嘉靖以来,党争越演越烈,到了万历年间,尤其是经过‘国本之争’,文官集团前所未有的强大,已然能够对抗君主,在大小事情左右天下大事,到了天启年间,党争激烈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众正盈朝,无可匹敌的东林党被阉党逐步击溃,而后阉党纵横天下,还冒出了一个‘九千九百岁’!
崇祯朝以后,党争变得混乱,山头林立,你争我夺,内耗之下,将大明推向了无底深渊!
天下的有识之士,都知道党争的害国不浅,将会亡国,要么在其中苦苦挣扎备受打压,要么愤而辞官不再出仕。
纵然周正一路走来,苦心孤诣做事情,‘朋党’的痕迹却是越来越明显,不止是外面的人,内部的也在疑虑不安,困惑丛丛。
他们想要做事情,想要挽救大明于水火,却又对‘朋党’二字深为忌惮,极其敏感。
而今周正用‘志同道合’四个字来总结他们的关系,自然令那些困惑的人感到高兴,心思通畅,再无挂碍。
这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毫不在意,朋党什么的,他们毫不在意。
周正这边梳理了内部的思想矛盾,转身就去了西门外。
卢象升,在今天到京。
两人并肩走在城墙上,说着西北的事情。
卢象升道:“下官已经将他们具体布置,层层叠叠如密网,确保西北稳定。”
周正点头,道:“西北在朝廷的一大心病,你这一次,居功至伟,元辅不止一次的与我说,要重赏你。”
卢象升身形不自觉的躬着,道:“这些都是征西伯统筹有方,下官等只是执行,不敢窃功。”
周正回头看了他一眼,笑着道:“你以前可不是这样与我说话的?怎么听到什么了?这么拘谨?还是说,怕我卸磨杀驴,抢你功劳?”
卢象升神色不变,道:“下官据实而言,征西伯切莫多想。”
周正明显的感觉到了卢象升的疏离,这种疏离不是离心,也不是明哲保身,更像是一种‘为你好’的表现。
周正看着卢象升一会儿,道:“罢了。你暂且接任兵部尚书,年后,调任蓟辽总督。”
卢象升抬手,道:“谢征西伯。”
周正本还想与卢象升好好聊聊,心里轻叹一声,所谓的高处不胜寒,他已经有些体会到了。
走了几步,周正道:“到了兵部,你与杨嗣昌,张贺仪好好研究,部署明年的兵改,我与杨嗣昌的关系你也清楚,给我盯一盯,免得他给我挖坑。”
卢象升跟在周正身侧,慢了半步,道:“是。”
周正抛掉了心里原本的腹稿,直言道:“京内的事情,你可以不管。到了辽东之后,好好规划,我之前做的太过粗糙,现在要精细一点。另外,我们在与建虏谈判,他们应该会收缩回去,你要逐步推进,稳固辽东,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卢象升与周正关系还是比较近的,也能猜到周正先内而外的想法,道:“建虏成气候已经几十年,确实不能仓促而定,两到三年,下官觉得也有些乐观了。”
周正嗯了一声,道:“你还是比较清醒的。钱粮,兵甲,我都会优先供给你,三年内,必须给我打造出精锐部队来,将来北伐,你做前锋!”
卢象升没有了之前的疏离,沉色抱拳,道:“下官领命!”
周正点点头,走了几步,道:“吴三桂等人,你怎么看?”
卢象升思索一番,道:“吴三桂等人逃脱,是下官的责任。他们在云南遭到阻击,无法北上,已经退到了缅甸一带,下官入京之前,已经勒令各地总兵加快围剿,务必铲除!”
李自成败亡,吴三桂等叛军虽然不足为虑,却也依旧是大明朝廷的心头刺,不拔掉终归不舒服。
周正踱着步子,道:“你回去之后,以私人的身份,写一封信给云南那边的总兵以及诸将,命他们放放水,如果有可能,让他们在缅甸内站住脚跟,暗中给与一些扶持。”
大明已经有一百多年没有扩张过了,卢象升听着先是一怔,而后若有所思,道:“下官明白了。”
周正不再提这茬,话题再次转到辽东,两人在城墙上走了很久。
晚上,周正在府里招待不少人,说了非常多的事情。
年关越来越近,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准备,筹谋,定调。
周正也在对内部进行磨合,统一步伐,确定明年的开局步骤。
周正这边一直忙活到天亮,刚送走这些人,刘六辙就急匆匆而来,道:“二少爷,出事情了。刘宗周在刑部绝食,‘二张’以及复社在满京城的活动,更有上百人在内阁大院门外,要求进宫,面见皇上……”
姚童顺紧接着到了,道:“大人,内阁大院有些不平静,出现了不少声音。”
内阁大院里,不止周正的人,周延儒的人,还有李邦华,杨嗣昌,田珍疏等第三方势力,这些人是越来越多,完全站在周正一边,甚至是装聋作哑的不吭声显然是不可能。
周正站在门口,揉了揉脸,看着东方吐出的鱼肚白。
刘六辙道:“二少爷,这件事不能坐视,这些人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要是闹出什么事情来……人言可畏。”
周正轻吐一口气,道:“六辙,你去皇宫,见见皇帝,请他出面训斥群臣,要求天下戮力同心的支持变法,强盛大明。如果他不肯,就去拟中旨,发邸报,公告天下。第一,谴责那些叛逆以及同情那些叛逆,为他他们拐弯抹角求情的人。第二,重申变法的重要性,任何反对变法,阻碍变法,攻击,构陷朝臣的行为,都不能被姑息,容忍,着令都察院,吏部,立即展开京察!”
刘六辙一怔,道:“京察?”
周正说的前面两条,有皇帝下旨,可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没谁会反对皇帝,尤其是皇帝还占据道理的制高点的时候。
倒是‘京察’,令刘六辙震惊。
京察,三年一次,六年一次,甚至是十年一次不等,它由吏部,都察院联合对两京以及天下官员大考。
当初赵南星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高攀龙是吏部尚书,两人联手,给天下四百多大大小小官员考核评语上加了‘浮躁’二字,而后斥责为‘邪党’,集体赶出朝堂,早就了东林党众正盈朝的盛况。
由此可见,这‘京察’多么的可怕。
“我要给天下官吏出一道考题,分辨一下是非人心!”
周正背着手,看着渐渐吐露红光的太阳,轻声自语的说道。
‘朋党’二字,自一开始就充满了贬义,历朝历代不绝,到了明朝,是前所未有的炽烈。
嘉靖以来,党争越演越烈,到了万历年间,尤其是经过‘国本之争’,文官集团前所未有的强大,已然能够对抗君主,在大小事情左右天下大事,到了天启年间,党争激烈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众正盈朝,无可匹敌的东林党被阉党逐步击溃,而后阉党纵横天下,还冒出了一个‘九千九百岁’!
崇祯朝以后,党争变得混乱,山头林立,你争我夺,内耗之下,将大明推向了无底深渊!
天下的有识之士,都知道党争的害国不浅,将会亡国,要么在其中苦苦挣扎备受打压,要么愤而辞官不再出仕。
纵然周正一路走来,苦心孤诣做事情,‘朋党’的痕迹却是越来越明显,不止是外面的人,内部的也在疑虑不安,困惑丛丛。
他们想要做事情,想要挽救大明于水火,却又对‘朋党’二字深为忌惮,极其敏感。
而今周正用‘志同道合’四个字来总结他们的关系,自然令那些困惑的人感到高兴,心思通畅,再无挂碍。
这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毫不在意,朋党什么的,他们毫不在意。
周正这边梳理了内部的思想矛盾,转身就去了西门外。
卢象升,在今天到京。
两人并肩走在城墙上,说着西北的事情。
卢象升道:“下官已经将他们具体布置,层层叠叠如密网,确保西北稳定。”
周正点头,道:“西北在朝廷的一大心病,你这一次,居功至伟,元辅不止一次的与我说,要重赏你。”
卢象升身形不自觉的躬着,道:“这些都是征西伯统筹有方,下官等只是执行,不敢窃功。”
周正回头看了他一眼,笑着道:“你以前可不是这样与我说话的?怎么听到什么了?这么拘谨?还是说,怕我卸磨杀驴,抢你功劳?”
卢象升神色不变,道:“下官据实而言,征西伯切莫多想。”
周正明显的感觉到了卢象升的疏离,这种疏离不是离心,也不是明哲保身,更像是一种‘为你好’的表现。
周正看着卢象升一会儿,道:“罢了。你暂且接任兵部尚书,年后,调任蓟辽总督。”
卢象升抬手,道:“谢征西伯。”
周正本还想与卢象升好好聊聊,心里轻叹一声,所谓的高处不胜寒,他已经有些体会到了。
走了几步,周正道:“到了兵部,你与杨嗣昌,张贺仪好好研究,部署明年的兵改,我与杨嗣昌的关系你也清楚,给我盯一盯,免得他给我挖坑。”
卢象升跟在周正身侧,慢了半步,道:“是。”
周正抛掉了心里原本的腹稿,直言道:“京内的事情,你可以不管。到了辽东之后,好好规划,我之前做的太过粗糙,现在要精细一点。另外,我们在与建虏谈判,他们应该会收缩回去,你要逐步推进,稳固辽东,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卢象升与周正关系还是比较近的,也能猜到周正先内而外的想法,道:“建虏成气候已经几十年,确实不能仓促而定,两到三年,下官觉得也有些乐观了。”
周正嗯了一声,道:“你还是比较清醒的。钱粮,兵甲,我都会优先供给你,三年内,必须给我打造出精锐部队来,将来北伐,你做前锋!”
卢象升没有了之前的疏离,沉色抱拳,道:“下官领命!”
周正点点头,走了几步,道:“吴三桂等人,你怎么看?”
卢象升思索一番,道:“吴三桂等人逃脱,是下官的责任。他们在云南遭到阻击,无法北上,已经退到了缅甸一带,下官入京之前,已经勒令各地总兵加快围剿,务必铲除!”
李自成败亡,吴三桂等叛军虽然不足为虑,却也依旧是大明朝廷的心头刺,不拔掉终归不舒服。
周正踱着步子,道:“你回去之后,以私人的身份,写一封信给云南那边的总兵以及诸将,命他们放放水,如果有可能,让他们在缅甸内站住脚跟,暗中给与一些扶持。”
大明已经有一百多年没有扩张过了,卢象升听着先是一怔,而后若有所思,道:“下官明白了。”
周正不再提这茬,话题再次转到辽东,两人在城墙上走了很久。
晚上,周正在府里招待不少人,说了非常多的事情。
年关越来越近,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准备,筹谋,定调。
周正也在对内部进行磨合,统一步伐,确定明年的开局步骤。
周正这边一直忙活到天亮,刚送走这些人,刘六辙就急匆匆而来,道:“二少爷,出事情了。刘宗周在刑部绝食,‘二张’以及复社在满京城的活动,更有上百人在内阁大院门外,要求进宫,面见皇上……”
姚童顺紧接着到了,道:“大人,内阁大院有些不平静,出现了不少声音。”
内阁大院里,不止周正的人,周延儒的人,还有李邦华,杨嗣昌,田珍疏等第三方势力,这些人是越来越多,完全站在周正一边,甚至是装聋作哑的不吭声显然是不可能。
周正站在门口,揉了揉脸,看着东方吐出的鱼肚白。
刘六辙道:“二少爷,这件事不能坐视,这些人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要是闹出什么事情来……人言可畏。”
周正轻吐一口气,道:“六辙,你去皇宫,见见皇帝,请他出面训斥群臣,要求天下戮力同心的支持变法,强盛大明。如果他不肯,就去拟中旨,发邸报,公告天下。第一,谴责那些叛逆以及同情那些叛逆,为他他们拐弯抹角求情的人。第二,重申变法的重要性,任何反对变法,阻碍变法,攻击,构陷朝臣的行为,都不能被姑息,容忍,着令都察院,吏部,立即展开京察!”
刘六辙一怔,道:“京察?”
周正说的前面两条,有皇帝下旨,可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没谁会反对皇帝,尤其是皇帝还占据道理的制高点的时候。
倒是‘京察’,令刘六辙震惊。
京察,三年一次,六年一次,甚至是十年一次不等,它由吏部,都察院联合对两京以及天下官员大考。
当初赵南星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高攀龙是吏部尚书,两人联手,给天下四百多大大小小官员考核评语上加了‘浮躁’二字,而后斥责为‘邪党’,集体赶出朝堂,早就了东林党众正盈朝的盛况。
由此可见,这‘京察’多么的可怕。
“我要给天下官吏出一道考题,分辨一下是非人心!”
周正背着手,看着渐渐吐露红光的太阳,轻声自语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