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李唐王朝新军队这些年发展有着这些问题,但是李世民对军队取得的发展进步和提高,还是非常满意的。
他知道,之所以军队的发展能有这么好的成绩,离不开朝廷充足的财政支持。不管是军人的待遇提高,还是各种新装备的换装,乃至训练和演习的频繁进行,都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和保障。

而这方面就得益于这些年朝廷变革计划,实施之后取得的非凡成就和成绩。

从魏徵每年的政务院年度报告中,人们就有直观的感受。经过五年的发展,现在李唐王朝的年度财政收入比五年前有了巨大的提升。

贞观十五年,李唐王朝今年的财政收入达到了五千六百四十万两左右,这比五年前有了两三倍的提高。

而这个提高幅度不是线性增长,而是有个特殊变化的曲线。

第一年,朝廷的税收,变化并不大,增长在百分之五左右,并且朝廷的整体支出比往年还要高百分之二十。要在以前,这是朝廷财政破产的前兆,但是现在好在朝廷除了税收,还有其他的财政来源,第一年贡献最大的就是银行,还有些外贸方面的收入,这些其他方面的收入才保证了朝廷财政的不破产。

再加上朝廷对民间资本的吸收利用,实际上第一年,朝廷对各个方面的投入是以前的一倍还多,这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局面的发展。

第二年,朝廷的先期投入就有了回报,而且是非常大的回报。年底总结算账的时候,朝廷的财政收入提高了五成还多,一下就解决了朝廷内部有些人的担忧。

但是,朝廷相应的开支也变得更大了,最后还搞得入不敷出,比第一年还差劲儿。不过这时候,人们已经对朝廷未来的收入增加,很有信心了,已经不担心朝廷偶尔的收支不平衡了。

因为第一年朝廷投资的很多工厂,第二年给朝廷带来了很可观的收益。

并且这还是这些工厂第一年经营,还没有达到它们应该发挥的最大产能的情况下。相信这些工厂和公司等国企逐渐走入正轨之后,就能给朝廷带来更多的稳定收益。

而且从第二年开始,朝廷税收的格局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前农业税占比达到了七成以上,从变革计划实施的第二年开始,这个比例就降到了四成左右,并且这个趋势还有不断下降的空间。

而农业税留下的收入窟窿,就由各种工商业来填补了。

自从朝廷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之后,尤其是对很多外贸交易的鼓励和支持,以及税收的动态调节发挥作用。从第二年开始,工商业就开始发力了,税收贡献从之前的三成不到,直接就提高到不到六成。

到第三年的时候,财政收入又提高了五成左右,可是朝廷的花销同样变得更大了,最后算账还是有亏损。只是朝廷的借债都在银行里,还有一些则是各个国企的欠账,对民间的影响不是特别大,并且税收结构更合理了,工商业的贡献提高到了七成还多一点点。

这年,朝廷的支出还是对各个新建工厂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为主,并且开工了很多的大型涉及民生社会发展的大工程。

第四年,朝廷的财政收入才真正达到了收支平衡,并且财政收入进入了一个合理区间,达到了百分之十五的增长。

魏徵等人有过详细的计算,朝廷财政保持在百分之五到二十之间,是最合理的。在这个区间,朝廷的收支平衡,以及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影响是最积极的,太高了会造成通胀,太低了则会造成紧缩,都是不利用经济等整体社会的健康发展的。

这一年,朝廷不再对国企进行投入了,各个国企经过三年的不断投入,终于完成了建设阶段,开始能自负盈亏,进入良性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

朝廷把投资重心全部转到了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中,这里一直都占据主要地位的道路和水利设施建设,更是得到了更多的支持。这些关乎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短时间内是不会完成的,这需要朝廷不断的进行大量资金和资源的投入,才能保质保量的建设完成。

对于这方面的投入情况,所有人都很清楚,因为李唐王朝的国土面积太大了,用新标准建设这些设施,相当于重建了一个李唐王朝的这些系统。

并且标准还是这么高,长时间和大投入都是必须的。

好在朝廷现在的收入也在快速的提高,所以反对的声音基本没有。而且人们也看到了这些设施的建设,对整体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支撑作用。

到第五年,也就是贞观十五年的时候,朝廷的财政收入又有了百分之二十二的增长。之所以增长这么多,主要的贡献还是外贸,最近这几年,外贸的发展形式越来越好。

不管是民营还是国营的企业工厂,都在外贸上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李唐王朝现在一切都走入了正轨,整体发展势头呈现势不可挡的良好局面,这使得所有人都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虽然还有个别朝廷投资的国营企业还不能达到收支平衡,但是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景都是众人非常看好的。所以朝廷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其他重要的方向。

虽然朝廷的收入增加了很多,但是魏徵等高层都没有志得意满,做任何事情,都保持着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因为他们清楚,这几年朝廷的高收入和高支出是怎么来的。为了保持这个局面能持续的更久,他们每天都在想着各种办法赚钱和省钱。

明年,朝廷的收入就会有很大的一块可能要减少了,那就是银行的五年期固定存款到期。朝廷要支出一大部分的本金和利息给存款人,现在还不知道这些人里,有多少选择继续进行储蓄。

如果这个比例在合理的区间,朝廷就还可以上马很多的项目投资。可是一旦存款减少到一定的比例,朝廷就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取舍,这是朝廷现在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可是百姓的选择是没有人能强制限制的,如果那样做了,朝廷就将会失去民心,那时面对的局面就将会是灾难。如果形成那样的局面,不管是李世民还是魏徵都将失去民心,亡国不是不可能的。

好在朝廷还有个强大的后盾,那就是这几年逐渐发展壮大的国企。这些年朝廷从它们身上也只是收取税收而已,只有很少部分的国企,朝廷会拿出一部分属于朝廷的股份利润来进行其他投资。

当然这种情况,朝廷尽量控制它发生的频率。

因为魏徵等人知道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的这种做法,对任何需要长期发展的事情,都是非常不利的。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人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

好在这几年,碰到这种需要做出艰难决定的时刻比较少。而且朝廷很多时候宁可放慢一些事情的发展脚步,也不会做这种选择。

可是明年要面对的情况,可能需要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了,李世民和魏徵等人最近一段时间,都在想着各种办法,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比如银行推出了最长十年期的固定存款选项,只是百姓的选择欲望并不大。虽然银行的出现受到了所有人的欢迎,但是人们的风险意识还是有的,对银行的信任度还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程度。

之前,银行推出的各种存款期限选择,最长的就是五年期,最短的是三个月。选择最长存款期限的大部分都是各种势力或者商人、地主等有财力的阶层。

而普通百姓选择更多的还是三个月、半年,最长也只是一年期。因为他们的手里本来资金就不是很充足,很多人家以前的积蓄都是零。

现在人们找工作赚钱的机会多了起来,虽然很多都是短期的工种,但是工资都能保证足额到手,所以现在很多百姓才有余钱进行储蓄。

但是他们不敢选择特别长期的储蓄期限,那样自己手里就没有流动资金了。所以这类人选择最多的还是各种短期的储蓄期限,每个人或者家庭,都根据自己的花销发展计划,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储蓄期限。

虽然这样能得到的利息收入少了一些,但是百姓已经很满足了,毕竟之前存入银行这样的收入,对他们来说是根本不敢想象的,更何况还可以用自己赚的钱吃利息。

在普通百姓眼里,用钱生钱,这是只有地主东家才能拥有的特权,普通百姓能安稳的活着就不错了。

朝廷对于百姓的储蓄心理是非常清楚的,毕竟人们以前太穷了。这些年朝廷又鼓励人们消费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所以指望百姓选择长期储蓄期限,还需要不短的发展时间,才能形成朝廷希望看到的局面。

而对于选择长期储蓄的地主、商人等大势力,他们还没有大规模选择十年期的储蓄期限,就是要看看朝廷这个五年期存款储蓄到期了,是否能兑现他们的预期收入。

而且人们这几年也发现了,投资工商业的收益,虽然也有损失很大的例子发生,但是毕竟这样的比例还很小,大部分都是赚的盆满钵满。

所以有些人,通过这几年的观察总结,有了投资实业的想法。

这类人再选择储蓄的可能就不大了,而且他们对借贷的需求将会增加,虽然这都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情,但是也变相的减少了朝廷可支配的总财力。

虽然为了避免出现供大于求的通胀不利局面,朝廷对很多行业的发展扩张速度,都有很多限制条件。但是朝廷也不敢限制的太死,那样反而起到反作用,对经济的发展伤害会更大。

面对这个局面,朝廷只能在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想办法。现在朝廷不想节流,那就只能在开源上想更多的办法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