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野战厨房后小分队绕了一大圈,来到一处偏僻的公路旁埋伏起来。
等了半个多小时,远处驶来一支车队,十辆卡车行驶在并不宽阔的道路上,而在车队的最前面,开路的是一辆bt-5快速坦克。
由于最近到处神出鬼没的芬兰游击队,苏联的后勤部队经常遭遇袭击,不得不加强了对后勤车队的武装押运。
bt坦克的最大特征是便是采用了“克里斯蒂”式行动装置。每侧有4个大直径负重轮,加上立式或横式螺旋弹簧,极具鲜明特色:这套行动装置的另一个特点是轮履合一。它既可以用履带行驶,也可以用轮胎行驶。用履带行驶时,发动机的动力经过变速箱一例减速器一主动轮,带动履带环前进,此时的最大速度为52千米/小时。用轮胎行驶时,要将履带卸下,整齐地码放在翼子板上,发动机的动力最终带动最后一对负重轮,推动坦克前进,此时的最大速度为70千米/小时。
拿20世纪30年代的标准看,无论是履带式,还是轮式,坦克都能跑的很快,充分显示了“快速坦克”的特长。不过,苏联的坦克手们很少用轮胎(负重轮)行驶方式。从履带式转换为轮式,2名乘员需30分钟,从轮式转换为履带式,2名乘员需40分钟。
埋伏在道路前方的小分队成员架起了一支反坦克步枪。
二战时期虽然各国都生产国各种类型的反坦克步枪,但其中最好用且有效的反坦克步枪算是老毛子的ptrd-41。这是一种结构简单(每一个单位的ptrd步枪所需要的维护和其他部件相当少,只有一个整体清洁棒,一个奶嘴刷,一把螺丝刀和一把钥匙),威力粗暴的单发栓动反坦克步枪(在100米、300米距离上对垂直装甲的穿深分别为40毫米和35毫米,对100米、300米距离上对30度着角的装甲板的穿深也达到了了30毫米和27毫米,这个成绩比部分20毫米的反坦克步枪,如日本的九七式20毫米自动炮还要好)。
毛子家还有一款ptrs-41五发半自动反坦克步枪,但半自动的较重,而且经常卡弹,因此不怎么受欢迎。
其实芬兰也有款相当优秀的反坦克步枪。20mm口径,最大射程6.5公里,1000米外可打穿12毫米的钢板。可这货的全枪重量高达反坦克步枪重量仅为在军中被誉为“枪中之大象”;根本不适合像这种机动性强的小分队携带。
因此雅尼克造了一批ptrd-41反坦克步枪支援芬兰,这个小分队中就有两支反坦克步枪。
一个标准的反坦克步枪组至少要有两名士兵,一名射手兼装填手,另一人负责观察指示目标。看着驶过来的车队,拿着望远镜的观察手开口道。“距离一百米,bt-5,随时开火。”bt-5快速坦克正面装甲厚度为13毫米,在这种距离子弹能轻松穿透其装甲。
“砰!”
射手早已经搭在扳机上的右手食指毫不犹豫地瞬间扣动。
ptrd-41反坦克步枪后坐力与其威力成正比,身材壮硕的士兵被抵肩来袭的巨大后坐力震得浑身一抖发麻,从螺旋膛线中经过了修长枪管加速过程的14.5毫米钨芯穿甲弹,瞬间裹挟着火光烈焰与震耳欲聋的枪响脱膛而出。
轻松穿透13毫米装甲的钨芯穿甲弹将那倒霉的苏军驾驶员脑袋瞬间开瓢打碎成了一地烂西瓜,随后化成一颗可怕的流弹,在狭窄的内部里跳跃了几次,直接从后背打进了根本没反应过来的炮手胸膛,而后再从胸口正面像异形幼体一样破胸而出留下了一个碗口大小的巨大创口,14.5毫米钨芯穿甲弹头的巨大冲击动能这才算是被完全消耗殆尽。
一枪过去被当场干躺了两人的bt-5快速坦克像是被敲了一闷棍的狂奔野猪般缓缓停了下来,外表看似完好无损的坦克内部却已经充满了血腥味,仅存的车长手忙脚乱的打开舱盖准备弃车逃生,可刚探出身体,胸口处暴起一团血雾软绵绵的滑进了坦克里。
“停车!敌袭!”紧跟在后面的车队来了个紧急刹车,纷纷停了下来。最后面的卡车刚想倒车,伴着一声巨响,引擎盖被一股巨力打飞,发动机瞬间被打成报废状态,冒出屡屡黑烟。
这下前后头都被堵住,整个车队动弹不得,车上的苏军只能纷纷跳下来躲在汽车两旁,手里的莫辛纳甘步枪胡乱的指着四周。
“哼哼,好好跟他们玩玩!”小分队的队长冷笑一声,给自己的svd狙击步枪装上了消音器。瞄准远处的一个苏军扣动扳机。
噗!装有消音器的枪没有发出太大的声音,就见远处的那个苏军士兵被捂着大腿惨叫起来。
小分队的队长吩咐道。“把他们打伤即可,不用打死。”
在战场上,为了胜利,对于敌人,到底是干掉他,还是打伤他呢?
后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战场上,打死敌人不如打伤敌人。
探其原因,首先是战场上的协助。通常在战场上,一名士兵受伤,他的同伴是不会放弃他的,为了帮助他离开战场,往往需要调动附近几名士兵去协助他,这样,一下子就等于减少对方好几人的兵力。
其次是后续的治疗。受伤的士兵在后方医疗或者后送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后勤资源(医疗、药物、担架等等,都很大的消耗后勤运输能力),从而挤占正常的后勤运作资源。如果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伤员,可能会超过一线医疗救治能力。
最后就是士气。当在战场上看到同伴被敌人杀死,会有恐惧。但是试想,当你看到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瞬间殒命,再面对敌人时你是赶紧逃命还是提起大刀向敌人砍去,战场上大部分人往往会选择后者,所谓杀红了眼就是这样。
但是如果只是受伤,一方面既要顾及受伤的战友,造成战力流失。另一方面,受伤治疗期间,如果那个受伤的人大力渲染敌军,那不仅仅耗费了资源,还可能影响军队的士气。
当然,“打伤敌人”也只能是像现在这种完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实现,如果在势均力敌或是激烈战况中还想着只打伤对方,那倒霉的可能就是自己。
等了半个多小时,远处驶来一支车队,十辆卡车行驶在并不宽阔的道路上,而在车队的最前面,开路的是一辆bt-5快速坦克。
由于最近到处神出鬼没的芬兰游击队,苏联的后勤部队经常遭遇袭击,不得不加强了对后勤车队的武装押运。
bt坦克的最大特征是便是采用了“克里斯蒂”式行动装置。每侧有4个大直径负重轮,加上立式或横式螺旋弹簧,极具鲜明特色:这套行动装置的另一个特点是轮履合一。它既可以用履带行驶,也可以用轮胎行驶。用履带行驶时,发动机的动力经过变速箱一例减速器一主动轮,带动履带环前进,此时的最大速度为52千米/小时。用轮胎行驶时,要将履带卸下,整齐地码放在翼子板上,发动机的动力最终带动最后一对负重轮,推动坦克前进,此时的最大速度为70千米/小时。
拿20世纪30年代的标准看,无论是履带式,还是轮式,坦克都能跑的很快,充分显示了“快速坦克”的特长。不过,苏联的坦克手们很少用轮胎(负重轮)行驶方式。从履带式转换为轮式,2名乘员需30分钟,从轮式转换为履带式,2名乘员需40分钟。
埋伏在道路前方的小分队成员架起了一支反坦克步枪。
二战时期虽然各国都生产国各种类型的反坦克步枪,但其中最好用且有效的反坦克步枪算是老毛子的ptrd-41。这是一种结构简单(每一个单位的ptrd步枪所需要的维护和其他部件相当少,只有一个整体清洁棒,一个奶嘴刷,一把螺丝刀和一把钥匙),威力粗暴的单发栓动反坦克步枪(在100米、300米距离上对垂直装甲的穿深分别为40毫米和35毫米,对100米、300米距离上对30度着角的装甲板的穿深也达到了了30毫米和27毫米,这个成绩比部分20毫米的反坦克步枪,如日本的九七式20毫米自动炮还要好)。
毛子家还有一款ptrs-41五发半自动反坦克步枪,但半自动的较重,而且经常卡弹,因此不怎么受欢迎。
其实芬兰也有款相当优秀的反坦克步枪。20mm口径,最大射程6.5公里,1000米外可打穿12毫米的钢板。可这货的全枪重量高达反坦克步枪重量仅为在军中被誉为“枪中之大象”;根本不适合像这种机动性强的小分队携带。
因此雅尼克造了一批ptrd-41反坦克步枪支援芬兰,这个小分队中就有两支反坦克步枪。
一个标准的反坦克步枪组至少要有两名士兵,一名射手兼装填手,另一人负责观察指示目标。看着驶过来的车队,拿着望远镜的观察手开口道。“距离一百米,bt-5,随时开火。”bt-5快速坦克正面装甲厚度为13毫米,在这种距离子弹能轻松穿透其装甲。
“砰!”
射手早已经搭在扳机上的右手食指毫不犹豫地瞬间扣动。
ptrd-41反坦克步枪后坐力与其威力成正比,身材壮硕的士兵被抵肩来袭的巨大后坐力震得浑身一抖发麻,从螺旋膛线中经过了修长枪管加速过程的14.5毫米钨芯穿甲弹,瞬间裹挟着火光烈焰与震耳欲聋的枪响脱膛而出。
轻松穿透13毫米装甲的钨芯穿甲弹将那倒霉的苏军驾驶员脑袋瞬间开瓢打碎成了一地烂西瓜,随后化成一颗可怕的流弹,在狭窄的内部里跳跃了几次,直接从后背打进了根本没反应过来的炮手胸膛,而后再从胸口正面像异形幼体一样破胸而出留下了一个碗口大小的巨大创口,14.5毫米钨芯穿甲弹头的巨大冲击动能这才算是被完全消耗殆尽。
一枪过去被当场干躺了两人的bt-5快速坦克像是被敲了一闷棍的狂奔野猪般缓缓停了下来,外表看似完好无损的坦克内部却已经充满了血腥味,仅存的车长手忙脚乱的打开舱盖准备弃车逃生,可刚探出身体,胸口处暴起一团血雾软绵绵的滑进了坦克里。
“停车!敌袭!”紧跟在后面的车队来了个紧急刹车,纷纷停了下来。最后面的卡车刚想倒车,伴着一声巨响,引擎盖被一股巨力打飞,发动机瞬间被打成报废状态,冒出屡屡黑烟。
这下前后头都被堵住,整个车队动弹不得,车上的苏军只能纷纷跳下来躲在汽车两旁,手里的莫辛纳甘步枪胡乱的指着四周。
“哼哼,好好跟他们玩玩!”小分队的队长冷笑一声,给自己的svd狙击步枪装上了消音器。瞄准远处的一个苏军扣动扳机。
噗!装有消音器的枪没有发出太大的声音,就见远处的那个苏军士兵被捂着大腿惨叫起来。
小分队的队长吩咐道。“把他们打伤即可,不用打死。”
在战场上,为了胜利,对于敌人,到底是干掉他,还是打伤他呢?
后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战场上,打死敌人不如打伤敌人。
探其原因,首先是战场上的协助。通常在战场上,一名士兵受伤,他的同伴是不会放弃他的,为了帮助他离开战场,往往需要调动附近几名士兵去协助他,这样,一下子就等于减少对方好几人的兵力。
其次是后续的治疗。受伤的士兵在后方医疗或者后送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后勤资源(医疗、药物、担架等等,都很大的消耗后勤运输能力),从而挤占正常的后勤运作资源。如果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伤员,可能会超过一线医疗救治能力。
最后就是士气。当在战场上看到同伴被敌人杀死,会有恐惧。但是试想,当你看到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瞬间殒命,再面对敌人时你是赶紧逃命还是提起大刀向敌人砍去,战场上大部分人往往会选择后者,所谓杀红了眼就是这样。
但是如果只是受伤,一方面既要顾及受伤的战友,造成战力流失。另一方面,受伤治疗期间,如果那个受伤的人大力渲染敌军,那不仅仅耗费了资源,还可能影响军队的士气。
当然,“打伤敌人”也只能是像现在这种完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实现,如果在势均力敌或是激烈战况中还想着只打伤对方,那倒霉的可能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