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寒暄过后艾登直奔主题。“斯大林阁下,以您的睿智想必已经感受到德国的威胁。如果德国统一整个欧洲,那它下一步的矛头将会指向苏维埃。”
斯大林面不改色的听着艾登的对德国威胁论的长篇大论,直到艾登自己都觉得这么自顾自说有些尴尬,停下来喝了口茶,才淡声问了一句。“那贵国打算付出什么代价要我们出兵呢?”这话的意思很明显了。现在是英国邀请苏联加入战局,那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果利益够多的话苏联也不是不能考虑。

艾登放下茶杯,郑重道。“斯大林阁下,我们两国以互助互利”

话音未落,斯大林冷笑一声,站起身来。“特使先生旅途劳顿,今天就好好休息吧。”丢下这句话,还没等艾登反应过来径直走出会客厅。

艾登不由得苦笑一声。看来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是请不动苏联入局了。

要是一战前的英国,说不定能豪掷千金,直接用钱砸到苏联跪下来喊爸爸,可一战后的英国整体上已经是日薄西山,处于走下坡路的状态。

在一战之前,英国军费一般维持在2亿英镑左右。不过当时的世界还没有进入全面工业化,军费低点很正常。到了一战,列强们打的是现代化战争,各种新式武器,这都是用钱砸出来的。很自然,各国军费在战争期间猛涨。仅从1915年3月,到1916年3月的英国财政年度,英国就花掉了15.6亿英镑。这个数据,在一战期间英国各年度的花费已是最低的。之后几年,英国每年要花掉近25亿英镑。

这笔巨额资金,对面积并不大的英国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

为了凑出这么多钱,英国政府可谓是绞尽脑汁;先是增加国内公债发行量。一战爆发前,英国发行了7亿英镑公债。一战爆发后,这个数据增加至少10倍。

可这些钱还是远远不够,那就找人借。

和英国关系最近的是美国。有意思的是,当时英国还是美国的债主,美国欠着英国4亿英镑没归还。

可英国所需不止4亿英镑,只能拉下老脸找美国借钱。美国也知道绝不能让英国在战争中倒下,否则美国将失去大西洋的战略屏障。所以,只要英国开口,美国非常爽快。英国借了多少?根据战后,英国倒欠美国8.5亿英镑,可知英国共向美国借了至少12亿英镑。

战前的债权国变为战后的债务国,战后经济长期低靡、不景气,国际金融中心也由英国伦敦转移到了美国纽约,美国也催促英国赶紧还钱。

美国实力强劲,英国得罪不起,只好咬牙还债。

怎么还?英国的黄金储备在一战这几年也花的不少,实在没有闲钱了。英国能动用的,只能是向国民征收的税收了。英国对美国说:我每年拿出全国税收的1%还钱,再不同意,只能去卖伦敦了。

美国拉来一把算盘,噼里啪啦一通算,结果英国要到1965年才能完全还清欠款。美国本来不同意,但考虑到与英国的特殊关系,只好认栽。

而现在,更要命的是大英帝国这些日子来的失利,需要补充的武器装备更是需要天文数字般的资金;这种情况下拿什么满足苏联人的胃口?

艾登在这般焦虑和不安之中度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接见他的却不是斯大林,而是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特使先生昨晚休息的好吗?”

“很好,斯大林同志呢?”

莫洛托夫露出歉意的笑容。“斯大林同志公务繁忙,特派遣我来跟您商谈。”

艾登心中暗自皱了皱眉头,这算什么?下马威么?

可他也不敢把这种不满表达出来,毕竟他是有求于人的,只能微笑着点点头。“理解理解,那我们开始吧?”

双方各自入座,艾登单刀直入道。“还请莫洛托夫同志直接告诉我贵方的价码,这样大家也好商量嘛。”

莫洛托夫点点头,似乎早有准备,干脆的报出了一个数字。“贵方需要支付5000吨黄金。当然,这只是预付费用,根据战争中的消耗,我们有权适当增加费用。”

5000吨黄金?艾登的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这尼玛是抢劫么?“抱歉,我们没有那么多黄金储备。”

莫洛托夫继续道。“那就钢铁,两千万吨钢铁也行。”

艾登没好气的摇摇头,要知道大英帝国今年上半年的钢产量也不到700万吨。两千万吨,真是狮子大开口。

“那就粮食,贵方输出给我们3千万吨粮食,怎么样?”

“对不起,我们的粮食也很紧张。”英国拥有人口4800万,其赖以生存的食物有2/3是从国外进口的,只有1/3的食物是由本国提供的。

苏联提出的每一个条件都是英国不可能接受的。艾登甚至怀疑苏联人是不是早就跟德国人串通好了,专门戏耍他的。

一连被拒好几次,莫洛托夫也不气恼,慢条斯理道。“那这样吧,下一个东西贵国肯定能给得起。”

艾登心中闪过一丝不安的感觉,直直的盯着莫洛托夫。

“如果贵方能把印度殖民地割让给我们的话我们可以立刻出兵。”

印度殖民地?!

“!!”艾登脸色一变,眼中闪过一丝的怒意。

大航海时代开启后,英国脱颖而出,依托海上优势,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霸主,并在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攫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建立起了覆盖五大洲四大洋的日不落帝国。

不过,虽然殖民地众多,但这其中,也是分了三六九等的。殖民地对大英帝国的重要性不同,英国对它们的重视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而一众殖民地中,最受英国重视的,则属南亚的英属印度莫属。在当时,印度被称作女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而为了巩固英国对印度殖民地的统治,英国国王甚至还曾专门跑去印度,加冕为印度皇帝。英国政府对印度殖民地的直接投入,也明显高于其他殖民地。

英国视印度为它的生命线,称它是英国女王王冠上一颗明亮的宝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