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苏联人忙着研究自己的重型坦克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坚当然也没闲着。
欧洲战争爆发期初所有人包括美国人都以为这场战争也会演变成上一次大战一样的漫长胶着的拉锯战,打的昏天暗地、天崩地裂。可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这一次的德国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以德国装甲部队为先锋的闪击战横扫了整个欧洲。先是自称“东欧第一军事强国”的波兰,紧接着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也纷纷沦陷,最后连欧洲第一强国法国和老牌海上霸主英国都吃了大亏,不但是几十万的联合军被德国人送进了战俘营,连首都巴黎都成了不设防的城市。
可以说目前的欧洲形势是对德国相当有利的。
其他国家也许只惊叹德国的军事实力,可一直虎视眈眈的想夺取欧洲霸权的美国人却非常的不爽。
德国人的辉煌战绩让美国人开始审视自己军队发展问题。德国人的空军、陆军、海军都有不少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
而其中美国的陆军最为活跃,当他们看到德国人的装甲部队以闪电战在欧洲大陆上纵横驰骋的作战报告时陆军的各层军官们仿佛像是被打了鸡血一般,疯狂的上书各个部门,要求建立相应的装甲兵团,来应对未来战争的模式。
美国并不是没有坦克,可现役的主要是m2轻型坦克和m2中型坦克。不过这两款坦克在投入服役之前,就已经过时了。它们比起同期的欧洲坦克可以说乏善可陈。美国人也明白这种坦克是鸡肋般的存在,在原时空里也未派往海外战场丢人现眼,只在国内用于坦克兵训练。
现在美军极为需要开发及制造新型坦克以提升军力。
现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可不是糊涂虫,也不缺乏野心,很痛快的批准了陆军的请求。
设计部门采用装甲板铆接结构的m2a4轻型坦克的基础上,采取增加装甲厚度,行动部分安装诱导轮,改进防空武器等措施,改进设计了m3轻型坦克。
最初的坦克主要武器为1门37毫米火炮,辅助武器为5挺7.62毫米机枪:1挺安装在火炮右侧,1挺安装在车体前部右侧,2挺安装在车体两侧机枪座内,1挺安装在炮塔顶部。炮塔顶部有1个小指挥塔。不久之后又对炮塔进行了一些改进,变为焊接结构,取消了炮塔顶部的小指挥塔,两侧的机枪也予取消,辅助武器变为3挺7.62毫米机枪:1挺并列机枪、1挺前置机枪和1挺高射机枪。
可陆军可并不满足,在他们看来这种坦克只装备了37毫米口径的主炮远远比不上德国人的50mm口径主炮,装甲也落后了不止一点,显然已经落伍了。
也许是设计部门受到了刺激,他们竟找来75毫米火炮硬生生的搬上了车身上,反击陆军嫌弃他们的坦克这也不如德国,那也不如德国的嘲讽。你看,德国人的坦克口径也就50mm,我给你装上了75毫米,这总比德国强吧?
可这也导致新的坦克一共3层的布置类似一个移动的塔。驾驶席的左边安装两挺固定机枪。在驾驶席之后,安有一双人炮塔。车长及一名炮手负责使用炮塔内的一门由37mm m3反坦克炮衍生出的m5或m6坦克炮,及一挺同轴机枪。车长拥有一个带机枪的指挥圆顶用于观察。由于车内武器众多,所以乘员足足有7人(格兰特式为6人),比各国同期坦克要多,显得十分拥挤。
这种被命名为m3中型坦克虽然具有相当强大的火力,机动性也不错,但防护性相对差一些,表现在车姿高,装甲较薄,铆接车体等方面。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车内有7名乘员,加上两门火炮,显得十分拥挤。采用两门火炮,又分为两个层次,不便于车长指挥和迅速发扬火力。
虽然陆军依旧对这种整体实力远不如德国坦克的“破玩意”深有不满,可毕竟现在的美国也没有受到强烈的坦克威胁,陆军也就捏着鼻子准备装备整整3000辆这种“破玩意”。
既然地面部队都“鸟枪换炮”了,那飞翔天空的雄鹰岂能落后?
陆航部门(二战时期美国没有独立的空军,有的是陆航和海航)也急着更新装备。虽然没有面对面挑战过,可光对比一下双方的性能数据就知道自己的p-36战斗机远不是德国人bf109的对手。
还好早在1939年1月洛克希德公司就交付了xp-38原型机,也首飞成功了。(p-36跟p-38中间原本应该还有个p-37型号。通用汽车爱利森分公司设计了v1710-11型液冷发动机。同时还采用了一台通用电气的涡轮增压器来使发动机散发出更强劲的动力。为了证明改进的效果,他们采用了实验的方式,造出了十几架 xp-37。虽然不知为何这批这种试验机未被采纳,但据传收集到的数据被用在了p-40的设计上。)陆航现在只等新的飞机进入量产。
就在美国人奋力缩小与德国武器性能上的差距时,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到了美国白宫。
被困于敦刻尔克地区的几十万英法联军在英国远征军最高司令戈特子爵的带领下举起了白旗。
欧洲战局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完全超出了美国人的预料,甚至有情报传来说法国人也即将投降,德国人会乘胜追击登陆英国本土。
“这可不符合我们美利坚的利益。我们得拉英国人一把。”一旦德国真的登陆英国并站稳了脚跟,那美国干就会失去干涉欧洲的跳板,野心勃勃的罗斯福可不容许整个欧洲的统一。
“可是国会不会轻易答应的。”开口的是陆军参谋长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
欧洲战争爆发后美国国内有人主张全力避免战争,有人主张积极备战。不过现在的美国依旧盛行孤立主义(简单来说因为一战时期,美国参战,伤亡惨重,但是巴黎和会的时候,分发战争红利,美国却没有得到多少,所以二战刚刚开始的时候,美国人并不愿意参战),即使宣扬积极备战的人也不希望美国贸然卷入战争。
马歇尔将军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无论愿意与否,不远的将来美国必然要卷入战争。而他作为陆军参谋长,积极备战更是责无旁贷。现在美国需要的是时间,而最能拖住德国人步伐的只有英国,援助英国就等于是在给美国自己争取时间。
可怎么说服国会那帮保守主义派议员们呢?
欧洲战争爆发期初所有人包括美国人都以为这场战争也会演变成上一次大战一样的漫长胶着的拉锯战,打的昏天暗地、天崩地裂。可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这一次的德国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以德国装甲部队为先锋的闪击战横扫了整个欧洲。先是自称“东欧第一军事强国”的波兰,紧接着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也纷纷沦陷,最后连欧洲第一强国法国和老牌海上霸主英国都吃了大亏,不但是几十万的联合军被德国人送进了战俘营,连首都巴黎都成了不设防的城市。
可以说目前的欧洲形势是对德国相当有利的。
其他国家也许只惊叹德国的军事实力,可一直虎视眈眈的想夺取欧洲霸权的美国人却非常的不爽。
德国人的辉煌战绩让美国人开始审视自己军队发展问题。德国人的空军、陆军、海军都有不少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
而其中美国的陆军最为活跃,当他们看到德国人的装甲部队以闪电战在欧洲大陆上纵横驰骋的作战报告时陆军的各层军官们仿佛像是被打了鸡血一般,疯狂的上书各个部门,要求建立相应的装甲兵团,来应对未来战争的模式。
美国并不是没有坦克,可现役的主要是m2轻型坦克和m2中型坦克。不过这两款坦克在投入服役之前,就已经过时了。它们比起同期的欧洲坦克可以说乏善可陈。美国人也明白这种坦克是鸡肋般的存在,在原时空里也未派往海外战场丢人现眼,只在国内用于坦克兵训练。
现在美军极为需要开发及制造新型坦克以提升军力。
现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可不是糊涂虫,也不缺乏野心,很痛快的批准了陆军的请求。
设计部门采用装甲板铆接结构的m2a4轻型坦克的基础上,采取增加装甲厚度,行动部分安装诱导轮,改进防空武器等措施,改进设计了m3轻型坦克。
最初的坦克主要武器为1门37毫米火炮,辅助武器为5挺7.62毫米机枪:1挺安装在火炮右侧,1挺安装在车体前部右侧,2挺安装在车体两侧机枪座内,1挺安装在炮塔顶部。炮塔顶部有1个小指挥塔。不久之后又对炮塔进行了一些改进,变为焊接结构,取消了炮塔顶部的小指挥塔,两侧的机枪也予取消,辅助武器变为3挺7.62毫米机枪:1挺并列机枪、1挺前置机枪和1挺高射机枪。
可陆军可并不满足,在他们看来这种坦克只装备了37毫米口径的主炮远远比不上德国人的50mm口径主炮,装甲也落后了不止一点,显然已经落伍了。
也许是设计部门受到了刺激,他们竟找来75毫米火炮硬生生的搬上了车身上,反击陆军嫌弃他们的坦克这也不如德国,那也不如德国的嘲讽。你看,德国人的坦克口径也就50mm,我给你装上了75毫米,这总比德国强吧?
可这也导致新的坦克一共3层的布置类似一个移动的塔。驾驶席的左边安装两挺固定机枪。在驾驶席之后,安有一双人炮塔。车长及一名炮手负责使用炮塔内的一门由37mm m3反坦克炮衍生出的m5或m6坦克炮,及一挺同轴机枪。车长拥有一个带机枪的指挥圆顶用于观察。由于车内武器众多,所以乘员足足有7人(格兰特式为6人),比各国同期坦克要多,显得十分拥挤。
这种被命名为m3中型坦克虽然具有相当强大的火力,机动性也不错,但防护性相对差一些,表现在车姿高,装甲较薄,铆接车体等方面。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车内有7名乘员,加上两门火炮,显得十分拥挤。采用两门火炮,又分为两个层次,不便于车长指挥和迅速发扬火力。
虽然陆军依旧对这种整体实力远不如德国坦克的“破玩意”深有不满,可毕竟现在的美国也没有受到强烈的坦克威胁,陆军也就捏着鼻子准备装备整整3000辆这种“破玩意”。
既然地面部队都“鸟枪换炮”了,那飞翔天空的雄鹰岂能落后?
陆航部门(二战时期美国没有独立的空军,有的是陆航和海航)也急着更新装备。虽然没有面对面挑战过,可光对比一下双方的性能数据就知道自己的p-36战斗机远不是德国人bf109的对手。
还好早在1939年1月洛克希德公司就交付了xp-38原型机,也首飞成功了。(p-36跟p-38中间原本应该还有个p-37型号。通用汽车爱利森分公司设计了v1710-11型液冷发动机。同时还采用了一台通用电气的涡轮增压器来使发动机散发出更强劲的动力。为了证明改进的效果,他们采用了实验的方式,造出了十几架 xp-37。虽然不知为何这批这种试验机未被采纳,但据传收集到的数据被用在了p-40的设计上。)陆航现在只等新的飞机进入量产。
就在美国人奋力缩小与德国武器性能上的差距时,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到了美国白宫。
被困于敦刻尔克地区的几十万英法联军在英国远征军最高司令戈特子爵的带领下举起了白旗。
欧洲战局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完全超出了美国人的预料,甚至有情报传来说法国人也即将投降,德国人会乘胜追击登陆英国本土。
“这可不符合我们美利坚的利益。我们得拉英国人一把。”一旦德国真的登陆英国并站稳了脚跟,那美国干就会失去干涉欧洲的跳板,野心勃勃的罗斯福可不容许整个欧洲的统一。
“可是国会不会轻易答应的。”开口的是陆军参谋长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
欧洲战争爆发后美国国内有人主张全力避免战争,有人主张积极备战。不过现在的美国依旧盛行孤立主义(简单来说因为一战时期,美国参战,伤亡惨重,但是巴黎和会的时候,分发战争红利,美国却没有得到多少,所以二战刚刚开始的时候,美国人并不愿意参战),即使宣扬积极备战的人也不希望美国贸然卷入战争。
马歇尔将军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无论愿意与否,不远的将来美国必然要卷入战争。而他作为陆军参谋长,积极备战更是责无旁贷。现在美国需要的是时间,而最能拖住德国人步伐的只有英国,援助英国就等于是在给美国自己争取时间。
可怎么说服国会那帮保守主义派议员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