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盟的支持力度委实太强,实在令十五郎汗颜!谢谢赵无恤2014、ufgw、头疼也不行、安西的门徒1)
~~~~~~~~~~~~~~~~~~~~~~~~~~~~~~~~~~~~~~~~~~~~~~~~~~~~~~~~~~~~~
进入建安元年以来,西凉军的三大巨头一直在争吵不断。
李傕是坚决进攻派,从三月初就开始不断派出使者,游说郭、张,竭力劝说二将与自己联手,攻取函谷关,再把天子抢到手。张济是坚决反对派,认为凭他们三家的兵力,绝对无法攻取如函谷这样的天下雄关。尤其守卫函谷关的,还是可恶的辽东人。
辽东白狼军之强悍,当日在曹阳亭大营,八百西凉铁骑袭营战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八百骑兵、夜袭、突击,而对手不过三百步骑,最后还跑掉了百余主力,自家折损不轻。这样的军队守险关,你得用多少人命去填?
郭汜虽然也在马悍的报复之战中损失惨重,但这家伙倒是拿得起放得下,这几年他的西凉军打的败仗还少了?若是每次惨败之后都像李傕这样跳脚,不顾一切复仇,他的军队早报销了。所以郭汜的表现是无可无不可,若李、张联合行动,他当然也会跟进;但若张济不干,他同样也歇担。
当然,这两个人损失的不过是兵卒,人没了再招募就是,倒不心疼。而李傕死的可是侄甥,这感受能一样?
结果在争吵声中,雒阳的实力在一点点恢复,马悍的兵力在一点点加强。等到辽东援兵登岸,雒阳兵力破五千大关,就连叫得最响的李傕,都不敢吭气了。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张二人都渐渐感受到手头没有天子这张大牌所带来的压力。尽管他们一个个顶着什么大司马、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的大帽子,但周边势力谁会将他们几个手头不过三五千兵马的军阀放在眼里。没了皇帝在手,他们什么都不是。
正当郭汜渐渐转变态度,由中立转为进攻时,雒阳发布诏告,彻底惹毛了这盗马贼。
五月的诏告,不但剥夺了李傕大司马之职,同样削去了郭汜的车骑将军之位,同时宣布二人为叛逆,天下人人得而诛之。只有张济稍好一些,虽然同样被削去骠骑将军之职,但好歹给了一个安慰奖:昭义将军。
这个不知所谓的杂号将军头衔,除了名义上好听点,什么实际功用都没有。当然,相比被一撸到底,更被打上叛逆标签的李傕、郭汜两位,张济算是好太多了。
这其实是马悍为配合贾诩分化西凉诸将之策,对张济网开一面的结果。
果不其然,被雒阳方面区别对待的李、郭二人,对张济大起猜忌之心,双方口角日渐升级,甚至有动刀兵之势——西凉军搞内讧,早就是家常便饭了。当年董卓时代的天下至强军队,已经被西凉大大小小军阀的内讧搞得五痨七伤,再不复当年郑泰所言“天下拳勇,俱在西凉”。
现在,该是了结这支亡汉乱军的时候了。
五月底,完成西征准备的白狼军尚未开出函谷关,就被西凉军堵在大门外——没错,西凉军抢先打上门来了!
李傕、郭汜是典型的西凉武将,政治、谋略一塌糊涂,军事上却各有一手。当初将关东讨董联盟十几路大军顿于虎牢关下,虽然是胡轸、徐荣这些早期西凉悍将,但真正在战场上驰骋厮杀的,还是当时还只是校尉、都尉的这些西凉中级军将。李、郭等辈都是从低级军官一步步干到高级将领,军事才能并不缺。
雒阳一纸诏书,宣布二人为叛逆,长安就乱成一团,这时弘农却派来的使者。正当李傕呲牙,郭汜撸袖,做好骂街与打架的准备时,却发现弘农使者不是来争吵或宣布开战的,而是来请和的。
嗯,西凉军内部今天喊打喊杀,明天握手言和也是很正常的事。
使者除请和之外,更献策进言,李、郭欲挽回当前颓势,只有抢先进攻一途。如果等马悍率军杀到长安,他们就等于坐实了逆贼的罪名。惟有先一步进攻雒阳,将白狼军堵在函谷关。这样可达成两个目的:一、若白狼军出关迎战,则失去雄关优势,西凉军可与之决胜;二、若白狼军坚守不出,则会给雒阳君臣造成强大心理压力,人心恐慌。届时只要向天子提出恕其叛逆之罪,恢复官职便可退兵,则朝廷在压力之下必然屈服。
张济表示虽不能如二将所愿出兵相助,但可资助粮抹,并为西凉军看好后路及左翼(黄河)屏障。
李傕、郭汜闻言大喜,连声称善,当即尽起长安之兵,两军合计五千余人马,杀奔函谷关而来。
不得不说,李、郭二人政治智商欠费严重,他们也不想想,张济与他们都是同一起跑线的人物,他们想不到的东西,张济又怎能想得到?而且还如此有条有理,有论有据?
事实上,引西凉军进攻,并分化西凉三将,正是马悍、贾诩与郭嘉所定之策,而执行者,正是贾诩。
贾诩亲自跑了一趟弘农,传达朝廷的旨意,并劝说道:“以将军在兴平年间屡屡冒犯天子之举,罪莫大焉,今天子开恩,卫将军网开一面,只削虚衔,既往不究,将军当加额相贺,岂可再与二逆同流合污?”
贾诩在西凉军中的威望是相当高的,张济亦一向敬重有加,闻言连连点头:“先生所言极是。”
贾诩再道:“若卫将军挥师来攻,将军之弘农大军首当其冲,李、郭二人未必肯出长安相助。倘如此,李、郭未灭,将军先亡,为人挡盾,何苦来哉?”
张济与侄儿张绣闻言互望一眼,心知贾诩所言在理。倘白狼军进攻长安,则必先拔弘农,谁也不敢放任一支敌友不明的军队在自家大军的后方。但叔侄二人也是伤脑筋,他们在弘农经营日久,总不能为避王师兵锋,放弃大好的根基,四处流窜吧?
贾诩处处以为张济叔侄考虑的态度,赢得了叔侄信任。张绣恭恭敬敬行礼道:“先生何以教我?”
贾诩“推心置腹”道:“两全之法,惟有一策。将军可派使者劝李、郭抢先进攻函谷关。如此,李、郭大军陈兵于关下,则将军便可在后方笑观成败了。”
张济叔侄茅塞顿开,在得到贾诩的耳提面命后,当即派使者出使长安,如此如此一番说辞——以贾诩对西凉诸将性格弱点之熟稔,忽悠这两个政、智点数不满十的家伙,还不是小菜一碟。根本不用他老人家亲自出马,只指使张济的使者跑一趟、传个话,李傕、郭汜这两个牛魔王,就被牵着鼻子乖乖出来了。
为什么一定要西凉军来攻函谷而不是白狼军挥师长安?
原因很简单,第一、雒阳周边未稳,朝局不宁,马悍及其主力军不能长时间离开中枢,以免生变。第二、于函谷关下打防守反击也好,出关迎敌也好,在后勤补给方面,远远好过劳师远征长安。眼下雒阳最缺的就是粮秣,在函谷关决战与在长安决战相比,粮食最少可节省大半,这笔账,任谁都算得过来。
果然,听闻李傕、郭汜挥师杀来,张济在弘农提供粮秣相助,雒阳君臣一时间陷入恐慌——这半年来,每每思及兴平年间,为了几副牛骨头,天子蒙羞;车驾东归,一路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命在旦夕……无论是天子刘协,还是诸公卿大臣,每个人都有一种脱离苦海、再世为人之感。谁也不想再跌入那无边苦海中,于是朝中掀起一股风浪,要求马悍上书谢罪,敦请天子撒销诏书,赦免西凉二将。
消息传到函谷关下的西凉军大营,李傕、郭汜皆得意洋洋,麾下军兵终日于关下耀武扬威,叫阵搦战。
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不过这指的是秦关,也就是秦朝时期的函谷关,位置在弘农郡曹阳亭以西。而汉朝的函谷关则在新安以东。
自汉室兴起之后,关中作为帝都,函谷关以东则称关外,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楼船将军杨仆,原籍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别人说他是关外人,他深感不快,遂尽捐家资,于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新安以东也修起了一座雄伟的城池,南临涧河,北依邙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是为汉函谷关,有了这座新关,杨仆也就成了关中人了。
如果说秦关是因险而制,汉关则纯属虚荣心作祟的产物,所以在险要上,远不能与秦关相比。汉函谷关外有大片平整土地,地势起伏平缓,倒是很适合大军作战。不过雄关到底是雄关,关外如壶腹,关前如壶口,两侧壁立十仞,任你千军万马,到此也得挤成纸片。也就是说,这函谷关,不是靠人多就能拿得下的。
李傕、郭汜陈兵关下,也不是妄想以区区五六千兵力,就能拿下函谷关,他们的目的,就两个字:逼宫。
逼天子、逼百官、逼马悍、逼白狼军。
守卫函谷关的周仓及麾下白狼营,早在西凉军出现关前时,就要迎头痛击,但将军府随后传来严令,严禁出击。违令者军法从事。结果周仓每日看着西凉军于关下耀阵,憋得一肚子气。
而马悍之的以迟迟不出击,并不是因为准备不充分,而是另有原因,他在等一个至关重要的消息。
六月初,一声鹰唳,掠过刚刚封顶的崇德殿,等待已久的消息来了。
马悍接过鹰眼送来的译件之后,对眼巴巴望着自己的诸将,只说了一句:“开始吧。”
当朝中喧嚣与西凉军气焰达到最顶端时,已经完成各项布署的马悍留下郭嘉留守将军府,亲提三千大军,迎战西凉军!R1152
~~~~~~~~~~~~~~~~~~~~~~~~~~~~~~~~~~~~~~~~~~~~~~~~~~~~~~~~~~~~~
进入建安元年以来,西凉军的三大巨头一直在争吵不断。
李傕是坚决进攻派,从三月初就开始不断派出使者,游说郭、张,竭力劝说二将与自己联手,攻取函谷关,再把天子抢到手。张济是坚决反对派,认为凭他们三家的兵力,绝对无法攻取如函谷这样的天下雄关。尤其守卫函谷关的,还是可恶的辽东人。
辽东白狼军之强悍,当日在曹阳亭大营,八百西凉铁骑袭营战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八百骑兵、夜袭、突击,而对手不过三百步骑,最后还跑掉了百余主力,自家折损不轻。这样的军队守险关,你得用多少人命去填?
郭汜虽然也在马悍的报复之战中损失惨重,但这家伙倒是拿得起放得下,这几年他的西凉军打的败仗还少了?若是每次惨败之后都像李傕这样跳脚,不顾一切复仇,他的军队早报销了。所以郭汜的表现是无可无不可,若李、张联合行动,他当然也会跟进;但若张济不干,他同样也歇担。
当然,这两个人损失的不过是兵卒,人没了再招募就是,倒不心疼。而李傕死的可是侄甥,这感受能一样?
结果在争吵声中,雒阳的实力在一点点恢复,马悍的兵力在一点点加强。等到辽东援兵登岸,雒阳兵力破五千大关,就连叫得最响的李傕,都不敢吭气了。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张二人都渐渐感受到手头没有天子这张大牌所带来的压力。尽管他们一个个顶着什么大司马、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的大帽子,但周边势力谁会将他们几个手头不过三五千兵马的军阀放在眼里。没了皇帝在手,他们什么都不是。
正当郭汜渐渐转变态度,由中立转为进攻时,雒阳发布诏告,彻底惹毛了这盗马贼。
五月的诏告,不但剥夺了李傕大司马之职,同样削去了郭汜的车骑将军之位,同时宣布二人为叛逆,天下人人得而诛之。只有张济稍好一些,虽然同样被削去骠骑将军之职,但好歹给了一个安慰奖:昭义将军。
这个不知所谓的杂号将军头衔,除了名义上好听点,什么实际功用都没有。当然,相比被一撸到底,更被打上叛逆标签的李傕、郭汜两位,张济算是好太多了。
这其实是马悍为配合贾诩分化西凉诸将之策,对张济网开一面的结果。
果不其然,被雒阳方面区别对待的李、郭二人,对张济大起猜忌之心,双方口角日渐升级,甚至有动刀兵之势——西凉军搞内讧,早就是家常便饭了。当年董卓时代的天下至强军队,已经被西凉大大小小军阀的内讧搞得五痨七伤,再不复当年郑泰所言“天下拳勇,俱在西凉”。
现在,该是了结这支亡汉乱军的时候了。
五月底,完成西征准备的白狼军尚未开出函谷关,就被西凉军堵在大门外——没错,西凉军抢先打上门来了!
李傕、郭汜是典型的西凉武将,政治、谋略一塌糊涂,军事上却各有一手。当初将关东讨董联盟十几路大军顿于虎牢关下,虽然是胡轸、徐荣这些早期西凉悍将,但真正在战场上驰骋厮杀的,还是当时还只是校尉、都尉的这些西凉中级军将。李、郭等辈都是从低级军官一步步干到高级将领,军事才能并不缺。
雒阳一纸诏书,宣布二人为叛逆,长安就乱成一团,这时弘农却派来的使者。正当李傕呲牙,郭汜撸袖,做好骂街与打架的准备时,却发现弘农使者不是来争吵或宣布开战的,而是来请和的。
嗯,西凉军内部今天喊打喊杀,明天握手言和也是很正常的事。
使者除请和之外,更献策进言,李、郭欲挽回当前颓势,只有抢先进攻一途。如果等马悍率军杀到长安,他们就等于坐实了逆贼的罪名。惟有先一步进攻雒阳,将白狼军堵在函谷关。这样可达成两个目的:一、若白狼军出关迎战,则失去雄关优势,西凉军可与之决胜;二、若白狼军坚守不出,则会给雒阳君臣造成强大心理压力,人心恐慌。届时只要向天子提出恕其叛逆之罪,恢复官职便可退兵,则朝廷在压力之下必然屈服。
张济表示虽不能如二将所愿出兵相助,但可资助粮抹,并为西凉军看好后路及左翼(黄河)屏障。
李傕、郭汜闻言大喜,连声称善,当即尽起长安之兵,两军合计五千余人马,杀奔函谷关而来。
不得不说,李、郭二人政治智商欠费严重,他们也不想想,张济与他们都是同一起跑线的人物,他们想不到的东西,张济又怎能想得到?而且还如此有条有理,有论有据?
事实上,引西凉军进攻,并分化西凉三将,正是马悍、贾诩与郭嘉所定之策,而执行者,正是贾诩。
贾诩亲自跑了一趟弘农,传达朝廷的旨意,并劝说道:“以将军在兴平年间屡屡冒犯天子之举,罪莫大焉,今天子开恩,卫将军网开一面,只削虚衔,既往不究,将军当加额相贺,岂可再与二逆同流合污?”
贾诩在西凉军中的威望是相当高的,张济亦一向敬重有加,闻言连连点头:“先生所言极是。”
贾诩再道:“若卫将军挥师来攻,将军之弘农大军首当其冲,李、郭二人未必肯出长安相助。倘如此,李、郭未灭,将军先亡,为人挡盾,何苦来哉?”
张济与侄儿张绣闻言互望一眼,心知贾诩所言在理。倘白狼军进攻长安,则必先拔弘农,谁也不敢放任一支敌友不明的军队在自家大军的后方。但叔侄二人也是伤脑筋,他们在弘农经营日久,总不能为避王师兵锋,放弃大好的根基,四处流窜吧?
贾诩处处以为张济叔侄考虑的态度,赢得了叔侄信任。张绣恭恭敬敬行礼道:“先生何以教我?”
贾诩“推心置腹”道:“两全之法,惟有一策。将军可派使者劝李、郭抢先进攻函谷关。如此,李、郭大军陈兵于关下,则将军便可在后方笑观成败了。”
张济叔侄茅塞顿开,在得到贾诩的耳提面命后,当即派使者出使长安,如此如此一番说辞——以贾诩对西凉诸将性格弱点之熟稔,忽悠这两个政、智点数不满十的家伙,还不是小菜一碟。根本不用他老人家亲自出马,只指使张济的使者跑一趟、传个话,李傕、郭汜这两个牛魔王,就被牵着鼻子乖乖出来了。
为什么一定要西凉军来攻函谷而不是白狼军挥师长安?
原因很简单,第一、雒阳周边未稳,朝局不宁,马悍及其主力军不能长时间离开中枢,以免生变。第二、于函谷关下打防守反击也好,出关迎敌也好,在后勤补给方面,远远好过劳师远征长安。眼下雒阳最缺的就是粮秣,在函谷关决战与在长安决战相比,粮食最少可节省大半,这笔账,任谁都算得过来。
果然,听闻李傕、郭汜挥师杀来,张济在弘农提供粮秣相助,雒阳君臣一时间陷入恐慌——这半年来,每每思及兴平年间,为了几副牛骨头,天子蒙羞;车驾东归,一路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命在旦夕……无论是天子刘协,还是诸公卿大臣,每个人都有一种脱离苦海、再世为人之感。谁也不想再跌入那无边苦海中,于是朝中掀起一股风浪,要求马悍上书谢罪,敦请天子撒销诏书,赦免西凉二将。
消息传到函谷关下的西凉军大营,李傕、郭汜皆得意洋洋,麾下军兵终日于关下耀武扬威,叫阵搦战。
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不过这指的是秦关,也就是秦朝时期的函谷关,位置在弘农郡曹阳亭以西。而汉朝的函谷关则在新安以东。
自汉室兴起之后,关中作为帝都,函谷关以东则称关外,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楼船将军杨仆,原籍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别人说他是关外人,他深感不快,遂尽捐家资,于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新安以东也修起了一座雄伟的城池,南临涧河,北依邙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是为汉函谷关,有了这座新关,杨仆也就成了关中人了。
如果说秦关是因险而制,汉关则纯属虚荣心作祟的产物,所以在险要上,远不能与秦关相比。汉函谷关外有大片平整土地,地势起伏平缓,倒是很适合大军作战。不过雄关到底是雄关,关外如壶腹,关前如壶口,两侧壁立十仞,任你千军万马,到此也得挤成纸片。也就是说,这函谷关,不是靠人多就能拿得下的。
李傕、郭汜陈兵关下,也不是妄想以区区五六千兵力,就能拿下函谷关,他们的目的,就两个字:逼宫。
逼天子、逼百官、逼马悍、逼白狼军。
守卫函谷关的周仓及麾下白狼营,早在西凉军出现关前时,就要迎头痛击,但将军府随后传来严令,严禁出击。违令者军法从事。结果周仓每日看着西凉军于关下耀阵,憋得一肚子气。
而马悍之的以迟迟不出击,并不是因为准备不充分,而是另有原因,他在等一个至关重要的消息。
六月初,一声鹰唳,掠过刚刚封顶的崇德殿,等待已久的消息来了。
马悍接过鹰眼送来的译件之后,对眼巴巴望着自己的诸将,只说了一句:“开始吧。”
当朝中喧嚣与西凉军气焰达到最顶端时,已经完成各项布署的马悍留下郭嘉留守将军府,亲提三千大军,迎战西凉军!R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