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正月二十,乾阳宫太极殿,早朝。
在刘辩分析了一遍天下大势之后,郑和站出来尖着嗓子喊了一声:“各部大臣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臣有本启奏!”
随着步履声响起,峨冠博带,长袖大袍,头戴黑色冕冠的学部尚书顾雍大步出列,“启奏陛下,自去岁初秋皇后殡天,至今已经半年。皇后乃一国之母,母仪天下,协助陛下执掌六宫,为天下妇孺表率。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一年无后,臣以为是时候昭告天下,册立新后了!”
随着顾雍的话音落下,太极殿里静悄悄一片,众人几乎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天子发话。
刘辩高高端坐,如炬的目光扫了一下脚下的文武群臣 ,每个人并没有露出惊讶的表情,只是在等待自己的抉择。
说起来立后已经不是秘密,自去年年底整个江东就传得沸沸扬扬,说新年过后,天子将会册立德妃武如意为后。流言传了一个多月,莫说朝中文武大臣,就是街巷上的贩夫走卒,也已经是人尽皆知,此刻终于在朝堂正式提上议程,自然不会有人感到惊讶。
刘辩的锦衣卫遍布大街小巷,这样的流言蜚语自然逃不过他的耳朵。按照道理来说,皇后之位已经空缺了半年,也是时候册立新皇后了,但刘辩却是不太愿意提此事。
原因无他,环视整个后.宫,最合适的皇后人选非德妃武如意莫属,暂时无人能够与他形成竞争。
一来武如意在乾阳宫纵横捭阖,长袖善舞,赢得了不少太监、婢女的口碑;二来拉拢了冯蘅做马前卒,又使用心机与糜真、步练师、薛灵芸、张出尘相处的十分融洽,刘辩这些个女人都曾经向刘辩吹过枕头风,提议让武如意继承皇后之位。
可以说在整个乾阳宫后.宫之中,所有的嫔妃、太监、宫女,上上下下加起来,继承皇后之位呼声最高的就是武如意。如果刘辩在乾阳宫搞一个公开选举,武如意肯定会以高票当选。
当然,世间万物有阴就有阳,有喜欢武如意的就有讨厌武如意的,虽然及不上支持武如意的人多,但也不在少数。
刚刚在去年底给刘辩生下了第七个儿子的卫梓夫就是讨厌武如意的人之一,就在去年年底,卫梓夫产下一子,被刘辩赐名刘征,加封为河东王。而卫梓夫也母因子荣,从美人一跃晋升为九嫔之一,获封昭容封号。
卫梓夫虽然有了子嗣,也从美人晋升为九嫔,但入宫时间太短,威望远不及武如意,因此无法对武如意的后位形成实质性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站在卫梓夫背后的势力也无法与纵横朝野,横跨军政的陆家相比。卫梓夫的支持者不过卫青、卫疆兄弟二人,以及霍去疾、霍峻,在军方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在朝堂上则根本无法望陆氏之项背。
陆家的支持者到底有多少,刘辩也不太清楚,但既然今天顾雍把册立皇后这件事提了出来,那么武如意就是绕不过去的坎,刘辩决定趁这个机会看看满朝文武到底有多少人支持武如意上位?
除掉卫梓夫之外,贤妃穆桂英被朝野一致认为是武如意竞争后位的最大对手,但比起威望甚重,呼声颇高,支持者众多的武如意来,穆桂英短板十分明显。
首先,穆桂英本人对皇后之位兴趣寥寥,后.宫的琐事她懒得管理,相比之下更喜欢到军营里督率将士训练,这让乾阳宫的太监、宫女总是感觉这位贤妃娘娘有些生疏,甚至有些畏惧。
二来穆桂英性格豪放粗犷,不太注意嫔妃之间的沟通交流,因此与她关系密切的嫔妃基本没有。在穆桂英看来,大家都是皇帝的女人,彼此都是一样的关系,没必要拉帮结派,分个远近生疏,各自本本分分的伺候皇帝就是了。
其三,穆桂英自从生下刘无忌之后坚持不肯再生育,这几年每次与刘辩同房,都会要求使用“冲锋衣”避孕,这也算刘辩作茧自缚。
刘辩对此倒是不太在意,既然穆桂英不愿意生,自己也没必要勉强她,能生下一个武力逆天的刘御也算对自己尽了妻子的责任。但何太后却为此大发雷霆,对穆桂英成见日深,越来越不喜欢。
正是由于这三个原因,刘辩认为即便穆桂英现在贵为贤妃,与武如意并驾齐驱,地位相当,但她的竞争力甚至要小于卫梓夫。
就连穆桂英与卫梓夫都无力与武如意竞争后位,别说其他的陈圆圆、貂蝉、步练师之流了,一来这些女人背后支持势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来生的都是女孩,三来在心机上与武如意也不是一个档次,各方面的原因综合起来使得她们根本无法成为竞争者。
上官婉儿倒是不缺心机,可以与武如意斗一斗,但除了何太后支持她之外,上官婉儿在朝野军政方面的支持率几乎为零,而且被刘辩纳娶了一年多了,迟迟不能怀孕,更是让上官婉儿在竞争后位上有心无力。
综合对比一番,几乎无人能够挑战武如意的后位。
如果抛开成见,如果抛开武如意曾经篡唐登基的历史,如果刘辩不是一个穿越者,那么武如意皇后的地位将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可刘辩偏偏是个穿越者,所以刘辩的内心总是对武如意充满了提防,所以刘辩迟迟不肯提起册立皇后的事情。但既然今日顾雍打响了第一枪,刘辩就不能再退缩,今天必须把册立皇后之事提出来公开朝议。
顾雍祖籍江东吴县,与陆家同为江东四大豪族之一,而且顾雍与陆康私交也算不错,既然他第一个站出来提出立后之事,肯定是武如意的铁杆支持者。如果刘辩询问顾雍应该立谁为皇后?顾雍的答案必然是武如意无疑!
既然答案显而易见,刘辩自然就不会自己上钩,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兵部尚书刘伯温:“刘卿对此事什么看法?若要立后,刘卿又认为该立何人为后?”
在刘辩分析了一遍天下大势之后,郑和站出来尖着嗓子喊了一声:“各部大臣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臣有本启奏!”
随着步履声响起,峨冠博带,长袖大袍,头戴黑色冕冠的学部尚书顾雍大步出列,“启奏陛下,自去岁初秋皇后殡天,至今已经半年。皇后乃一国之母,母仪天下,协助陛下执掌六宫,为天下妇孺表率。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一年无后,臣以为是时候昭告天下,册立新后了!”
随着顾雍的话音落下,太极殿里静悄悄一片,众人几乎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天子发话。
刘辩高高端坐,如炬的目光扫了一下脚下的文武群臣 ,每个人并没有露出惊讶的表情,只是在等待自己的抉择。
说起来立后已经不是秘密,自去年年底整个江东就传得沸沸扬扬,说新年过后,天子将会册立德妃武如意为后。流言传了一个多月,莫说朝中文武大臣,就是街巷上的贩夫走卒,也已经是人尽皆知,此刻终于在朝堂正式提上议程,自然不会有人感到惊讶。
刘辩的锦衣卫遍布大街小巷,这样的流言蜚语自然逃不过他的耳朵。按照道理来说,皇后之位已经空缺了半年,也是时候册立新皇后了,但刘辩却是不太愿意提此事。
原因无他,环视整个后.宫,最合适的皇后人选非德妃武如意莫属,暂时无人能够与他形成竞争。
一来武如意在乾阳宫纵横捭阖,长袖善舞,赢得了不少太监、婢女的口碑;二来拉拢了冯蘅做马前卒,又使用心机与糜真、步练师、薛灵芸、张出尘相处的十分融洽,刘辩这些个女人都曾经向刘辩吹过枕头风,提议让武如意继承皇后之位。
可以说在整个乾阳宫后.宫之中,所有的嫔妃、太监、宫女,上上下下加起来,继承皇后之位呼声最高的就是武如意。如果刘辩在乾阳宫搞一个公开选举,武如意肯定会以高票当选。
当然,世间万物有阴就有阳,有喜欢武如意的就有讨厌武如意的,虽然及不上支持武如意的人多,但也不在少数。
刚刚在去年底给刘辩生下了第七个儿子的卫梓夫就是讨厌武如意的人之一,就在去年年底,卫梓夫产下一子,被刘辩赐名刘征,加封为河东王。而卫梓夫也母因子荣,从美人一跃晋升为九嫔之一,获封昭容封号。
卫梓夫虽然有了子嗣,也从美人晋升为九嫔,但入宫时间太短,威望远不及武如意,因此无法对武如意的后位形成实质性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站在卫梓夫背后的势力也无法与纵横朝野,横跨军政的陆家相比。卫梓夫的支持者不过卫青、卫疆兄弟二人,以及霍去疾、霍峻,在军方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在朝堂上则根本无法望陆氏之项背。
陆家的支持者到底有多少,刘辩也不太清楚,但既然今天顾雍把册立皇后这件事提了出来,那么武如意就是绕不过去的坎,刘辩决定趁这个机会看看满朝文武到底有多少人支持武如意上位?
除掉卫梓夫之外,贤妃穆桂英被朝野一致认为是武如意竞争后位的最大对手,但比起威望甚重,呼声颇高,支持者众多的武如意来,穆桂英短板十分明显。
首先,穆桂英本人对皇后之位兴趣寥寥,后.宫的琐事她懒得管理,相比之下更喜欢到军营里督率将士训练,这让乾阳宫的太监、宫女总是感觉这位贤妃娘娘有些生疏,甚至有些畏惧。
二来穆桂英性格豪放粗犷,不太注意嫔妃之间的沟通交流,因此与她关系密切的嫔妃基本没有。在穆桂英看来,大家都是皇帝的女人,彼此都是一样的关系,没必要拉帮结派,分个远近生疏,各自本本分分的伺候皇帝就是了。
其三,穆桂英自从生下刘无忌之后坚持不肯再生育,这几年每次与刘辩同房,都会要求使用“冲锋衣”避孕,这也算刘辩作茧自缚。
刘辩对此倒是不太在意,既然穆桂英不愿意生,自己也没必要勉强她,能生下一个武力逆天的刘御也算对自己尽了妻子的责任。但何太后却为此大发雷霆,对穆桂英成见日深,越来越不喜欢。
正是由于这三个原因,刘辩认为即便穆桂英现在贵为贤妃,与武如意并驾齐驱,地位相当,但她的竞争力甚至要小于卫梓夫。
就连穆桂英与卫梓夫都无力与武如意竞争后位,别说其他的陈圆圆、貂蝉、步练师之流了,一来这些女人背后支持势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来生的都是女孩,三来在心机上与武如意也不是一个档次,各方面的原因综合起来使得她们根本无法成为竞争者。
上官婉儿倒是不缺心机,可以与武如意斗一斗,但除了何太后支持她之外,上官婉儿在朝野军政方面的支持率几乎为零,而且被刘辩纳娶了一年多了,迟迟不能怀孕,更是让上官婉儿在竞争后位上有心无力。
综合对比一番,几乎无人能够挑战武如意的后位。
如果抛开成见,如果抛开武如意曾经篡唐登基的历史,如果刘辩不是一个穿越者,那么武如意皇后的地位将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可刘辩偏偏是个穿越者,所以刘辩的内心总是对武如意充满了提防,所以刘辩迟迟不肯提起册立皇后的事情。但既然今日顾雍打响了第一枪,刘辩就不能再退缩,今天必须把册立皇后之事提出来公开朝议。
顾雍祖籍江东吴县,与陆家同为江东四大豪族之一,而且顾雍与陆康私交也算不错,既然他第一个站出来提出立后之事,肯定是武如意的铁杆支持者。如果刘辩询问顾雍应该立谁为皇后?顾雍的答案必然是武如意无疑!
既然答案显而易见,刘辩自然就不会自己上钩,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兵部尚书刘伯温:“刘卿对此事什么看法?若要立后,刘卿又认为该立何人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