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还没亮,户外仍是呵气成霜,游击先遣队夜宿的这座小镇便热闹起来。战士们铲雪的铲雪,搬柴的搬柴,几乎每一栋房子的烟囱里都飘出了带食物香气的白烟。入冬以来,大多数战士们还是头一次在有壁炉的房子里过夜,睡的虽然是硬邦邦的地板,对他们来说却是无与伦比的舒怡。对于这样一支既有洛林人也有联邦各地人组成的联邦军战斗队伍,这些在诺曼人治下过了一年多日子的居民拿出的是亲人般的热忱。得知这支队伍携带的补给有相当一部分是待加工的芸麦粉和木芋面,他们连夜帮忙烤麦饼、蒸面团,还把他们为数不多的熏肉、腊肠拿出来一并加工,为战士们解决行军途中难以妥善处理食物的问题。
尽管诺曼军队已经暂时撤离了这片区域,为防敌人的空中巡逻侦察,魏斯还是在天亮后不久将队伍带离了小镇,沿着树林向南行军。在他们走后不久,一架机轮换了雪撬板的双翼飞机从东面飞来,在镇子上空盘旋了几圈,然后在镇子外的田野中滑行降落。两名戴着诺曼式军帽、裹着灰色斗篷的男子从飞机座舱里下来,一前一后走进镇子,直奔治安官办公室。镇里的治安官,角色大致相当于城市里的警察局长,区别在于城市的警察局长经过法定程序任命的,是国家暴力机器的一部分,手下有若干警察,由国家配发武器,还管理着监狱,而镇里的治安官跟镇长都是居民选举产生的,他们或是“光杆司令”,独自维持治安、调解矛盾,或是从居民当中招募志愿者组建治安队。诺曼军队占领洛林后捣鼓出了所谓的洛林自治政府,炮制了自治条令,企图以自治为饵,诱使洛林人从精神思想上脱离自由联邦,但除了少数贪图权力的官员政客,大多数洛林居民对这种诱惑无动于衷,而到目前为止,地方管理还保持着原有的框架和规则,人们日常生活所遵循的,也依然是联邦宪法以及各种法条。
在两名诺曼军人的威压下,治安官不得不从隔壁羁押室放出了那两个被关了一晚的本地男子。对于支持游击队和抵抗组织的洛林居民,诺曼人一贯采取严酷的手段,但让这位自感不妙的治安官感到非常意外的是,诺曼人在跟这两人密聊之后,居然没有对自己采取任何措施,也没有对其他居民留宿游击队的情况展开调查。两名诺曼军人重新坐上飞机离开了,被释放的两名男子则若无其事地回了家。
诺曼人的飞机在镇子旁降落、逗留、起飞,魏斯并未目睹,但当它从镇子方向飞来,并在附近树林上空久久徘徊,他旋即意识到敌人很可能已经捕捉到游击先遣队的活动迹象。以他和巴拉斯之间的密约,加上前线的焦灼战况,诺曼军队未必会调动重兵前来围剿,但他们肯定会对战线后方的重要目标提高戒备,想要神不知鬼不觉地靠近斯利恩可就难了。
队伍在林间行进,有意容易留下醒目痕迹的开阔地带,当“不明身份”的飞机出现时,他们停止行进,就地隐蔽,而那架飞机在附近的盘桓时间不长,亦没有做出异常举动,战士们的饱满情绪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唯独魏斯陷入愁思:要是没有巴拉斯的密约,此行以正规游击战的思维进行分析和应对即可,但这柄锋利的双刃剑偏偏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因素,稍有疏忽就会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要知道,眼前这支纪律严明、斗志昂扬的队伍在洛林南征北战已有数月,他们不仅经受住了艰苦卓绝的环境考研,还几度从绝境边缘杀出,赢得了几乎不可能打赢的仗,这是何等可贵的锻造与锤炼!上一次,魏斯倾注心血打造的“洛林游击战士”也曾在黑暗中磨砺出让敌人畏惧的锋芒,当这支利剑再强敌围攻下折戟沉沙之时,撑下去的顽强信念轰然崩塌,这般痛苦的经历,在他的心底留下了一道难以抚平的伤痕。当他决定接受指派,带领游击先遣队再度回到洛林时,便已暗暗发誓,绝不会让昔日的悲剧重演!
深山密林,冬日苦寒,游击先遣队战士们有钢铁般的意志,却不能以此抵御恶劣天气。魏斯原计划要在沿途几处村镇夜宿,顺便筹措衣物,为战士们补齐御寒装备,但有了第一次教训,他亲自出马探察情况,若村镇之中有敌人的眼线,宁可绕过也不再逗留。如此一来,行军速度和备装效率都比预期要慢,队伍里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冻伤减员。直到“出山”的第六天,他们终于抵达了距离斯利恩约百里的小镇奥拉。这个因矿而生的小镇,是斯利恩地下抵抗组织撤离斯利恩之后的新据点,也是联邦军在洛林的一个重要情报站所在地。上一次突袭斯利恩,游击先遣队曾在这里短暂休整,收集敌情、观察天气、等待时机。此地居民千人,房舍不足两百,却有足够的地窖、地道以及经过修葺的废矿坑可供屯兵,而且备有相当数量的弹药物资——带队至此,除了防备敌人的眼线,魏斯几乎不需要担心任何事情。
在游击先遣队进入镇子之前,地下抵抗组织派了一支小分队前来接应,而在魏斯的强烈建议下,随队前来的情报官奥德洛少尉也跟情报站的人员接上了头。三方就诺曼人威逼利诱洛林居民充当眼线的情况交换了意见,然后向魏斯反馈了一个非常乐观的情报:诺曼人确实在奥拉镇埋了几个眼线,但这些人早就被地下抵抗组织和情报部门给挖了出来,而且进行了“策反”,让他们表面上继续为诺曼人效力,暗地里跟联邦军以及抵抗组织合作。正因为有这一层关系,奥拉镇的抵抗组织、情报站以及作战储备才得以长期保存。
尽管敌后战线的兄弟们表示一切尽在掌控,魏斯仍不敢掉以轻心。队伍开进奥拉镇之时,他让李尔中校代为指挥部队,自己拉着奥德洛少尉以及常驻此地的情报人员对他们识别出来的“双面人”进行暗中观察。情报官自有一套识人辨色的本事,相较而言,魏斯的办法就更加的简单、粗暴和有效了。他眯起眼睛一瞧,就知道这人是什么样的立场:绿色,意味着身在敌营、一心向联邦,是潜伏在敌人中间的自己人;白色,意味着立场已经发生了变化,只是还没有到丧心病狂迫害同胞的地步,可以称之为投靠敌人的带路党;红色,意味着完全敌化,立场已经站到了敌人那边,视联邦军为对手,是真正意义上的投敌叛国者。
如同情报战线的同志们所说,那几个被敌人策反后又被他们重新争取回来的“双面人”,在魏斯的特殊视野里对应着绿色的虚框,但这还不能说明抵抗组织和情报部门的工作是完美无缺的。在镇子里四处察看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对应白色虚框的男子。经询问,得知这人还是抵抗组织的成员,由于他在以往的抵抗行动中表现勇敢,平时也没有任何异常举动,抵抗组织和情报部门在进行筛查时并没有将他列入重点观察对象,在将那几个“双面人”争取回来之后,这里的抵抗组织和情报网络没有遭受原因不明的损失,他们也就没有对其他人员产生怀疑。
魏斯无法向众人解释“人肉雷达”的运作原理,只好以自己被俘期间似乎见过这人为借口,要求抵抗组织和情报部门从现在开始对此人进行严格的监视,这样守株待兔未必能够快速见效,至少可以起到防患未然的作用。
待队伍安顿完毕,魏斯携麾下军官与抵抗组织、情报部门的骨干成员坐下来商谈正题:联邦军队全线发起攻势已有半个多月,如今仍处于战役相持期,如果不能尽快攻破诺曼人固守的各处据点,赢下几场重要的歼灭战,使战线全面向敌军纵深推进,那么他们就会被诺曼人拖入一场短时间内难分胜负的消耗战。战争爆发前,阿尔斯特自由联邦在人口、工业产能、综合资源方面是毫无悬念的NO.1,其战争潜力也远远强于诺曼帝国和威塞克斯王国。时过境迁,诺曼人占领了北方威塞克斯的大部分领土和阿尔斯特自由联邦的“半壁江山”,即便占领区的资源转化率较低,此消彼长之下,诺曼帝国的战争能力还是达到了非常恐怖的程度。如今阿尔斯特自由联邦算得上是军心齐心,经过充分的战争动员,几乎将一切可用之力都投入到军事领域,再加上军事科技的一些领先技术,这才掌握了一定的战场主动权。联邦军队虽然不惧怕跟诺曼人拼人力物力方面的消耗,但消耗战意味着诺曼人有充足的时间在某些军事科技上穷追猛赶,一旦他们在关键领域取得实用性的突破,必然进一步拖长战争时间,且不说最终胜负如何,交战国的伤亡损失也将随之攀升……
大道理摆在那里,说起来谁都明白。游击先遣队历经艰辛来到这里,是为了积极策应联邦军队在洛林的作战行动,这可不是一个能够轻易完成的任务。在这场战争中,像斯利恩这样反复受到侵袭和摧残的城市应该不多,而且不管是诺曼人强袭得手、抵抗组织趁夜偷袭还是联邦军先地面奇袭再空中突击,都足以成为列入军事教案的经典战斗。对于这样的兵家必争之地,诺曼人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入,仅驻防部队就达两万多人,是游击先遣队全部战力的七八倍,还有完备的警戒防御体系以及数量不详的航空力量。当然了,联邦军并没有命令他们去干摧毁或夺取斯利恩这样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是要求他们破坏敌人以斯利恩为支点的作战补给系统,只要部署周全、行动机敏、进退果断,还是有机会以相对较小的代价完成之——如若出现疏忽或被敌人识破意图,搞不好就是一场彻底凉凉的赔本买卖。
尽管诺曼军队已经暂时撤离了这片区域,为防敌人的空中巡逻侦察,魏斯还是在天亮后不久将队伍带离了小镇,沿着树林向南行军。在他们走后不久,一架机轮换了雪撬板的双翼飞机从东面飞来,在镇子上空盘旋了几圈,然后在镇子外的田野中滑行降落。两名戴着诺曼式军帽、裹着灰色斗篷的男子从飞机座舱里下来,一前一后走进镇子,直奔治安官办公室。镇里的治安官,角色大致相当于城市里的警察局长,区别在于城市的警察局长经过法定程序任命的,是国家暴力机器的一部分,手下有若干警察,由国家配发武器,还管理着监狱,而镇里的治安官跟镇长都是居民选举产生的,他们或是“光杆司令”,独自维持治安、调解矛盾,或是从居民当中招募志愿者组建治安队。诺曼军队占领洛林后捣鼓出了所谓的洛林自治政府,炮制了自治条令,企图以自治为饵,诱使洛林人从精神思想上脱离自由联邦,但除了少数贪图权力的官员政客,大多数洛林居民对这种诱惑无动于衷,而到目前为止,地方管理还保持着原有的框架和规则,人们日常生活所遵循的,也依然是联邦宪法以及各种法条。
在两名诺曼军人的威压下,治安官不得不从隔壁羁押室放出了那两个被关了一晚的本地男子。对于支持游击队和抵抗组织的洛林居民,诺曼人一贯采取严酷的手段,但让这位自感不妙的治安官感到非常意外的是,诺曼人在跟这两人密聊之后,居然没有对自己采取任何措施,也没有对其他居民留宿游击队的情况展开调查。两名诺曼军人重新坐上飞机离开了,被释放的两名男子则若无其事地回了家。
诺曼人的飞机在镇子旁降落、逗留、起飞,魏斯并未目睹,但当它从镇子方向飞来,并在附近树林上空久久徘徊,他旋即意识到敌人很可能已经捕捉到游击先遣队的活动迹象。以他和巴拉斯之间的密约,加上前线的焦灼战况,诺曼军队未必会调动重兵前来围剿,但他们肯定会对战线后方的重要目标提高戒备,想要神不知鬼不觉地靠近斯利恩可就难了。
队伍在林间行进,有意容易留下醒目痕迹的开阔地带,当“不明身份”的飞机出现时,他们停止行进,就地隐蔽,而那架飞机在附近的盘桓时间不长,亦没有做出异常举动,战士们的饱满情绪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唯独魏斯陷入愁思:要是没有巴拉斯的密约,此行以正规游击战的思维进行分析和应对即可,但这柄锋利的双刃剑偏偏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因素,稍有疏忽就会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要知道,眼前这支纪律严明、斗志昂扬的队伍在洛林南征北战已有数月,他们不仅经受住了艰苦卓绝的环境考研,还几度从绝境边缘杀出,赢得了几乎不可能打赢的仗,这是何等可贵的锻造与锤炼!上一次,魏斯倾注心血打造的“洛林游击战士”也曾在黑暗中磨砺出让敌人畏惧的锋芒,当这支利剑再强敌围攻下折戟沉沙之时,撑下去的顽强信念轰然崩塌,这般痛苦的经历,在他的心底留下了一道难以抚平的伤痕。当他决定接受指派,带领游击先遣队再度回到洛林时,便已暗暗发誓,绝不会让昔日的悲剧重演!
深山密林,冬日苦寒,游击先遣队战士们有钢铁般的意志,却不能以此抵御恶劣天气。魏斯原计划要在沿途几处村镇夜宿,顺便筹措衣物,为战士们补齐御寒装备,但有了第一次教训,他亲自出马探察情况,若村镇之中有敌人的眼线,宁可绕过也不再逗留。如此一来,行军速度和备装效率都比预期要慢,队伍里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冻伤减员。直到“出山”的第六天,他们终于抵达了距离斯利恩约百里的小镇奥拉。这个因矿而生的小镇,是斯利恩地下抵抗组织撤离斯利恩之后的新据点,也是联邦军在洛林的一个重要情报站所在地。上一次突袭斯利恩,游击先遣队曾在这里短暂休整,收集敌情、观察天气、等待时机。此地居民千人,房舍不足两百,却有足够的地窖、地道以及经过修葺的废矿坑可供屯兵,而且备有相当数量的弹药物资——带队至此,除了防备敌人的眼线,魏斯几乎不需要担心任何事情。
在游击先遣队进入镇子之前,地下抵抗组织派了一支小分队前来接应,而在魏斯的强烈建议下,随队前来的情报官奥德洛少尉也跟情报站的人员接上了头。三方就诺曼人威逼利诱洛林居民充当眼线的情况交换了意见,然后向魏斯反馈了一个非常乐观的情报:诺曼人确实在奥拉镇埋了几个眼线,但这些人早就被地下抵抗组织和情报部门给挖了出来,而且进行了“策反”,让他们表面上继续为诺曼人效力,暗地里跟联邦军以及抵抗组织合作。正因为有这一层关系,奥拉镇的抵抗组织、情报站以及作战储备才得以长期保存。
尽管敌后战线的兄弟们表示一切尽在掌控,魏斯仍不敢掉以轻心。队伍开进奥拉镇之时,他让李尔中校代为指挥部队,自己拉着奥德洛少尉以及常驻此地的情报人员对他们识别出来的“双面人”进行暗中观察。情报官自有一套识人辨色的本事,相较而言,魏斯的办法就更加的简单、粗暴和有效了。他眯起眼睛一瞧,就知道这人是什么样的立场:绿色,意味着身在敌营、一心向联邦,是潜伏在敌人中间的自己人;白色,意味着立场已经发生了变化,只是还没有到丧心病狂迫害同胞的地步,可以称之为投靠敌人的带路党;红色,意味着完全敌化,立场已经站到了敌人那边,视联邦军为对手,是真正意义上的投敌叛国者。
如同情报战线的同志们所说,那几个被敌人策反后又被他们重新争取回来的“双面人”,在魏斯的特殊视野里对应着绿色的虚框,但这还不能说明抵抗组织和情报部门的工作是完美无缺的。在镇子里四处察看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对应白色虚框的男子。经询问,得知这人还是抵抗组织的成员,由于他在以往的抵抗行动中表现勇敢,平时也没有任何异常举动,抵抗组织和情报部门在进行筛查时并没有将他列入重点观察对象,在将那几个“双面人”争取回来之后,这里的抵抗组织和情报网络没有遭受原因不明的损失,他们也就没有对其他人员产生怀疑。
魏斯无法向众人解释“人肉雷达”的运作原理,只好以自己被俘期间似乎见过这人为借口,要求抵抗组织和情报部门从现在开始对此人进行严格的监视,这样守株待兔未必能够快速见效,至少可以起到防患未然的作用。
待队伍安顿完毕,魏斯携麾下军官与抵抗组织、情报部门的骨干成员坐下来商谈正题:联邦军队全线发起攻势已有半个多月,如今仍处于战役相持期,如果不能尽快攻破诺曼人固守的各处据点,赢下几场重要的歼灭战,使战线全面向敌军纵深推进,那么他们就会被诺曼人拖入一场短时间内难分胜负的消耗战。战争爆发前,阿尔斯特自由联邦在人口、工业产能、综合资源方面是毫无悬念的NO.1,其战争潜力也远远强于诺曼帝国和威塞克斯王国。时过境迁,诺曼人占领了北方威塞克斯的大部分领土和阿尔斯特自由联邦的“半壁江山”,即便占领区的资源转化率较低,此消彼长之下,诺曼帝国的战争能力还是达到了非常恐怖的程度。如今阿尔斯特自由联邦算得上是军心齐心,经过充分的战争动员,几乎将一切可用之力都投入到军事领域,再加上军事科技的一些领先技术,这才掌握了一定的战场主动权。联邦军队虽然不惧怕跟诺曼人拼人力物力方面的消耗,但消耗战意味着诺曼人有充足的时间在某些军事科技上穷追猛赶,一旦他们在关键领域取得实用性的突破,必然进一步拖长战争时间,且不说最终胜负如何,交战国的伤亡损失也将随之攀升……
大道理摆在那里,说起来谁都明白。游击先遣队历经艰辛来到这里,是为了积极策应联邦军队在洛林的作战行动,这可不是一个能够轻易完成的任务。在这场战争中,像斯利恩这样反复受到侵袭和摧残的城市应该不多,而且不管是诺曼人强袭得手、抵抗组织趁夜偷袭还是联邦军先地面奇袭再空中突击,都足以成为列入军事教案的经典战斗。对于这样的兵家必争之地,诺曼人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入,仅驻防部队就达两万多人,是游击先遣队全部战力的七八倍,还有完备的警戒防御体系以及数量不详的航空力量。当然了,联邦军并没有命令他们去干摧毁或夺取斯利恩这样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是要求他们破坏敌人以斯利恩为支点的作战补给系统,只要部署周全、行动机敏、进退果断,还是有机会以相对较小的代价完成之——如若出现疏忽或被敌人识破意图,搞不好就是一场彻底凉凉的赔本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