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壹秒記住愛♂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琢磨着当前朝廷政局,杨坚梳理自己的思绪,关陇士族门阀是隋国建立?33??一大助力,甚至是当年周国建立的一大助力,可他们既然能帮忙,也能帮倒忙。
杨坚自信有办法压制住这些门阀、士族、权贵,可他的儿子怎么办,压得住么?
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今日的忠臣,明日说不定就是新朝的从龙功臣,若周武帝宇文邕没有英年早逝,那么现在隋国的肱股大臣,大约还是周国的栋梁。
杨坚如今正值壮年,他觉得自己至少还能活上十几二十年,但如何避免日后儿孙被权臣废立,江山化作他人之物,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长远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世家大族把持官员选拔这一弊端,结党营私必须打击,而官员的选拔制度也要改革,这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否则不管真么选拔,选上来的都是世家大族子弟或者族人,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压制世家大族,需要一股力量,外戚、宦官、宗室,数百年来各朝各代的经历表明这些力量根本靠不住,杨坚自己就是外戚上位,所以他需要新的力量,那就是寒门士子。
否则光凭皇帝一个人,一旦不小心打破朝堂势力平衡,很容易出问题,更别说幼帝登基,迟早要完蛋。
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被选拔,这样他们的官途和朝廷紧密相连,不是受益于家族门第,不是受益于荫庇,对于朝廷的忠诚度要高得多。
说是这么说,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官员选拔,九品中正制断了寒门士子的上升通道,而察举制也好不到哪里去。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察举制再好,最后选出来的人才,就是这种废物,杨坚要加强帝权压制世家,那就得通过合适的制度来选拔人才,让寒门士子有机会做高官。
他思索了很久,心中有了腹稿,新的选拔制度和察举制有别,杨坚称之为科举,就是开科取士。
无论出身如何,想要当官就得参加考试,朝廷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通过考试做官。
这样就行了么?不行,关键就在于考试,要想通过考试,就得有学问。
学问,如今是世家大族占优势,原因就是财力,世家大族有族学,请得起大儒教授经学知识,族中子弟不用为生计奔波,从开蒙起可以一直专心读书。
寒门士子哪里有如此好的条件?
更何况读书也花费不菲,请先生在家教书,或者去学馆拜师求学,这都要钱粮,平日里消耗的笔墨纸砚,累计起来费用也不低。
可以预见,如果开设科举,最初几年即便是考学问,整体而言寒门子弟也未必考得过世家子弟,所以如何降低读书的成本,是顺利推行科举的关键。
杨坚已经有了计划,他要在州郡大兴官学,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读书,而至于如何降低读书成本的问题,关键在于书籍。
知识的传播需要书,书的流传要靠手抄,即是所谓佣书,所以一本书的价格不便宜,而练字需要纸张,纸张也不便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能有效降低读书的成本。
可就在他想办法解决的时候,有人已经解决了。
小兔崽子,朕跟你没完!
即便过了六年,杨坚一想到某人就无名火起,将近三年前,他派人去山南救女儿杨丽华,结果功败垂成,后来看了女儿的来信后,便没再派人去西阳城。
这指的是没派人去西阳城再行搭救之事,但不代表他不派人去刺探消息,而探来的消息里,隐含着一些重大发现。
杨坚面前的案上放着几本书,之所以称为“本”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卷”,那是因为这真的是几“本”书,是黄州书商装订成册的。
别出心裁的装订方式,每一“页”纸双面都有内容,实实在在的省纸,而黄州书的亮点还不光在于此。
雕版印刷术,是黄州书商公开的技术,先在木板上用反体字雕刻好内容,然后刷上墨,再把白纸盖上去,所谓“印刷”便是如此。
据杨坚所知,长安已经有书商开始组织人手进行“雕版印刷”,这种印刷术的制版成本高,但大批量印制书籍很方便。
长安书商出的书同样也是装订成册,但是即便如此,价格依旧和不远千里运来的黄州书差不多,书肆里的黄州书一直热销,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出在纸上。
这在黄州也不是秘密,黄州书商出的书,纸张不光质量好,价格也便宜。
所以黄州书商装订的书价格低廉,装订成册的书,可以很方便的同其它货物一起贩运,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贩运大宗货物之际,顺便捎带上几箱书不是问题。
隋、周两国敌对,边境要地重兵云集,但这不代表能挡住商人们趋利的本能,数百年来俱是如此。
如此一来,即便是在长安,黄州书的价格也很有优势,杨坚派人在长安书肆买了许多书,尤其是全套《华林遍略》和《修文殿御览》。
装订和印刷质量都很精美,即便不看,拿来摆书架也是不错的,有这两套类书摆在御书房,接见臣子时气势都强了许多。
但杨坚关注的不是这个,而是宇文温到底在想什么。
雕版印刷术,改良的造纸术,据细作探得的消息,是“独脚铜人”一手推动的,杨坚觉得这小兔崽子借此印刷书籍赚大钱可以理解,但为何不对雕版印刷术保密?
做买卖,自然要把赚钱的要领当做秘密守住,这位倒好,主动向外人介绍其中奥妙,以至于长安这边的书商知道了,想来建康、邺城、江陵等地也都通晓“雕版印刷”的奥妙。
是狂妄自大,认为别家竞争不过自己?
亦或是手头上有更好的印刷术?
一想到这里,杨坚有些期待,他觉得宇文温手上肯定有更好的印刷术,可以用更加低廉的成本印刷书籍,而这就是他一直需要的。
大量廉价的书籍,能让更多的人读得起书,当越来越多的人读得起书,那么世家门阀对知识的垄断就被打破,接下来推行科举就是水到渠成。
也许要花上十年、二十年,开设科举的条件才成熟,但杨坚等得起,他如今正是壮年,觉得自己再活上十几二十年应该不成问题。
苦活、累活、脏活,就由朕来做,二十年后,儿子继位的时候,朕亲手种下的这棵小苗就已成长为参天大树,儿孙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了。
只要儿子争气,不,只要能守成,那么大隋的江山,会代代传下去。
想到这里,杨坚不由得喜上眉梢,宇文温此獠不经意间帮了个大忙,他就如同捡到了一枚铜钱的小孩子兴奋不已。
“你只知道祸害朕的女儿,只知道卖书赚钱,却不知道”
杨坚心中一惊,他突然想到一个可能:莫非宇文温是有意推广雕版印刷术,书价压得这么低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买得起?
此獠与朕所见略同?这怎么可能!(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琢磨着当前朝廷政局,杨坚梳理自己的思绪,关陇士族门阀是隋国建立?33??一大助力,甚至是当年周国建立的一大助力,可他们既然能帮忙,也能帮倒忙。
杨坚自信有办法压制住这些门阀、士族、权贵,可他的儿子怎么办,压得住么?
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今日的忠臣,明日说不定就是新朝的从龙功臣,若周武帝宇文邕没有英年早逝,那么现在隋国的肱股大臣,大约还是周国的栋梁。
杨坚如今正值壮年,他觉得自己至少还能活上十几二十年,但如何避免日后儿孙被权臣废立,江山化作他人之物,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长远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世家大族把持官员选拔这一弊端,结党营私必须打击,而官员的选拔制度也要改革,这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否则不管真么选拔,选上来的都是世家大族子弟或者族人,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压制世家大族,需要一股力量,外戚、宦官、宗室,数百年来各朝各代的经历表明这些力量根本靠不住,杨坚自己就是外戚上位,所以他需要新的力量,那就是寒门士子。
否则光凭皇帝一个人,一旦不小心打破朝堂势力平衡,很容易出问题,更别说幼帝登基,迟早要完蛋。
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被选拔,这样他们的官途和朝廷紧密相连,不是受益于家族门第,不是受益于荫庇,对于朝廷的忠诚度要高得多。
说是这么说,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官员选拔,九品中正制断了寒门士子的上升通道,而察举制也好不到哪里去。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察举制再好,最后选出来的人才,就是这种废物,杨坚要加强帝权压制世家,那就得通过合适的制度来选拔人才,让寒门士子有机会做高官。
他思索了很久,心中有了腹稿,新的选拔制度和察举制有别,杨坚称之为科举,就是开科取士。
无论出身如何,想要当官就得参加考试,朝廷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通过考试做官。
这样就行了么?不行,关键就在于考试,要想通过考试,就得有学问。
学问,如今是世家大族占优势,原因就是财力,世家大族有族学,请得起大儒教授经学知识,族中子弟不用为生计奔波,从开蒙起可以一直专心读书。
寒门士子哪里有如此好的条件?
更何况读书也花费不菲,请先生在家教书,或者去学馆拜师求学,这都要钱粮,平日里消耗的笔墨纸砚,累计起来费用也不低。
可以预见,如果开设科举,最初几年即便是考学问,整体而言寒门子弟也未必考得过世家子弟,所以如何降低读书的成本,是顺利推行科举的关键。
杨坚已经有了计划,他要在州郡大兴官学,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读书,而至于如何降低读书成本的问题,关键在于书籍。
知识的传播需要书,书的流传要靠手抄,即是所谓佣书,所以一本书的价格不便宜,而练字需要纸张,纸张也不便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能有效降低读书的成本。
可就在他想办法解决的时候,有人已经解决了。
小兔崽子,朕跟你没完!
即便过了六年,杨坚一想到某人就无名火起,将近三年前,他派人去山南救女儿杨丽华,结果功败垂成,后来看了女儿的来信后,便没再派人去西阳城。
这指的是没派人去西阳城再行搭救之事,但不代表他不派人去刺探消息,而探来的消息里,隐含着一些重大发现。
杨坚面前的案上放着几本书,之所以称为“本”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卷”,那是因为这真的是几“本”书,是黄州书商装订成册的。
别出心裁的装订方式,每一“页”纸双面都有内容,实实在在的省纸,而黄州书的亮点还不光在于此。
雕版印刷术,是黄州书商公开的技术,先在木板上用反体字雕刻好内容,然后刷上墨,再把白纸盖上去,所谓“印刷”便是如此。
据杨坚所知,长安已经有书商开始组织人手进行“雕版印刷”,这种印刷术的制版成本高,但大批量印制书籍很方便。
长安书商出的书同样也是装订成册,但是即便如此,价格依旧和不远千里运来的黄州书差不多,书肆里的黄州书一直热销,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出在纸上。
这在黄州也不是秘密,黄州书商出的书,纸张不光质量好,价格也便宜。
所以黄州书商装订的书价格低廉,装订成册的书,可以很方便的同其它货物一起贩运,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贩运大宗货物之际,顺便捎带上几箱书不是问题。
隋、周两国敌对,边境要地重兵云集,但这不代表能挡住商人们趋利的本能,数百年来俱是如此。
如此一来,即便是在长安,黄州书的价格也很有优势,杨坚派人在长安书肆买了许多书,尤其是全套《华林遍略》和《修文殿御览》。
装订和印刷质量都很精美,即便不看,拿来摆书架也是不错的,有这两套类书摆在御书房,接见臣子时气势都强了许多。
但杨坚关注的不是这个,而是宇文温到底在想什么。
雕版印刷术,改良的造纸术,据细作探得的消息,是“独脚铜人”一手推动的,杨坚觉得这小兔崽子借此印刷书籍赚大钱可以理解,但为何不对雕版印刷术保密?
做买卖,自然要把赚钱的要领当做秘密守住,这位倒好,主动向外人介绍其中奥妙,以至于长安这边的书商知道了,想来建康、邺城、江陵等地也都通晓“雕版印刷”的奥妙。
是狂妄自大,认为别家竞争不过自己?
亦或是手头上有更好的印刷术?
一想到这里,杨坚有些期待,他觉得宇文温手上肯定有更好的印刷术,可以用更加低廉的成本印刷书籍,而这就是他一直需要的。
大量廉价的书籍,能让更多的人读得起书,当越来越多的人读得起书,那么世家门阀对知识的垄断就被打破,接下来推行科举就是水到渠成。
也许要花上十年、二十年,开设科举的条件才成熟,但杨坚等得起,他如今正是壮年,觉得自己再活上十几二十年应该不成问题。
苦活、累活、脏活,就由朕来做,二十年后,儿子继位的时候,朕亲手种下的这棵小苗就已成长为参天大树,儿孙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了。
只要儿子争气,不,只要能守成,那么大隋的江山,会代代传下去。
想到这里,杨坚不由得喜上眉梢,宇文温此獠不经意间帮了个大忙,他就如同捡到了一枚铜钱的小孩子兴奋不已。
“你只知道祸害朕的女儿,只知道卖书赚钱,却不知道”
杨坚心中一惊,他突然想到一个可能:莫非宇文温是有意推广雕版印刷术,书价压得这么低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买得起?
此獠与朕所见略同?这怎么可能!(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