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年,正月初七,献帝下诏改年号为建安。自灵帝以来年号频繁更换,有时一年换了三个年号,一般人很难记住,到了这时才算稳定下来,建安这个年号使用了20多年。
建安元年(196)春天,献帝仍滞留在大阳。护驾的各位首领内讧继续扩大,韩暹攻击董承,董承不敌,逃到河内郡找张杨搬救兵去了。白波军另外一个首领胡才联合杨奉又来攻击韩暹,被献帝劝阻。
几路人马势均力敌,谁也不服谁,但谁也无法一口把对手吃掉,未来怎么办?个个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献帝能做的就是给各地有实力的人写诏书,让他们到大阳来迎驾。
献帝现在能想到的有刘表、陶谦、刘虞、刘焉、袁术等人,献帝不喜欢袁绍,但他的势力最强,又离这边最近,想必也给他写了。还有一个人,献帝一直怀有好感,很想让他来,只是不知道他现在的情况怎么样,这个人就是吕布,吕布奉献帝的诏书亲手杀了董卓,给献帝留下了美好印象。献帝也给吕布写了诏书,诏书是献帝亲自写在一块木板上的,听说吕布在兖州、徐州一带,就派人前往那里试试。
都想到了,唯一漏掉的人是曹操,这是为什么呢?
不是献帝对曹操的实力有怀疑,也不是他对曹操怀有敌意,朝廷已经任命曹操为兖州牧,承认了他的实力和合法身份,成见是不存在的。只是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曹操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势力,他是袁绍集团的一部分。曹操这种身份上的尴尬存在了很多年,从起兵到现在,袁绍不仅表奏了曹操的职务,还给人给钱,曹操遭遇失败时都是找袁绍避难,遇到困难时也是向袁绍求援,从这一点上看,大家可能会觉得曹操的地位跟臧洪等人差不了太多。
诏书派人送到了各地,最先来到大阳的是袁绍的特使郭图。袁绍确实离这里最近,按说不等献帝的诏书他应该主动来,但他最近很忙,还有点闹心。
袁绍现在不在邺县,还在东武阳,他目前处在南北两线同时作战的艰难局面。东武阳当时还在臧洪手中,袁绍不肯撤兵,非把臧洪抓起来不可,所以亲自在那里督阵。这段时间公孙瓒在北面也频频给袁绍制造麻烦,他大修易水防线,袁绍不敢等闲视之,命令麹义配合刘虞的儿子刘和以及刘虞的旧部鲜于辅等攻击公孙瓒。
袁绍的主力全部压在这两条战线上,没有富余人手。在对待献帝的感情上袁绍也大有问题,他对当今天子多有不恭,不仅多次试图另立他人,而且扬言天子的血统有问题,不是合法继承人。对于这些,献帝肯定早有耳闻,所以对郭图一行态度也较为冷淡。
双方没有商谈下一步如何行动,郭图到大阳看了看就走了。但是,在郭图看来献帝此时已走投无路,如果得不到妥善安置,就有可能落于他人之手,比如袁术,或者刘表,甚至是吕布和刘备,到那时候将对袁绍集团更加不利。所以郭图回到东武阳前线向袁绍报告此行情况时,建议把献帝一行迎接到邺县来,然而这个建议被袁绍否决了。
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提出迎接献帝来邺县建议的是冀州本土派人士沮授,他对袁绍说:“将军一家几代人辅弼朝廷,累世倡导忠义。现在朝廷遇到困难,宗庙毁坏,各州郡嘴上说起兵为了行仁义,而内心里真实的打算是如何灭了别人,没有人考虑皇帝的安危和百姓的死活。现在冀州初定,可以迎请大驾,来邺县临时安都。”
沮授还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到那个时候,就能以天子为旗帜号令各地的实力派,再积蓄兵马,谁不服就收拾谁,谁还能打败我们?”但这个想法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前面说是主张迎请献帝的郭图就是其中一位,支持他的还有老将淳于琼,他们的理由是:“汉室陵迟,为日已久,现在要重新振兴,那是多么困难!现在各路英雄据有州郡,个个人多势众,正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为王。如果迎接天子到自己身边来,以后干什么事都要先请示报告,如果听天子的就削弱了自身的权力,不听天子的就是违命,这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
一般都认为郭图、淳于琼这番谈论属于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一点,没有着眼于长远,结果让袁绍错失了一次“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好机会。但是,如果真从更长远的眼光看,他们的观点也并非全无道理,“挟天子而令诸侯”固然风光,也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大家都看到了天子是一个“奇货”,掌握天子就拥有了发号施令的权力,谁反对自己形同于反对朝廷。但问题在于,当今天子不是三岁孩童,已经举行过加冠礼,按道理应该亲政而不是当摆设。
当今天子聪明睿智,经历了很多坎坷曲折,得到了历练,面对凶残的董卓和强悍的凉州军他都能无所畏惧,有勇有谋,这样的天子不是能轻易玩弄于股掌之上的。郭图、淳于琼的话没错,有事你向天子汇报不汇报?不汇报,说你专权。汇报了,天子一高兴,来个指示什么的,执行不执行?不执行,就会跟天子发生冲突,那奸臣的罪名就背定了。如果敢加以谋害,那就更惨了,不管你以前多么英名盖世,也不管你确实做了多少好事,你都将登上历史的恶人榜,子子孙孙都不能翻身。
所以,看着是妙手,却很容易下成臭棋。
把天子接来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么真心实意地拥戴天子,当一名汉室的忠臣;要么横下心去,甘背历史的骂名,否则天子这个烫手的山芋还是不碰为好。袁绍大概也想到了这些,他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也没有跟天子每天周旋的耐心,加上他对刘协在潜意识里不大接受,又有当前南北两线战事的困扰,所以放弃了迎接天子的打算。
还有刘表、刘焉、袁术等人,想法大致也差不多,接到献帝的诏书,要么找个借口拖着,要么干脆装聋作哑。吕布对献帝相对真诚,但他现在自顾不暇,要是有实力他倒是会去,但他打了败仗,自身难保,长途远行需要后勤保障,他也没有,所以遣使上书,向献帝做出解释。
献帝理解吕布,虽然没有来,仍然晋升他为平东将军,爵位晋封为平陶侯。但吕布运气不好,献帝的使臣路过山阳国境内时,把任命书弄丢了。
献帝一行在河东郡一直待到了6月份。
各路人马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没人关心献帝是怎么想的。天慢慢热了,大家仍莫衷一是。
不过到最后大家还是妥协了,张杨重新来到大阳进行调停,杨奉与韩暹和好,董承也回到了献帝的身边,四个人坐在一块开了个会,最后商定还是先离开大阳,护送献帝回洛阳再说。不是这些人突然觉悟提高了,而是他们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缺吃缺穿,物资越来越匮乏,不仅献帝及百官的供应不好办,他们自己也耗不下去了,本着“人挪活、树挪死”的精神,大家决定往前走一步看看吧。
建安元年(196)7月1日献帝一行终于回到了洛阳,此时距上一次离开共五年四个月零十五天,五年多来朝廷一直被凉州军人控制着,至此才算真正摆脱了他们。李傕、郭汜、张济等凉州军阀退出了政治舞台,献帝东归后盘踞在关中的各派势力继续陷入内斗,百姓大量外逃避难,献帝当年来的时候三辅一带还有数十万人口,到这时长安城竟然出现了40多天空无一人的奇景。
在生存危机面前李傕、郭汜等实力派四散而去,到处打起了游击,哪里能弄到吃的就去哪里待一阵。三年后曹操经营关中,派裴茂到长安,联络当地将领把李傕杀了,夷灭三族。郭汜后来退守在郿坞,实现着老领导董卓当年制定的“踞守郿坞以观天下”的夙愿,但他的部将五习背叛了他,把他杀死。
张济率所部离开了关中,辗转来到了南阳郡,在转战途中被杀,所部由他的侄子张绣率领,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南投刘表,刘表让张绣驻防在南阳郡一带,成为自己的北部屏障。白波军出身的李乐和胡才留在了河东郡,胡才以后被仇家杀死,李乐病死。
虽然回到了洛阳,但呈现在刘协眼中的是满目疮痍。
洛阳,这个当年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此时到处是废墟,南、北二宫多成瓦砾堆,罕有人迹。城里只有已故宦官头目赵忠的住宅可住,献帝一行把这个地方作为临时行宫。赵忠这个人好像特别热衷于投资房地产项目,投资对象房产、地产、墓地都有,当初韩馥让位给袁绍后搬离位于邺县的州政府,住的也是赵忠的宅子,还有少帝刘辩被董卓杀害,也是临时借用赵忠生前为自己准备的墓地。
为庆祝重返旧都,7月14日献帝下诏大赦天下。张杨等人在南、北二宫里寻找相对完整的宫殿,最后在南宫找到了一处,经过一番整修,献帝搬了进去,张杨认为自己在迎接献帝重返洛阳一事上功劳最大,将这座宫殿命名为杨安殿。
朝廷有制度,除了北军、中央禁卫军、守护皇城的卫尉、执金吾等部队外其余武装力量不得常驻京师,张杨比较自觉,主动撤退到他的大本营河内郡。杨奉无奈,只好跟着撤了出去,驻扎在洛阳以南的梁县,今河南省临汝县一带,不是他高风亮节,而是没办法了,他的人马最多,所以吃饭的问题最严峻,手下没有吃的,快散伙了。
韩暹赖在洛阳不走,洛阳除他的人马外就是手里有些兵权的董承。献帝下诏擢升张杨为大司马,前面说过这是一个很崇高的职务,地位超过三公,擢升韩暹为大将军,同时兼任司隶校尉,擢升杨奉为车骑将军。他们三个人都享受持节的殊荣,可以代表天子视察工作,任命一定级别的官职,代表天子发布某些命令。
此时在洛阳除了天子、百官及守卫部队之外已经没有什么百姓了,也找不到吃的东西,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献帝不得不下令尚书台的尚书郎以下的官员都到洛阳郊外挖野菜充饥。人太多,野菜都没地方挖,有些人就在残垣断壁间饿死了,有的死于乱兵之手。
如果再没人伸一把手的话,献帝和百官都得困死在这里了。但是有实力的人仍然都没有动静,袁绍不来,刘表不来,刘焉也在装聋作哑,再这样下去,献帝只得考虑带着百官们离开洛阳去当乞丐了。
这时,终于有人主动伸出了援手。
这个人就是曹操,他一直敏锐地注意着献帝东归事件。
对于要不要迎请献帝,曹操的智囊团也有分歧,史书没有记载哪些人反对,但想必他们的理由跟郭图、淳于琼差不多,认为把天子接来得不到什么实质性好处,还会带来许多麻烦。朝廷现在成了一个包袱,单就后勤保障就是个大问题,现在粮食比什么都紧缺,已经有价无市。
同时大家认为兖州周边还有吕布、袁术这些敌人,而洛阳及周围的韩暹、杨奉、董承、张杨等人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插手洛阳的事务,没有特别的把握。
但是,也有人主张应该迎请天子,持这种意见的以毛玠为代表,他认为:“现今国家分裂,君主流离,民众饥饿流亡,朝廷缺乏储备,百姓没有安定的生活,这种状况难以持久。袁绍、刘表虽然人多兵强,但都没有长远的考虑。用兵之事合乎正义才能取胜,所以应当拥戴天子以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大力发展农业,积蓄军资,如此霸业就可以成功了!”
同样是把献帝接来,沮授的说法是“挟天子而令诸侯”,毛玠的说法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立场、感情鲜明立见,也看出了水平的高低。
荀彧支持毛玠的看法,他认为:“现在天子蒙难,百姓忧愁,如果奉主上以从民望,这是大顺;秉至公以服天下英雄,这是大略;扶持大义以招引天下俊杰,这是大德。天下虽然也会有不服的人,但必然成不了大气候,区区韩暹、杨奉又能怎样?我们如果不能早做决断,一旦其他人抢先一步,我们后悔都来不及了!”
他们的意见也符合曹操的心意,曹操决定去迎接天子。
建安元年(196)春天,献帝仍滞留在大阳。护驾的各位首领内讧继续扩大,韩暹攻击董承,董承不敌,逃到河内郡找张杨搬救兵去了。白波军另外一个首领胡才联合杨奉又来攻击韩暹,被献帝劝阻。
几路人马势均力敌,谁也不服谁,但谁也无法一口把对手吃掉,未来怎么办?个个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献帝能做的就是给各地有实力的人写诏书,让他们到大阳来迎驾。
献帝现在能想到的有刘表、陶谦、刘虞、刘焉、袁术等人,献帝不喜欢袁绍,但他的势力最强,又离这边最近,想必也给他写了。还有一个人,献帝一直怀有好感,很想让他来,只是不知道他现在的情况怎么样,这个人就是吕布,吕布奉献帝的诏书亲手杀了董卓,给献帝留下了美好印象。献帝也给吕布写了诏书,诏书是献帝亲自写在一块木板上的,听说吕布在兖州、徐州一带,就派人前往那里试试。
都想到了,唯一漏掉的人是曹操,这是为什么呢?
不是献帝对曹操的实力有怀疑,也不是他对曹操怀有敌意,朝廷已经任命曹操为兖州牧,承认了他的实力和合法身份,成见是不存在的。只是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曹操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势力,他是袁绍集团的一部分。曹操这种身份上的尴尬存在了很多年,从起兵到现在,袁绍不仅表奏了曹操的职务,还给人给钱,曹操遭遇失败时都是找袁绍避难,遇到困难时也是向袁绍求援,从这一点上看,大家可能会觉得曹操的地位跟臧洪等人差不了太多。
诏书派人送到了各地,最先来到大阳的是袁绍的特使郭图。袁绍确实离这里最近,按说不等献帝的诏书他应该主动来,但他最近很忙,还有点闹心。
袁绍现在不在邺县,还在东武阳,他目前处在南北两线同时作战的艰难局面。东武阳当时还在臧洪手中,袁绍不肯撤兵,非把臧洪抓起来不可,所以亲自在那里督阵。这段时间公孙瓒在北面也频频给袁绍制造麻烦,他大修易水防线,袁绍不敢等闲视之,命令麹义配合刘虞的儿子刘和以及刘虞的旧部鲜于辅等攻击公孙瓒。
袁绍的主力全部压在这两条战线上,没有富余人手。在对待献帝的感情上袁绍也大有问题,他对当今天子多有不恭,不仅多次试图另立他人,而且扬言天子的血统有问题,不是合法继承人。对于这些,献帝肯定早有耳闻,所以对郭图一行态度也较为冷淡。
双方没有商谈下一步如何行动,郭图到大阳看了看就走了。但是,在郭图看来献帝此时已走投无路,如果得不到妥善安置,就有可能落于他人之手,比如袁术,或者刘表,甚至是吕布和刘备,到那时候将对袁绍集团更加不利。所以郭图回到东武阳前线向袁绍报告此行情况时,建议把献帝一行迎接到邺县来,然而这个建议被袁绍否决了。
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提出迎接献帝来邺县建议的是冀州本土派人士沮授,他对袁绍说:“将军一家几代人辅弼朝廷,累世倡导忠义。现在朝廷遇到困难,宗庙毁坏,各州郡嘴上说起兵为了行仁义,而内心里真实的打算是如何灭了别人,没有人考虑皇帝的安危和百姓的死活。现在冀州初定,可以迎请大驾,来邺县临时安都。”
沮授还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到那个时候,就能以天子为旗帜号令各地的实力派,再积蓄兵马,谁不服就收拾谁,谁还能打败我们?”但这个想法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前面说是主张迎请献帝的郭图就是其中一位,支持他的还有老将淳于琼,他们的理由是:“汉室陵迟,为日已久,现在要重新振兴,那是多么困难!现在各路英雄据有州郡,个个人多势众,正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为王。如果迎接天子到自己身边来,以后干什么事都要先请示报告,如果听天子的就削弱了自身的权力,不听天子的就是违命,这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
一般都认为郭图、淳于琼这番谈论属于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一点,没有着眼于长远,结果让袁绍错失了一次“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好机会。但是,如果真从更长远的眼光看,他们的观点也并非全无道理,“挟天子而令诸侯”固然风光,也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大家都看到了天子是一个“奇货”,掌握天子就拥有了发号施令的权力,谁反对自己形同于反对朝廷。但问题在于,当今天子不是三岁孩童,已经举行过加冠礼,按道理应该亲政而不是当摆设。
当今天子聪明睿智,经历了很多坎坷曲折,得到了历练,面对凶残的董卓和强悍的凉州军他都能无所畏惧,有勇有谋,这样的天子不是能轻易玩弄于股掌之上的。郭图、淳于琼的话没错,有事你向天子汇报不汇报?不汇报,说你专权。汇报了,天子一高兴,来个指示什么的,执行不执行?不执行,就会跟天子发生冲突,那奸臣的罪名就背定了。如果敢加以谋害,那就更惨了,不管你以前多么英名盖世,也不管你确实做了多少好事,你都将登上历史的恶人榜,子子孙孙都不能翻身。
所以,看着是妙手,却很容易下成臭棋。
把天子接来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么真心实意地拥戴天子,当一名汉室的忠臣;要么横下心去,甘背历史的骂名,否则天子这个烫手的山芋还是不碰为好。袁绍大概也想到了这些,他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也没有跟天子每天周旋的耐心,加上他对刘协在潜意识里不大接受,又有当前南北两线战事的困扰,所以放弃了迎接天子的打算。
还有刘表、刘焉、袁术等人,想法大致也差不多,接到献帝的诏书,要么找个借口拖着,要么干脆装聋作哑。吕布对献帝相对真诚,但他现在自顾不暇,要是有实力他倒是会去,但他打了败仗,自身难保,长途远行需要后勤保障,他也没有,所以遣使上书,向献帝做出解释。
献帝理解吕布,虽然没有来,仍然晋升他为平东将军,爵位晋封为平陶侯。但吕布运气不好,献帝的使臣路过山阳国境内时,把任命书弄丢了。
献帝一行在河东郡一直待到了6月份。
各路人马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没人关心献帝是怎么想的。天慢慢热了,大家仍莫衷一是。
不过到最后大家还是妥协了,张杨重新来到大阳进行调停,杨奉与韩暹和好,董承也回到了献帝的身边,四个人坐在一块开了个会,最后商定还是先离开大阳,护送献帝回洛阳再说。不是这些人突然觉悟提高了,而是他们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缺吃缺穿,物资越来越匮乏,不仅献帝及百官的供应不好办,他们自己也耗不下去了,本着“人挪活、树挪死”的精神,大家决定往前走一步看看吧。
建安元年(196)7月1日献帝一行终于回到了洛阳,此时距上一次离开共五年四个月零十五天,五年多来朝廷一直被凉州军人控制着,至此才算真正摆脱了他们。李傕、郭汜、张济等凉州军阀退出了政治舞台,献帝东归后盘踞在关中的各派势力继续陷入内斗,百姓大量外逃避难,献帝当年来的时候三辅一带还有数十万人口,到这时长安城竟然出现了40多天空无一人的奇景。
在生存危机面前李傕、郭汜等实力派四散而去,到处打起了游击,哪里能弄到吃的就去哪里待一阵。三年后曹操经营关中,派裴茂到长安,联络当地将领把李傕杀了,夷灭三族。郭汜后来退守在郿坞,实现着老领导董卓当年制定的“踞守郿坞以观天下”的夙愿,但他的部将五习背叛了他,把他杀死。
张济率所部离开了关中,辗转来到了南阳郡,在转战途中被杀,所部由他的侄子张绣率领,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南投刘表,刘表让张绣驻防在南阳郡一带,成为自己的北部屏障。白波军出身的李乐和胡才留在了河东郡,胡才以后被仇家杀死,李乐病死。
虽然回到了洛阳,但呈现在刘协眼中的是满目疮痍。
洛阳,这个当年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此时到处是废墟,南、北二宫多成瓦砾堆,罕有人迹。城里只有已故宦官头目赵忠的住宅可住,献帝一行把这个地方作为临时行宫。赵忠这个人好像特别热衷于投资房地产项目,投资对象房产、地产、墓地都有,当初韩馥让位给袁绍后搬离位于邺县的州政府,住的也是赵忠的宅子,还有少帝刘辩被董卓杀害,也是临时借用赵忠生前为自己准备的墓地。
为庆祝重返旧都,7月14日献帝下诏大赦天下。张杨等人在南、北二宫里寻找相对完整的宫殿,最后在南宫找到了一处,经过一番整修,献帝搬了进去,张杨认为自己在迎接献帝重返洛阳一事上功劳最大,将这座宫殿命名为杨安殿。
朝廷有制度,除了北军、中央禁卫军、守护皇城的卫尉、执金吾等部队外其余武装力量不得常驻京师,张杨比较自觉,主动撤退到他的大本营河内郡。杨奉无奈,只好跟着撤了出去,驻扎在洛阳以南的梁县,今河南省临汝县一带,不是他高风亮节,而是没办法了,他的人马最多,所以吃饭的问题最严峻,手下没有吃的,快散伙了。
韩暹赖在洛阳不走,洛阳除他的人马外就是手里有些兵权的董承。献帝下诏擢升张杨为大司马,前面说过这是一个很崇高的职务,地位超过三公,擢升韩暹为大将军,同时兼任司隶校尉,擢升杨奉为车骑将军。他们三个人都享受持节的殊荣,可以代表天子视察工作,任命一定级别的官职,代表天子发布某些命令。
此时在洛阳除了天子、百官及守卫部队之外已经没有什么百姓了,也找不到吃的东西,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献帝不得不下令尚书台的尚书郎以下的官员都到洛阳郊外挖野菜充饥。人太多,野菜都没地方挖,有些人就在残垣断壁间饿死了,有的死于乱兵之手。
如果再没人伸一把手的话,献帝和百官都得困死在这里了。但是有实力的人仍然都没有动静,袁绍不来,刘表不来,刘焉也在装聋作哑,再这样下去,献帝只得考虑带着百官们离开洛阳去当乞丐了。
这时,终于有人主动伸出了援手。
这个人就是曹操,他一直敏锐地注意着献帝东归事件。
对于要不要迎请献帝,曹操的智囊团也有分歧,史书没有记载哪些人反对,但想必他们的理由跟郭图、淳于琼差不多,认为把天子接来得不到什么实质性好处,还会带来许多麻烦。朝廷现在成了一个包袱,单就后勤保障就是个大问题,现在粮食比什么都紧缺,已经有价无市。
同时大家认为兖州周边还有吕布、袁术这些敌人,而洛阳及周围的韩暹、杨奉、董承、张杨等人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插手洛阳的事务,没有特别的把握。
但是,也有人主张应该迎请天子,持这种意见的以毛玠为代表,他认为:“现今国家分裂,君主流离,民众饥饿流亡,朝廷缺乏储备,百姓没有安定的生活,这种状况难以持久。袁绍、刘表虽然人多兵强,但都没有长远的考虑。用兵之事合乎正义才能取胜,所以应当拥戴天子以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大力发展农业,积蓄军资,如此霸业就可以成功了!”
同样是把献帝接来,沮授的说法是“挟天子而令诸侯”,毛玠的说法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立场、感情鲜明立见,也看出了水平的高低。
荀彧支持毛玠的看法,他认为:“现在天子蒙难,百姓忧愁,如果奉主上以从民望,这是大顺;秉至公以服天下英雄,这是大略;扶持大义以招引天下俊杰,这是大德。天下虽然也会有不服的人,但必然成不了大气候,区区韩暹、杨奉又能怎样?我们如果不能早做决断,一旦其他人抢先一步,我们后悔都来不及了!”
他们的意见也符合曹操的心意,曹操决定去迎接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