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研制出的高射炮用的还是黑火药,采用药盘引信,在三千米的距离内可以随意调节,本来想将炮管做的更长的,但工艺不过关,三米已经是极限,比中华开发高射炮差的很远,但依然给飞艇部队带来非常大的威胁。短短六轮炮击,就有四艘飞艇受伤,两艘陨落,四艘受伤的飞艇坚持回到帝国阵地迫降。好在天空系列的飞艇最高可达八千米,完全可以逃出高射炮的射程,但相对的炸弹精度就差了些。
帝国飞艇纷纷拔高,停在四千米的高空。
方成此时愤怒无比,没想到第一次大规模出动就遭到如此大损失,就听他咬牙道:“发信号,投掷炸弹!”
剩余的四十四艘飞艇将携带的九千枚炸弹全部抛到英军头上,如此高的距离扔的虽然不准,但炸弹的落点也无法预测,尤其是这几十万大军的战场,士兵密度大,而且轰炸的目标大多集中在炮兵阵地上,尽管英军大多选择趴在地上,但还是带来的不小伤亡,至少损失了一千五百余人和三十门火炮。
格兰特看着缓缓离开的飞艇叹了一口气,自己的高射炮还是不行,好在事先做了安排,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方成对于轰炸效果非常不满意,但没有办法,英军早有准备,战场堆放的物资全部分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只能愤愤的离开。返回战场后面的飞艇基地,方成命令各飞艇补充弹药,并且携带干粮,既然移动目标不好打,那就轰击城市,他将目标锁定在了英军的大后方巴特那城。
飞艇的降临并没有打断英军进攻,数以万计的士兵通过卡拉姆河,登上河岸,在军官的指挥下向纵深扑击,岸边的铁丝网早已失去作用,英军顺利通过。
“这中华军队的指挥官在想什么,居然岸边居然没有设置防线!”格兰特感觉登陆作战有些太过顺利,心里觉得不对劲。
“元帅先生,我倒认为敌军的指挥官聪明,他应该知道河岸会是我们炮击的重点,投放的兵力越多,损失越大,面对近千门火炮的轰击,就是我也会放弃河岸。”说话的是约翰来启尔中将,曾参加过虎门大战,现在被封为爵士,是格兰特的副手。
格兰特也想不出其他原因,只能暗道自己太过小心了。
岸上,英国第34师师长戈登顺利通过卡拉姆河,他登上河岸,收拢自己的部队,然后在火炮的支援下向腹地进攻。
“中华人,我们又见面了!”
戈登就是曾在李鸿章的淮军“洋枪队”任职的那个戈登,他逃回英国后因为成功让最后一支英军完好的撤离立了大功,被升为上校,随后又在埃及、苏丹等地任职,这次中英决战格兰特缺乏有经验的指挥官,就将戈登召回军队,被升为少将师长,这次主攻任务是他主动申请的,在他的旁边是35师,指挥官名叫沃斯利,参加过北京之战,和中华也算是老熟人。
由于石达开将河岸的防守兵力全部撤走,登岸的英军越来越多,三个登陆点足足有十万人,他们穿过炮火的封锁线,出现在中华军队的主阵地前。
主阵地距离河岸有两千米,已经超出了英军大部分山炮的射程,现在只有大口径火炮在轰击。
英军将兵力散开,寻找掩护,并没有贸然进攻,而是等在火炮支援。格兰特命令重炮前移,并且通过船只将火炮和机枪运到前线。
上午十点,英军准备完毕,开始向中华防线发起第一次进攻。
运到岸边的火炮有两百余门,他们需要支援三个突破点,至于加特林机枪倒是不少,足足拥有六十挺,然而机枪却没有用处,往往还未靠近就被准确的命中。
“这中华人的火炮竟然如此准确,看来今天又将是一场血战!”戈登感叹道,他当年就感受到革命军的恐怖,而如今亲率大英帝国的精锐依然还是这个感觉。出于这种心理34师的进攻非常谨慎,没有进行大规模冲锋。
然而他的伙伴沃斯利的想法却恰恰相反,认为当年虎门大战英军兵力不足,用的是前装步枪,在火力上吃亏,但现在不同了,他们拥有先进的步枪,大量的火炮支援。
“戈登将军,你这个样子要如何攻下敌人的阵地,如此缓慢的进攻只会将士兵们至于敌人的火炮之下更长的时间,我认为还是加速攻击!”
戈登道:“不可,中华帝国军队肯定有很多机枪,我们直接冲锋伤亡会很大!”
沃斯利刚要说话就听对面的一侧炮火明显减弱,“哈哈哈,中华人的火炮坚持不住了,35师,冲锋!”
戈登见中华的炮火忽然减弱并没有庆幸,反而有一种阴谋的感觉,但35师已经开始冲锋,作为友军,他也只能命令麾下冲锋。不光是他们,其他两处登陆的英军也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们都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指挥军队全军压上。十万英国军队在三个方向铺开,潮水般涌向中华帝国的防线,场面壮观,气势如虹。
而中华防线一边,火力好像忽然消失,只有零星的炮火反击,让所有英军指挥官都是非常不解,就连戈登都暗自嘀咕莫非中华军队已经撤走了?
遇到这种情况英军士兵欣喜若狂,更加卖命的冲锋,此时他们距离中华帝国的防线只有五百米,英军一侧的火炮也停止炮击,战场上只剩下英军士兵的喊杀之声。
难道中华帝国的军队都逃跑了吗?当然没有,只见有些破损的战壕内,依然遍布帝国的士兵,他们目光紧紧盯着越来越近的英军,嘴角边挂着冷笑。因为整个军团拥有一千五百挺重机枪,整条防线遍布沙袋垒成的重机枪堡,正面战场有一千挺,这个数量看似庞大,但分到各部队就不多了,大约每个团也就四五挺而已。另外还重机枪堡中间,穿插着四百余挺轻机枪,还有三千门迫击炮,这是整条防线的火力布置,石达开发现英军选择三个突破口后将重武器都移动到这三个突破口方向,现在英军面对的是三百挺重机枪,三百挺轻机枪,一千门迫击炮。
帝国飞艇纷纷拔高,停在四千米的高空。
方成此时愤怒无比,没想到第一次大规模出动就遭到如此大损失,就听他咬牙道:“发信号,投掷炸弹!”
剩余的四十四艘飞艇将携带的九千枚炸弹全部抛到英军头上,如此高的距离扔的虽然不准,但炸弹的落点也无法预测,尤其是这几十万大军的战场,士兵密度大,而且轰炸的目标大多集中在炮兵阵地上,尽管英军大多选择趴在地上,但还是带来的不小伤亡,至少损失了一千五百余人和三十门火炮。
格兰特看着缓缓离开的飞艇叹了一口气,自己的高射炮还是不行,好在事先做了安排,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方成对于轰炸效果非常不满意,但没有办法,英军早有准备,战场堆放的物资全部分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只能愤愤的离开。返回战场后面的飞艇基地,方成命令各飞艇补充弹药,并且携带干粮,既然移动目标不好打,那就轰击城市,他将目标锁定在了英军的大后方巴特那城。
飞艇的降临并没有打断英军进攻,数以万计的士兵通过卡拉姆河,登上河岸,在军官的指挥下向纵深扑击,岸边的铁丝网早已失去作用,英军顺利通过。
“这中华军队的指挥官在想什么,居然岸边居然没有设置防线!”格兰特感觉登陆作战有些太过顺利,心里觉得不对劲。
“元帅先生,我倒认为敌军的指挥官聪明,他应该知道河岸会是我们炮击的重点,投放的兵力越多,损失越大,面对近千门火炮的轰击,就是我也会放弃河岸。”说话的是约翰来启尔中将,曾参加过虎门大战,现在被封为爵士,是格兰特的副手。
格兰特也想不出其他原因,只能暗道自己太过小心了。
岸上,英国第34师师长戈登顺利通过卡拉姆河,他登上河岸,收拢自己的部队,然后在火炮的支援下向腹地进攻。
“中华人,我们又见面了!”
戈登就是曾在李鸿章的淮军“洋枪队”任职的那个戈登,他逃回英国后因为成功让最后一支英军完好的撤离立了大功,被升为上校,随后又在埃及、苏丹等地任职,这次中英决战格兰特缺乏有经验的指挥官,就将戈登召回军队,被升为少将师长,这次主攻任务是他主动申请的,在他的旁边是35师,指挥官名叫沃斯利,参加过北京之战,和中华也算是老熟人。
由于石达开将河岸的防守兵力全部撤走,登岸的英军越来越多,三个登陆点足足有十万人,他们穿过炮火的封锁线,出现在中华军队的主阵地前。
主阵地距离河岸有两千米,已经超出了英军大部分山炮的射程,现在只有大口径火炮在轰击。
英军将兵力散开,寻找掩护,并没有贸然进攻,而是等在火炮支援。格兰特命令重炮前移,并且通过船只将火炮和机枪运到前线。
上午十点,英军准备完毕,开始向中华防线发起第一次进攻。
运到岸边的火炮有两百余门,他们需要支援三个突破点,至于加特林机枪倒是不少,足足拥有六十挺,然而机枪却没有用处,往往还未靠近就被准确的命中。
“这中华人的火炮竟然如此准确,看来今天又将是一场血战!”戈登感叹道,他当年就感受到革命军的恐怖,而如今亲率大英帝国的精锐依然还是这个感觉。出于这种心理34师的进攻非常谨慎,没有进行大规模冲锋。
然而他的伙伴沃斯利的想法却恰恰相反,认为当年虎门大战英军兵力不足,用的是前装步枪,在火力上吃亏,但现在不同了,他们拥有先进的步枪,大量的火炮支援。
“戈登将军,你这个样子要如何攻下敌人的阵地,如此缓慢的进攻只会将士兵们至于敌人的火炮之下更长的时间,我认为还是加速攻击!”
戈登道:“不可,中华帝国军队肯定有很多机枪,我们直接冲锋伤亡会很大!”
沃斯利刚要说话就听对面的一侧炮火明显减弱,“哈哈哈,中华人的火炮坚持不住了,35师,冲锋!”
戈登见中华的炮火忽然减弱并没有庆幸,反而有一种阴谋的感觉,但35师已经开始冲锋,作为友军,他也只能命令麾下冲锋。不光是他们,其他两处登陆的英军也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们都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指挥军队全军压上。十万英国军队在三个方向铺开,潮水般涌向中华帝国的防线,场面壮观,气势如虹。
而中华防线一边,火力好像忽然消失,只有零星的炮火反击,让所有英军指挥官都是非常不解,就连戈登都暗自嘀咕莫非中华军队已经撤走了?
遇到这种情况英军士兵欣喜若狂,更加卖命的冲锋,此时他们距离中华帝国的防线只有五百米,英军一侧的火炮也停止炮击,战场上只剩下英军士兵的喊杀之声。
难道中华帝国的军队都逃跑了吗?当然没有,只见有些破损的战壕内,依然遍布帝国的士兵,他们目光紧紧盯着越来越近的英军,嘴角边挂着冷笑。因为整个军团拥有一千五百挺重机枪,整条防线遍布沙袋垒成的重机枪堡,正面战场有一千挺,这个数量看似庞大,但分到各部队就不多了,大约每个团也就四五挺而已。另外还重机枪堡中间,穿插着四百余挺轻机枪,还有三千门迫击炮,这是整条防线的火力布置,石达开发现英军选择三个突破口后将重武器都移动到这三个突破口方向,现在英军面对的是三百挺重机枪,三百挺轻机枪,一千门迫击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