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什么?”赵祯听到李璋的话也再次追问道。
“人!确切的说是忠于我大宋的百姓,这才是统治一地的基础!”李璋斩钉截铁的道。
“这……这我也知道,可是兴州本来就不是咱们大宋的领土,又被党项统治多年,咱们想要让人心归附,恐怕需要花上十几年的教化之功才行,表哥您说这个还不如不说。”赵祯听到李璋的回答却是有些哭笑不得的道,他本以为李璋有什么高见,却没想到他要说的就是这个人尽皆知的事。
“谁说人心归附要花费十几年,我教你一个办法,可以让人心快速的归附!”李璋这时却是再次微笑着道。
“真有这样的办法?”赵祯这时却有些不太相信的问道,感情上他比较相信李璋应该不会骗他,可是理智却告诉他,这世上除非真有神仙,否则绝不可能无中生有的变出这么多忠于大宋的百姓。
“当然有办法,举个例子,京城有上百万的人口,若是你把其中一半迁到兴州,岂不是可以让兴州立刻多出五十万忠于大宋的百姓?”李璋这时却是眨了眨眼睛道。
“表哥你就别开玩笑了,京城的人口虽多,但却也不能随便迁移,别说朝廷有没有迁移这么多人的能力,就算是真的有这个能力,恐怕百姓也不会愿意,说不定还会造成民乱,京城可是咱们大宋的中心,到时若是京城有乱,可就得不偿失了。”赵祯听到李璋的话却是哭笑不得的道,甚至他怀疑李璋真的是在开玩笑。
“我只是拿京城举个例子,可没让你真的迁移京城的百姓,之前我从户部那里看到一份资料,说是咱们大宋现有一千六百多万户百姓,一般一家有五口人,算起来就有八千多万人,前唐最鼎盛之时,人口也只有这么多,可是前唐的疆域却是咱们大宋的数倍,这么多人生活在这么小的国土上,难道陛下就不觉得有些挤吗?”
上面这些话也只有李璋才敢说出来,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敢贬低本朝的,不过李璋说的也是事实,在历朝历代中,宋朝的国土几乎是最小的,连长城防线都丢了,说出去都有些丢人,但宋朝的人口却一点也不少,从人口密度上来说,也只有后世的红薯大清才能与它相比。
“这个……”赵祯听到李璋拿大宋的疆域与前唐比,脸上也露出尴尬的神色,不过随后他就再次苦笑道,“可是就算咱们人多地方小,但相比其它地方,咱们大宋还是十分富庶的,就算是朝廷想要迁移百姓到兴州,恐怕也不会有人响应,如果强行迁移的话,最后还是会造成民乱。”
“迁移百姓肯定不行,但谁说一定要迁移百姓了?”李璋似笑非笑的看着赵祯再次道。
“不迁移百姓那迁移什么,难道要迁移官员?可是朝廷上下一共也只有一万多官员,总不能把这些人都迁过去吧?”赵祯再次哭笑不得的道。
不过李璋听到这里却是暗自腹诽,说到官员数量时,恐怕也只有赵祯才会用“只有”这两个人,要知道当初唐朝时,李世民曾经把中央的官员从两千多人裁撤到只有六百多人,而宋朝的中央内外属官却达到惊人的一万七千多人,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冗之一的冗官。
“除了百姓和官员外,咱们大宋还有一个数量庞大的人群,陛下怎么忘了?”李璋这次依然没有明说,而是再次开口引导道。
赵祯听到这里再次一愣,随后皱眉沉思道:“除了百姓和官员,那就只剩下军队了,难道说表哥你是想……”
赵祯说到最后也是一惊,随后面带不可思议的表情看着李璋,而李璋这时却是淡定的一笑道:“不错,我说的就是军队,难道陛下不觉得咱们大宋的军队实在太多了吗?”
大宋的军队主要分为两种,也就是禁军、厢军,另外还有乡军和番军之类的,但不在大宋的主要军事力量中,所以暂不讨论。
禁军是大宋的正规军队,赵匡胤时收全国精兵十二万为禁军,主要负责守卫京城和出外征战或戍守的任务,但是后来禁军的规模不断扩大,赵恒在位时,禁军就已经达到惊人的四十八万。
不过在澶渊之盟后,赵恒曾经裁撤过一部分禁军,只是后来当刘娥当政后,可能因为刘娥的天性中带着几分不安全感,再加上当时随着土豆的推广,使得大宋不缺粮食,所以刘娥也拼命的扩大禁军的规模,导致现在的禁军数量达到了七十余万。
在这七十余万禁军中,其中大部分都驻扎在京城附近,也就是所谓的京城禁军,另外则分成两部分,分别驻扎在西北与河北两地,也就是这两地的边军。
当然边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会从京城调禁军去轮换,以免京城禁军失去战斗力,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好的制度也会慢慢变质,现在京城禁军常年不习战事,战斗力十分低下,反而是西北与河北两地的边军成为大宋的主力部队,至于轮换制度虽然还有,但起到的效果却并不大。
除了禁军之外,大宋还保留着一支规模庞大的厢军,厢军可以看做是正规军的辅助部队,平时维持一下治安,运输一下粮草之类的杂活都由厢军来做,当然厢军的报酬也很低,一般不到禁军的一半,有些厢军直接是从难民转换过来的,平时也没有什么训练,基本没什么战斗力,所以厢军又被称为“役兵”。
本来禁军与厢军的政策相辅相成,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可是大宋却还有一个十分坑爹的政策,那就是只要入了军籍,那就得终生为兵,脸上还得纹字,如果做了逃兵的话,处罚极其严重,甚至会连累乡里,哪怕年老或战死了,也要从士卒的儿孙中挑选成年男子补入军中,这也导致了大宋的军队数量只会增多而不会减少。
“人!确切的说是忠于我大宋的百姓,这才是统治一地的基础!”李璋斩钉截铁的道。
“这……这我也知道,可是兴州本来就不是咱们大宋的领土,又被党项统治多年,咱们想要让人心归附,恐怕需要花上十几年的教化之功才行,表哥您说这个还不如不说。”赵祯听到李璋的回答却是有些哭笑不得的道,他本以为李璋有什么高见,却没想到他要说的就是这个人尽皆知的事。
“谁说人心归附要花费十几年,我教你一个办法,可以让人心快速的归附!”李璋这时却是再次微笑着道。
“真有这样的办法?”赵祯这时却有些不太相信的问道,感情上他比较相信李璋应该不会骗他,可是理智却告诉他,这世上除非真有神仙,否则绝不可能无中生有的变出这么多忠于大宋的百姓。
“当然有办法,举个例子,京城有上百万的人口,若是你把其中一半迁到兴州,岂不是可以让兴州立刻多出五十万忠于大宋的百姓?”李璋这时却是眨了眨眼睛道。
“表哥你就别开玩笑了,京城的人口虽多,但却也不能随便迁移,别说朝廷有没有迁移这么多人的能力,就算是真的有这个能力,恐怕百姓也不会愿意,说不定还会造成民乱,京城可是咱们大宋的中心,到时若是京城有乱,可就得不偿失了。”赵祯听到李璋的话却是哭笑不得的道,甚至他怀疑李璋真的是在开玩笑。
“我只是拿京城举个例子,可没让你真的迁移京城的百姓,之前我从户部那里看到一份资料,说是咱们大宋现有一千六百多万户百姓,一般一家有五口人,算起来就有八千多万人,前唐最鼎盛之时,人口也只有这么多,可是前唐的疆域却是咱们大宋的数倍,这么多人生活在这么小的国土上,难道陛下就不觉得有些挤吗?”
上面这些话也只有李璋才敢说出来,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敢贬低本朝的,不过李璋说的也是事实,在历朝历代中,宋朝的国土几乎是最小的,连长城防线都丢了,说出去都有些丢人,但宋朝的人口却一点也不少,从人口密度上来说,也只有后世的红薯大清才能与它相比。
“这个……”赵祯听到李璋拿大宋的疆域与前唐比,脸上也露出尴尬的神色,不过随后他就再次苦笑道,“可是就算咱们人多地方小,但相比其它地方,咱们大宋还是十分富庶的,就算是朝廷想要迁移百姓到兴州,恐怕也不会有人响应,如果强行迁移的话,最后还是会造成民乱。”
“迁移百姓肯定不行,但谁说一定要迁移百姓了?”李璋似笑非笑的看着赵祯再次道。
“不迁移百姓那迁移什么,难道要迁移官员?可是朝廷上下一共也只有一万多官员,总不能把这些人都迁过去吧?”赵祯再次哭笑不得的道。
不过李璋听到这里却是暗自腹诽,说到官员数量时,恐怕也只有赵祯才会用“只有”这两个人,要知道当初唐朝时,李世民曾经把中央的官员从两千多人裁撤到只有六百多人,而宋朝的中央内外属官却达到惊人的一万七千多人,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冗之一的冗官。
“除了百姓和官员外,咱们大宋还有一个数量庞大的人群,陛下怎么忘了?”李璋这次依然没有明说,而是再次开口引导道。
赵祯听到这里再次一愣,随后皱眉沉思道:“除了百姓和官员,那就只剩下军队了,难道说表哥你是想……”
赵祯说到最后也是一惊,随后面带不可思议的表情看着李璋,而李璋这时却是淡定的一笑道:“不错,我说的就是军队,难道陛下不觉得咱们大宋的军队实在太多了吗?”
大宋的军队主要分为两种,也就是禁军、厢军,另外还有乡军和番军之类的,但不在大宋的主要军事力量中,所以暂不讨论。
禁军是大宋的正规军队,赵匡胤时收全国精兵十二万为禁军,主要负责守卫京城和出外征战或戍守的任务,但是后来禁军的规模不断扩大,赵恒在位时,禁军就已经达到惊人的四十八万。
不过在澶渊之盟后,赵恒曾经裁撤过一部分禁军,只是后来当刘娥当政后,可能因为刘娥的天性中带着几分不安全感,再加上当时随着土豆的推广,使得大宋不缺粮食,所以刘娥也拼命的扩大禁军的规模,导致现在的禁军数量达到了七十余万。
在这七十余万禁军中,其中大部分都驻扎在京城附近,也就是所谓的京城禁军,另外则分成两部分,分别驻扎在西北与河北两地,也就是这两地的边军。
当然边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会从京城调禁军去轮换,以免京城禁军失去战斗力,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好的制度也会慢慢变质,现在京城禁军常年不习战事,战斗力十分低下,反而是西北与河北两地的边军成为大宋的主力部队,至于轮换制度虽然还有,但起到的效果却并不大。
除了禁军之外,大宋还保留着一支规模庞大的厢军,厢军可以看做是正规军的辅助部队,平时维持一下治安,运输一下粮草之类的杂活都由厢军来做,当然厢军的报酬也很低,一般不到禁军的一半,有些厢军直接是从难民转换过来的,平时也没有什么训练,基本没什么战斗力,所以厢军又被称为“役兵”。
本来禁军与厢军的政策相辅相成,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可是大宋却还有一个十分坑爹的政策,那就是只要入了军籍,那就得终生为兵,脸上还得纹字,如果做了逃兵的话,处罚极其严重,甚至会连累乡里,哪怕年老或战死了,也要从士卒的儿孙中挑选成年男子补入军中,这也导致了大宋的军队数量只会增多而不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