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辩将荀彧的神情看在眼里,却不动声色,心里暗自松了一口气。
他之所以滞留弹汗山,迟迟没有南归,就是要等长安的消息。
荀彧担心的是袁绍手中的凤卵,刘协手中的剖鲧吴刀,他担心的却是贾诩能不能明白他的心意,按照他预设的计划进行。他不杀戏志才,不是杀不了戏志才,而是希望戏志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可是,如果贾诩不能理解他的用意,竭尽全力的阻止戏志才,那他的计划就算最后能够实现,损失也会非常大。
现在看来,贾诩虽然还没有得到他已经从玄冥海返回的消息,却已经做出了最正确的反应。不管陈纪死不死,他的计划都不会受到影响。
当然,陈纪死了,对他的计划更有利。荀彧回归,儒门的力量有所增强,如果陈纪不死,他还要多费一番手脚。陈纪一死,他就无须再费心思,即可保证儒门的势力不会太膨胀。
一路走来,虽然荀彧并没有完全向他敞开心扉,只是有选择的向他透露了一些儒门收藏的道术。可是他已经意识到,儒门也许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他们在保存文化这方面还是有功的。很多上古流传的道术因为儒门历代精心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的保护,才能够流传到今天。他们自己也许并不清楚这些典籍和道术有多么重要,可是刘辩却非常清楚。儒门守护着一个神秘宝藏的大门。
这个宝藏里面,也许就包含着龙文明的秘密,鼓十曲只是其实的一项而已。
所以。他不能简而化之的清洗儒门,也不能粗暴的出兵平叛,将儒门赶尽杀绝。他有这样的实力,可是这样做的损失将是惊人的,华夏文明积累千年的文明将毁于一旦。
费尽心机的和荀彧周旋,甚至不惜将戏志才这个强劲的对手放回中原,就是要迫使荀彧和他合作。一点点的吐出儒门的秘密。在这一点上,最可能体会他心思的人就是贾诩。在没有得到确切消息的情况下,贾诩承担了丢失剖鲧吴刀的责任,让戏志才取走了剖鲧吴刀,又最大程度的保存了实力。不得不说。贾诩这只灵龟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智慧。
有贾诩坐镇长安,他可以放心了。
当然,有李儒坐镇定襄,他同样也很放心。
贾诩也好,李儒也罢,甚至可以包括一直在洛阳不显山不显水的阎忠,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博学多识,机智过人,又偏偏出身寒门。在这个重视门第的时代。他们很难出头,如今遇到了他这个器重他们的“明君”,他们愿意付出百倍的努力来回报他的赏识。
在这一点上。他其实和公孙瓒有一样的看法,世家子弟自认为仕途是他们应得的,不管你怎么赏识他们,他们都不会感激你。和他们相比,寒门士子才是可以依靠的对象。只不过他和公孙瓒相比,他的地位更高。选择余地更大,主动权也更多。
“钟繇也懂兵法?”
荀彧愣了一下。不知道刘辩为什么会突然问起这个问题。他眨巴着眼睛,看着刘辩。
“陛下为何有此问?”
“公达向长公主建议,将钟繇转为军职。”刘辩淡淡的说道:“陈纪死了,陈群自认实力不足,已经将守护数百年的秘密转到了钟繇手中。钟繇愿意献出《风后书》。”
荀彧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现在他才知道,戏志才回到中原,陈纪战死,会引发这么多的连锁反应,即使他聪明过人,他也有些应接不暇。
“陛下……同意么?”
“为什么不同意?颍川四家之一的钟家愿意入军职,我求之不得。”
“陛下不怕儒门掌握了兵权之后,会对朝廷有所威胁?”
“你是怕钟家压过荀家吧?”刘辩哈哈一笑,反问道:“其实你大可不必担心,我知道你的两个兄弟都有将兵之能。怎么样,让他们到朕的身边来吧,朕志在天下,不怕人才多。”
荀彧没吭声,他不打算让荀谌、荀衍重归朝廷。如果是那样的话,儒门就等于彻底向朝廷投降了。
他还没死心。让袁绍、曹操保存一份实力,他才有和刘辩周旋的底气,才能避免让刘辩肆意妄为,哪怕因此将两位兄长推进深渊,他也在所不惜。与天下人相比,与儒门的事业相比,荀家的任何损失都是值得的,何谈两位兄弟的前途。
“钟繇的确有坐镇一方的能力。陛下准备如何安置他?”
“贾诩建议让他出任幽州刺史,朕觉得很合适。”
荀彧皱起了眉头,好半天没有说话,眼神中全是忧虑。
刘虞失职,幽州牧肯定是做不成了。可是让钟繇出任幽州刺史,其中的深义却非常值得深究。幽州刺史不是幽州牧,在官职上,钟繇比公孙瓒低,这样一来,钟繇就不能完局掌控幽州,就算他想和袁绍有什么联系,他也无法跨过公孙瓒这一关。
可是,刘辩任命钟繇为幽州刺史,却向天下人展示了他的胸怀。颍川四家之一的钟繇都能担任幽州刺史,处于与袁绍直接对抗的前线,还有谁是刘辩不肯原谅的呢?
如此一来,儒门倒向朝廷的人会更多,而袁绍的实力将进一步被削弱。
看似很简单的一个人事变动,却有可能带来无法想象的人心转向。刘辩的心思已经够深沉,而那个贾诩在情况不明下做出的反应更让他不安。有这样的奇才协助刘辩,他还有多少机会?
“陛下打算什么时候回长安?”
“本来还想着早一点回去,现在看来,没有必要了。”刘辩哈哈一笑:“先收拾了和连、落置犍落罗再说。”
荀彧暗自叹了一口气。他猜得没错,有贾诩坐镇长安,刘辩从容多了。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非常人可以想象。他们联手,没有人敢说有把握战胜他们。
……
李儒兴冲冲的走上了大堂,将一封诏书递到董卓的面前。
“太尉,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槐头死了?”
“槐头倒是没死,不过也和死差不了太多。”李儒笑吟吟的说道:“陛下已经从玄冥海返回,到达弹汗山……”
李儒还没说完,董卓就突然跳了起来:“当真?”
“当然是真的。”李儒哈哈大笑,“太尉,你是不是担心陛下会抢你的功劳?”
董卓转了转眼睛,也放声大笑。
“放心吧,陛下说,这次出兵还是以你为主。他会率领龙骑和鲜卑精骑为奇兵,在必要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
董卓如释重负,抚着白的胡须,满意的点了点头。“有陛下相助,我这个功立定了。和连小儿,我看你能逃到哪里去。”
“太尉,和连算什么,陛下回到了弹汗山,却不回中原,依我看,他这是志在天下啊。”李儒向往的说道:“太尉啊,我们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
“然!”董卓兴奋的大叫一声,想了想,又道:“牛金去了狼骑,唐陶是皇亲国戚,没什么真本事。陛下身边缺少一个掌骑的悍将,文优,你觉得谁比较合适,李傕还是华雄?”
“华雄吧。”李儒想了想,道:“李傕太残暴,陛下可能不喜欢。”
董卓连连点头。“我也觉得华雄比较合适。让他到陛下身边,一定能让陛下喜欢。”
……
“你就是华雄?”刘辩很诧异。这位西凉悍将居然到现在还默默无闻,让他很是意外。
“臣就是华雄。”华雄有些拘谨。“闻说陛下归来,董太尉非常欢喜,特命臣到陛下麾下听令。”
“哦,你的境界如何,要在龙骑站稳脚跟,可不是一件易事。龙骑骑督可是张绣,悟命破境的悍将。”
“臣不敢和张骑督相提并论。”华雄不好意思的笑笑:“臣悟命已久,只是进展缓慢,一直未能破境。”
“你什么时候悟的命?”刘辩早就看出华雄已经悟命,而且知道华雄是燕鹰命,不过他的境界一般,估计现在最多也就是和张飞一个级别,离吕布、徐晃、关羽这样的猛将还有一段距离。
“是随太尉与鲜卑人大战的时候悟的命。”
刘辩算了一下时间,华雄悟命大概有一年多了。这一年多来,董卓所部一直没有大规模的战斗,华雄也没什么破境的机会。像他这种武人,让他们静坐冥想是不太可能,最好的破境机会还是在战场上。没有激烈的战斗,他们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突破。
“你就在朕的身边做个亲卫将吧。”刘辩仰起头,有些挠头。“戏志才将朕的大鹰吃掉了,你既然是燕鹰命,能不能替朕物色一些大鹰?”
“臣敢不从命。”华雄胸有成竹的说道:“请陛下放心,臣一定擒一只上好的鹰献与陛下。”
“那再好不过。”刘辩意味深长的看着华雄:“不过,朕更希望你能成为朕的雄鹰,展翅高飞,为朕捕狐搏兔,斩将夺旗。”
华雄激动不已,大声道:“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未完待续)
他之所以滞留弹汗山,迟迟没有南归,就是要等长安的消息。
荀彧担心的是袁绍手中的凤卵,刘协手中的剖鲧吴刀,他担心的却是贾诩能不能明白他的心意,按照他预设的计划进行。他不杀戏志才,不是杀不了戏志才,而是希望戏志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可是,如果贾诩不能理解他的用意,竭尽全力的阻止戏志才,那他的计划就算最后能够实现,损失也会非常大。
现在看来,贾诩虽然还没有得到他已经从玄冥海返回的消息,却已经做出了最正确的反应。不管陈纪死不死,他的计划都不会受到影响。
当然,陈纪死了,对他的计划更有利。荀彧回归,儒门的力量有所增强,如果陈纪不死,他还要多费一番手脚。陈纪一死,他就无须再费心思,即可保证儒门的势力不会太膨胀。
一路走来,虽然荀彧并没有完全向他敞开心扉,只是有选择的向他透露了一些儒门收藏的道术。可是他已经意识到,儒门也许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他们在保存文化这方面还是有功的。很多上古流传的道术因为儒门历代精心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的保护,才能够流传到今天。他们自己也许并不清楚这些典籍和道术有多么重要,可是刘辩却非常清楚。儒门守护着一个神秘宝藏的大门。
这个宝藏里面,也许就包含着龙文明的秘密,鼓十曲只是其实的一项而已。
所以。他不能简而化之的清洗儒门,也不能粗暴的出兵平叛,将儒门赶尽杀绝。他有这样的实力,可是这样做的损失将是惊人的,华夏文明积累千年的文明将毁于一旦。
费尽心机的和荀彧周旋,甚至不惜将戏志才这个强劲的对手放回中原,就是要迫使荀彧和他合作。一点点的吐出儒门的秘密。在这一点上,最可能体会他心思的人就是贾诩。在没有得到确切消息的情况下,贾诩承担了丢失剖鲧吴刀的责任,让戏志才取走了剖鲧吴刀,又最大程度的保存了实力。不得不说。贾诩这只灵龟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智慧。
有贾诩坐镇长安,他可以放心了。
当然,有李儒坐镇定襄,他同样也很放心。
贾诩也好,李儒也罢,甚至可以包括一直在洛阳不显山不显水的阎忠,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博学多识,机智过人,又偏偏出身寒门。在这个重视门第的时代。他们很难出头,如今遇到了他这个器重他们的“明君”,他们愿意付出百倍的努力来回报他的赏识。
在这一点上。他其实和公孙瓒有一样的看法,世家子弟自认为仕途是他们应得的,不管你怎么赏识他们,他们都不会感激你。和他们相比,寒门士子才是可以依靠的对象。只不过他和公孙瓒相比,他的地位更高。选择余地更大,主动权也更多。
“钟繇也懂兵法?”
荀彧愣了一下。不知道刘辩为什么会突然问起这个问题。他眨巴着眼睛,看着刘辩。
“陛下为何有此问?”
“公达向长公主建议,将钟繇转为军职。”刘辩淡淡的说道:“陈纪死了,陈群自认实力不足,已经将守护数百年的秘密转到了钟繇手中。钟繇愿意献出《风后书》。”
荀彧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现在他才知道,戏志才回到中原,陈纪战死,会引发这么多的连锁反应,即使他聪明过人,他也有些应接不暇。
“陛下……同意么?”
“为什么不同意?颍川四家之一的钟家愿意入军职,我求之不得。”
“陛下不怕儒门掌握了兵权之后,会对朝廷有所威胁?”
“你是怕钟家压过荀家吧?”刘辩哈哈一笑,反问道:“其实你大可不必担心,我知道你的两个兄弟都有将兵之能。怎么样,让他们到朕的身边来吧,朕志在天下,不怕人才多。”
荀彧没吭声,他不打算让荀谌、荀衍重归朝廷。如果是那样的话,儒门就等于彻底向朝廷投降了。
他还没死心。让袁绍、曹操保存一份实力,他才有和刘辩周旋的底气,才能避免让刘辩肆意妄为,哪怕因此将两位兄长推进深渊,他也在所不惜。与天下人相比,与儒门的事业相比,荀家的任何损失都是值得的,何谈两位兄弟的前途。
“钟繇的确有坐镇一方的能力。陛下准备如何安置他?”
“贾诩建议让他出任幽州刺史,朕觉得很合适。”
荀彧皱起了眉头,好半天没有说话,眼神中全是忧虑。
刘虞失职,幽州牧肯定是做不成了。可是让钟繇出任幽州刺史,其中的深义却非常值得深究。幽州刺史不是幽州牧,在官职上,钟繇比公孙瓒低,这样一来,钟繇就不能完局掌控幽州,就算他想和袁绍有什么联系,他也无法跨过公孙瓒这一关。
可是,刘辩任命钟繇为幽州刺史,却向天下人展示了他的胸怀。颍川四家之一的钟繇都能担任幽州刺史,处于与袁绍直接对抗的前线,还有谁是刘辩不肯原谅的呢?
如此一来,儒门倒向朝廷的人会更多,而袁绍的实力将进一步被削弱。
看似很简单的一个人事变动,却有可能带来无法想象的人心转向。刘辩的心思已经够深沉,而那个贾诩在情况不明下做出的反应更让他不安。有这样的奇才协助刘辩,他还有多少机会?
“陛下打算什么时候回长安?”
“本来还想着早一点回去,现在看来,没有必要了。”刘辩哈哈一笑:“先收拾了和连、落置犍落罗再说。”
荀彧暗自叹了一口气。他猜得没错,有贾诩坐镇长安,刘辩从容多了。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非常人可以想象。他们联手,没有人敢说有把握战胜他们。
……
李儒兴冲冲的走上了大堂,将一封诏书递到董卓的面前。
“太尉,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槐头死了?”
“槐头倒是没死,不过也和死差不了太多。”李儒笑吟吟的说道:“陛下已经从玄冥海返回,到达弹汗山……”
李儒还没说完,董卓就突然跳了起来:“当真?”
“当然是真的。”李儒哈哈大笑,“太尉,你是不是担心陛下会抢你的功劳?”
董卓转了转眼睛,也放声大笑。
“放心吧,陛下说,这次出兵还是以你为主。他会率领龙骑和鲜卑精骑为奇兵,在必要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
董卓如释重负,抚着白的胡须,满意的点了点头。“有陛下相助,我这个功立定了。和连小儿,我看你能逃到哪里去。”
“太尉,和连算什么,陛下回到了弹汗山,却不回中原,依我看,他这是志在天下啊。”李儒向往的说道:“太尉啊,我们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
“然!”董卓兴奋的大叫一声,想了想,又道:“牛金去了狼骑,唐陶是皇亲国戚,没什么真本事。陛下身边缺少一个掌骑的悍将,文优,你觉得谁比较合适,李傕还是华雄?”
“华雄吧。”李儒想了想,道:“李傕太残暴,陛下可能不喜欢。”
董卓连连点头。“我也觉得华雄比较合适。让他到陛下身边,一定能让陛下喜欢。”
……
“你就是华雄?”刘辩很诧异。这位西凉悍将居然到现在还默默无闻,让他很是意外。
“臣就是华雄。”华雄有些拘谨。“闻说陛下归来,董太尉非常欢喜,特命臣到陛下麾下听令。”
“哦,你的境界如何,要在龙骑站稳脚跟,可不是一件易事。龙骑骑督可是张绣,悟命破境的悍将。”
“臣不敢和张骑督相提并论。”华雄不好意思的笑笑:“臣悟命已久,只是进展缓慢,一直未能破境。”
“你什么时候悟的命?”刘辩早就看出华雄已经悟命,而且知道华雄是燕鹰命,不过他的境界一般,估计现在最多也就是和张飞一个级别,离吕布、徐晃、关羽这样的猛将还有一段距离。
“是随太尉与鲜卑人大战的时候悟的命。”
刘辩算了一下时间,华雄悟命大概有一年多了。这一年多来,董卓所部一直没有大规模的战斗,华雄也没什么破境的机会。像他这种武人,让他们静坐冥想是不太可能,最好的破境机会还是在战场上。没有激烈的战斗,他们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突破。
“你就在朕的身边做个亲卫将吧。”刘辩仰起头,有些挠头。“戏志才将朕的大鹰吃掉了,你既然是燕鹰命,能不能替朕物色一些大鹰?”
“臣敢不从命。”华雄胸有成竹的说道:“请陛下放心,臣一定擒一只上好的鹰献与陛下。”
“那再好不过。”刘辩意味深长的看着华雄:“不过,朕更希望你能成为朕的雄鹰,展翅高飞,为朕捕狐搏兔,斩将夺旗。”
华雄激动不已,大声道:“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