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需要英雄,没有英雄的民族不是一个完整的民族,不懂得珍惜英雄的民族更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若是这个民族连自己的英雄都不懂得感恩和铭记,那么注定永久沉沦,乃至于是在民族竞争之林中遭到淘汰。
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华夏民族出现过相当多的英雄。因为是民族形式的英雄,那么当然是带有很强的狭隘性质,通常在对外扩张乃至于是抵御异族入侵上。
通常而言,英雄就是那些为民族做过贡献的人,限制但是包括于对外战争贡献者、文化贡献者、思想贡献者、科技进步者……等等很多。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珍惜英雄的民族会在那个过程中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向心力,特殊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出难以想象的团结。可是华夏的因为制度和一些奇怪的原因,在很多时候并不珍惜自己的民族英雄,像是赵国的国家英雄李牧死在君王的猜忌之下,像是秦国的国家英雄白起被君王逼迫自杀,像是岳飞也是死在君王的猜忌之下,更有在那么一段黑暗时期里呐喊出“杀胡令”的冉闵非常“神奇”的成为阻碍民族融合必然趋势的罪人。
没错了,英雄的诞生是因为有人需要力挽狂澜,但是英雄往往死在统治者的忌惮和猜忌之下,那是因为统治者害怕英雄累积足够的威望颠覆自己的统治。另外。因为需要而可以抹杀一些英雄,这个……不说也罢。
当英雄可以随意地迫害而死,因为需要可以抹杀甚至是诋毁。还能奢望在有需要的时候有英雄能够站立起来吗?
没人敢当那个英雄的时候,只会形成越来越多人的冷漠,在国家又需要的时候选择旁观甚至是期望改朝换代,老奶奶、老爷爷摔倒也没人敢去救助了……
观念需要时间来养成,在残酷中建设美好,在颓废中寻找希望,思想的建设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事情。
“第一期工程已经启动。最快可以在明年春季完成第一批量的工程。那时候可以将阵亡将士的骨灰移入,需要什么规模的仪式还需要王上做主。”
“以往。有什么例子可以借鉴吗?”
“……这?”
之前从未有官方形式的阵亡将士入殓仪式,也就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先例在。
在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两军交战之后对于双方阵亡将士的待遇区别几乎是没有,除了极少数的将领级别的阵亡者能够拥有一座坟墓之外。士卒基本是挖坑集体进行掩埋,若说要真的有什么手续也不过是区分阵营,不使之不同阵营的阵亡士卒同埋一个坑。
当然了,遭遇到大仇恨的双方阵营厮杀,胜利的那方士卒会被掩埋,失败那一方的将士将被暴尸荒野,不过相对来说这样的事情极少发生,毕竟尸体不进行掩埋对于可能产生瘟疫的后果谁也无法承受。
“没有可借鉴的例子?”吕哲似乎是愣了一下。
自吕哲崛起到现在,虽然是在屡次交战中作为胜利的一方。可是将士的阵亡无法避免。根据在册统计,吕哲崛起的过程中损失的将士达到了十三万,十三万的损失中可以找回尸体的阵亡者数量是七万四千零一人。残废的将士是三万二千四百人,其余都是算在失踪名单。
七万四千零一位阵亡将士有些是已经进行就地掩埋,大部分是火化之后骨灰装进了陶罐,骨灰盒一直是由军方进行保管,陈列的位置是在南陵成外几处临时的灵骨塔之中。会有这样的事情原因并不复杂,是因为大多数阵亡将士找不到其家属。或者是阵亡的将士的家人同意军方收敛,其实也是吕哲早就想要建造一座阵亡将士共同的归宿地——既烈士园。
位于夷陵的烈士园占地将会超过四十平方里。可见对于该座陵园的重视有多大,不过关于单体墓地却是不多见,采取的是现在就有的神社模式。
什么是神社模式?就是将灵位摆在骨灰盒上面,成阶梯状进行摆设,然后在神社外面建造一面“事迹墙”,将可以考究的阵亡将士生平和阵亡经过进行雕刻,那么一场战役中阵亡的将士也就会被归纳在一个独立的神社中。说白了吧,倭国的某个神社就是春秋模式的祭拜方式,只是在某些细节上不同。
“阵亡的将官不进行额外的安置?”司马欣特别问了一句。
吕哲点了点头,在官府的行为上,不应该在这种事情上特别进行阶级待遇,将士们生前是一同征战,死后一块长眠,也在同一座神社中接受祭拜,多少对于普通士卒和家属是一种安慰。要是将官们的家属想要有其它的待遇,那就私下在私有的土地上去办好了,没人会去干预什么。
对了,目前华夏神系也没有一个系统,甚至可以说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显现,民间对于信仰依然是停留在图腾和祖先上面,那么也就是一种原始社会的崇拜模式。像是三清道尊还没有出现,所以也就没有所谓的道教,倒是道教的一些理念已经有了。另外佛教也没有传入华夏疆域,佛与佛陀的概念自然也是没有。目前民间大肆盛行的是一种巫教体系,也就是那种万物皆可为神的信仰,对于驱邪什么的还是处在原始社会的舞蹈上,那种舞蹈叫傩舞。
最为重要的一点,也不知道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什么,华夏土地上的贵族拥有家庙的存在,西方土地上也有家庙的存在。在华夏这一方,家庙是供奉祖先的神圣所在,西方的家庙却是供奉家族神袛。
因为有家庙的存在。一些类神职人员其实已经出现。华夏模式是由族中的某些血亲担任那一职位,也就是一种类似于长老的角色。西方模式的神职人员则是属于公职人员,也就是隶属某座神庙的在册仆人什么的。
在吕哲早先的认知中。巫师是苗疆的一种通灵人物,通常是作为一种拥有强烈神秘色彩的存在。随着对当代越加了解,他也就知道目前的巫师与后世存在根本意义上的不同,至少就不是一些专门养虫子的老婆婆什么的。
目前的巫师所担任的职业很多能在道教中寻找到影子,像是入殓师(闽南叫‘师公’,每个地方的称呼都不同),其实就是类似于天师的一种神职人员。另外祈福的职业、消灾的职业、祭奠的职业……很多很多都是存在的。
关于烈士园神社的规划不止是显现在建筑物的规划。还需要培养出一批专门侍奉的人员。而那些人员在目前其实并不难找,可以从黄老学派中寻找一些哲学家。儒家中寻找一些礼学家,也能从阴阳学派中找到对宗教有涉及的人。
吕哲有想过自己“创造”出一个宗教来,但是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一个宗教的产生需要有一个最为基础的体系,直白点就是这个宗教可以立身的神话背景。然后还需要有什么?没错了。就是关于这个宗教的价值观和信仰的对象,关于是多神系还是单一至高神的体系也必须要考虑清楚。而很明显的事情,需要治理国家又要专注于军队向外扩张的吕哲没有那么大的精力,毕竟虚构出一个宗教的工程量绝对不是那么简单。
关于宗教的事宜吕哲所选择的是交给专业人士,一个主要的命题确定之后,该怎么去忙碌那就是黄老学派、阴阳学派、儒家学派、小说家学派……甚至是还扯上了名家学派。这些学派主要的目的是从上古时期找到某些有根据的故事,寻找到一位拥有绝对代表性的人物加以神化。而似乎还真让找出了一位传说中的大神,这位大神是盘古。
当然,吕哲可不会明明白白告诉那些学派是要“创造”出一个宗教。寻找的借口是考古……
“真的要有信仰对象的话,其实以您为代表的王(皇)族最为合适。”叔孙通的话让吕哲错愕之后浑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什么意思?叔孙通的意思是,直接将吕哲神化。其家族也进行包装,成为类似于“神在人间”的家族。
似乎儒家很爱干神化君王的事情啊?上古先秦时期的天下共主为“天子”,可以解读为“上天之子”,也能解读为“代天牧守众生”,无一例外是为自己的统治寻找到有威慑力的靠山,也是为自己的统治披上神秘的色彩。
在上古先秦结束之后。儒家一直致力将君王推上神坛,历朝历代儒教人士都在进行那样的操作。大儒们那么做有一部分是在取悦君王。其实他们的用意更加的深层,是要将统治者神化掉,最终让统治者成为“摆设”一般的象征性人物,治理天下这么困难的事情完全交给儒生就好了,君王还是安安心心地成为“泥胎雕塑”接受供奉吧。
吕哲还想到了什么?他想到了某个岛国的“万世一系”,也就是“在世神”什么的。只是他猜测不出叔孙通是要干成什么样的“伟业”,是像历朝历代的儒生将君王塑造成“泥胎雕塑”,还是岛国上的“在世神”?
周边的人都是用奇怪的眼神在注视满脸期待答案的叔孙通,除了燕彼双眼在发亮之外,其余的人却是一种排斥与忌惮,个别的人甚至已经无法掩饰想要捏死的冲动。
没人有希望世间万物由一个人完全的掌控,只要是生物就有对自由的向往,民族自然是需要一名掌舵者,但是这位掌舵者不能没有任何约束。塑造在世的神袛?特别是那位神袛是国家的统治者,那将是多么疯狂一件事情啊!
吕哲注意到周边突然诡异地安静下来,他左右看了看,却是没有从已经将情绪进行掩饰的众位臣工身上发现有什么异常。
“王上,王妃与众位夫人、王子、公主已经等候了多时,是不是?”
“唔?”
吕哲本来还想爬上夷陵西面的那座山,从高处直面向下瞭望,好好看看自己规划在纸面上的蓝图,看看是不是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进行修改。他抬头看向万里无云的天际,太阳正挂在半空向下释放光芒,众多女人和必要的百官、将士们晒一晒没什么,几个年纪不大的孩子和婴儿可经不起折腾,只得放弃爬上高山俯视的念头。
夷陵与南陵相距不足二十里,要是处在高一点的位置其实能够清晰地看见一条“巨龙”盘卧,那条“巨龙”是南陵城的高达十五米的城墙。
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南陵城的外观也绝对不一样,西、北、东三面差别不是太大,但是南面因为是紧靠长江,看去的感官冲击绝对要大许多。
十万大军并没有全部随同吕哲前往夷陵,作为护卫力量只是出动两万,剩下的八万和大部分文武官员是停留在南下的大道边上。因此呢,吕哲是从南陵西边接近,但是靠近到一定的距离之后需要拐个弯前去与早先留下的八万大军进行会合。
在南陵城的西边城门十里外,众多的旗帜飘扬,大道两旁也不知道是谁的主意被彩缎挂满了道路边上的树木,以至于现场看去有那么点五颜六色的同时,也不知道该是说隆重还是混乱。
“王上没有从西城门来,在前方转变路线前往北城门。”
“什么???”
那一句“什么”是从好几个人的嘴巴被下意识地喊出来,其中就有赵婉和吕雉。
迎回君王的仪式从来都不固定,但是出城迎接这一环节从来都没有变过。是吕雉提议赵婉先行出城,至于在大道两旁悬挂绫罗绸缎是赢阳滋的提议。带上众多孩子的主意是赵婉自己拿,并不是出自谁的建议。
这里是南陵城的城西十里外,他们这一众人等从这里赶到南陵城北,速度上绝对快不过全部使用战车或战马代步的吕哲一行人。
“怎么办?”赵婉似乎有些失去方寸?(未完待续)
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华夏民族出现过相当多的英雄。因为是民族形式的英雄,那么当然是带有很强的狭隘性质,通常在对外扩张乃至于是抵御异族入侵上。
通常而言,英雄就是那些为民族做过贡献的人,限制但是包括于对外战争贡献者、文化贡献者、思想贡献者、科技进步者……等等很多。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珍惜英雄的民族会在那个过程中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向心力,特殊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出难以想象的团结。可是华夏的因为制度和一些奇怪的原因,在很多时候并不珍惜自己的民族英雄,像是赵国的国家英雄李牧死在君王的猜忌之下,像是秦国的国家英雄白起被君王逼迫自杀,像是岳飞也是死在君王的猜忌之下,更有在那么一段黑暗时期里呐喊出“杀胡令”的冉闵非常“神奇”的成为阻碍民族融合必然趋势的罪人。
没错了,英雄的诞生是因为有人需要力挽狂澜,但是英雄往往死在统治者的忌惮和猜忌之下,那是因为统治者害怕英雄累积足够的威望颠覆自己的统治。另外。因为需要而可以抹杀一些英雄,这个……不说也罢。
当英雄可以随意地迫害而死,因为需要可以抹杀甚至是诋毁。还能奢望在有需要的时候有英雄能够站立起来吗?
没人敢当那个英雄的时候,只会形成越来越多人的冷漠,在国家又需要的时候选择旁观甚至是期望改朝换代,老奶奶、老爷爷摔倒也没人敢去救助了……
观念需要时间来养成,在残酷中建设美好,在颓废中寻找希望,思想的建设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事情。
“第一期工程已经启动。最快可以在明年春季完成第一批量的工程。那时候可以将阵亡将士的骨灰移入,需要什么规模的仪式还需要王上做主。”
“以往。有什么例子可以借鉴吗?”
“……这?”
之前从未有官方形式的阵亡将士入殓仪式,也就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先例在。
在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两军交战之后对于双方阵亡将士的待遇区别几乎是没有,除了极少数的将领级别的阵亡者能够拥有一座坟墓之外。士卒基本是挖坑集体进行掩埋,若说要真的有什么手续也不过是区分阵营,不使之不同阵营的阵亡士卒同埋一个坑。
当然了,遭遇到大仇恨的双方阵营厮杀,胜利的那方士卒会被掩埋,失败那一方的将士将被暴尸荒野,不过相对来说这样的事情极少发生,毕竟尸体不进行掩埋对于可能产生瘟疫的后果谁也无法承受。
“没有可借鉴的例子?”吕哲似乎是愣了一下。
自吕哲崛起到现在,虽然是在屡次交战中作为胜利的一方。可是将士的阵亡无法避免。根据在册统计,吕哲崛起的过程中损失的将士达到了十三万,十三万的损失中可以找回尸体的阵亡者数量是七万四千零一人。残废的将士是三万二千四百人,其余都是算在失踪名单。
七万四千零一位阵亡将士有些是已经进行就地掩埋,大部分是火化之后骨灰装进了陶罐,骨灰盒一直是由军方进行保管,陈列的位置是在南陵成外几处临时的灵骨塔之中。会有这样的事情原因并不复杂,是因为大多数阵亡将士找不到其家属。或者是阵亡的将士的家人同意军方收敛,其实也是吕哲早就想要建造一座阵亡将士共同的归宿地——既烈士园。
位于夷陵的烈士园占地将会超过四十平方里。可见对于该座陵园的重视有多大,不过关于单体墓地却是不多见,采取的是现在就有的神社模式。
什么是神社模式?就是将灵位摆在骨灰盒上面,成阶梯状进行摆设,然后在神社外面建造一面“事迹墙”,将可以考究的阵亡将士生平和阵亡经过进行雕刻,那么一场战役中阵亡的将士也就会被归纳在一个独立的神社中。说白了吧,倭国的某个神社就是春秋模式的祭拜方式,只是在某些细节上不同。
“阵亡的将官不进行额外的安置?”司马欣特别问了一句。
吕哲点了点头,在官府的行为上,不应该在这种事情上特别进行阶级待遇,将士们生前是一同征战,死后一块长眠,也在同一座神社中接受祭拜,多少对于普通士卒和家属是一种安慰。要是将官们的家属想要有其它的待遇,那就私下在私有的土地上去办好了,没人会去干预什么。
对了,目前华夏神系也没有一个系统,甚至可以说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显现,民间对于信仰依然是停留在图腾和祖先上面,那么也就是一种原始社会的崇拜模式。像是三清道尊还没有出现,所以也就没有所谓的道教,倒是道教的一些理念已经有了。另外佛教也没有传入华夏疆域,佛与佛陀的概念自然也是没有。目前民间大肆盛行的是一种巫教体系,也就是那种万物皆可为神的信仰,对于驱邪什么的还是处在原始社会的舞蹈上,那种舞蹈叫傩舞。
最为重要的一点,也不知道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什么,华夏土地上的贵族拥有家庙的存在,西方土地上也有家庙的存在。在华夏这一方,家庙是供奉祖先的神圣所在,西方的家庙却是供奉家族神袛。
因为有家庙的存在。一些类神职人员其实已经出现。华夏模式是由族中的某些血亲担任那一职位,也就是一种类似于长老的角色。西方模式的神职人员则是属于公职人员,也就是隶属某座神庙的在册仆人什么的。
在吕哲早先的认知中。巫师是苗疆的一种通灵人物,通常是作为一种拥有强烈神秘色彩的存在。随着对当代越加了解,他也就知道目前的巫师与后世存在根本意义上的不同,至少就不是一些专门养虫子的老婆婆什么的。
目前的巫师所担任的职业很多能在道教中寻找到影子,像是入殓师(闽南叫‘师公’,每个地方的称呼都不同),其实就是类似于天师的一种神职人员。另外祈福的职业、消灾的职业、祭奠的职业……很多很多都是存在的。
关于烈士园神社的规划不止是显现在建筑物的规划。还需要培养出一批专门侍奉的人员。而那些人员在目前其实并不难找,可以从黄老学派中寻找一些哲学家。儒家中寻找一些礼学家,也能从阴阳学派中找到对宗教有涉及的人。
吕哲有想过自己“创造”出一个宗教来,但是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一个宗教的产生需要有一个最为基础的体系,直白点就是这个宗教可以立身的神话背景。然后还需要有什么?没错了。就是关于这个宗教的价值观和信仰的对象,关于是多神系还是单一至高神的体系也必须要考虑清楚。而很明显的事情,需要治理国家又要专注于军队向外扩张的吕哲没有那么大的精力,毕竟虚构出一个宗教的工程量绝对不是那么简单。
关于宗教的事宜吕哲所选择的是交给专业人士,一个主要的命题确定之后,该怎么去忙碌那就是黄老学派、阴阳学派、儒家学派、小说家学派……甚至是还扯上了名家学派。这些学派主要的目的是从上古时期找到某些有根据的故事,寻找到一位拥有绝对代表性的人物加以神化。而似乎还真让找出了一位传说中的大神,这位大神是盘古。
当然,吕哲可不会明明白白告诉那些学派是要“创造”出一个宗教。寻找的借口是考古……
“真的要有信仰对象的话,其实以您为代表的王(皇)族最为合适。”叔孙通的话让吕哲错愕之后浑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什么意思?叔孙通的意思是,直接将吕哲神化。其家族也进行包装,成为类似于“神在人间”的家族。
似乎儒家很爱干神化君王的事情啊?上古先秦时期的天下共主为“天子”,可以解读为“上天之子”,也能解读为“代天牧守众生”,无一例外是为自己的统治寻找到有威慑力的靠山,也是为自己的统治披上神秘的色彩。
在上古先秦结束之后。儒家一直致力将君王推上神坛,历朝历代儒教人士都在进行那样的操作。大儒们那么做有一部分是在取悦君王。其实他们的用意更加的深层,是要将统治者神化掉,最终让统治者成为“摆设”一般的象征性人物,治理天下这么困难的事情完全交给儒生就好了,君王还是安安心心地成为“泥胎雕塑”接受供奉吧。
吕哲还想到了什么?他想到了某个岛国的“万世一系”,也就是“在世神”什么的。只是他猜测不出叔孙通是要干成什么样的“伟业”,是像历朝历代的儒生将君王塑造成“泥胎雕塑”,还是岛国上的“在世神”?
周边的人都是用奇怪的眼神在注视满脸期待答案的叔孙通,除了燕彼双眼在发亮之外,其余的人却是一种排斥与忌惮,个别的人甚至已经无法掩饰想要捏死的冲动。
没人有希望世间万物由一个人完全的掌控,只要是生物就有对自由的向往,民族自然是需要一名掌舵者,但是这位掌舵者不能没有任何约束。塑造在世的神袛?特别是那位神袛是国家的统治者,那将是多么疯狂一件事情啊!
吕哲注意到周边突然诡异地安静下来,他左右看了看,却是没有从已经将情绪进行掩饰的众位臣工身上发现有什么异常。
“王上,王妃与众位夫人、王子、公主已经等候了多时,是不是?”
“唔?”
吕哲本来还想爬上夷陵西面的那座山,从高处直面向下瞭望,好好看看自己规划在纸面上的蓝图,看看是不是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进行修改。他抬头看向万里无云的天际,太阳正挂在半空向下释放光芒,众多女人和必要的百官、将士们晒一晒没什么,几个年纪不大的孩子和婴儿可经不起折腾,只得放弃爬上高山俯视的念头。
夷陵与南陵相距不足二十里,要是处在高一点的位置其实能够清晰地看见一条“巨龙”盘卧,那条“巨龙”是南陵城的高达十五米的城墙。
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南陵城的外观也绝对不一样,西、北、东三面差别不是太大,但是南面因为是紧靠长江,看去的感官冲击绝对要大许多。
十万大军并没有全部随同吕哲前往夷陵,作为护卫力量只是出动两万,剩下的八万和大部分文武官员是停留在南下的大道边上。因此呢,吕哲是从南陵西边接近,但是靠近到一定的距离之后需要拐个弯前去与早先留下的八万大军进行会合。
在南陵城的西边城门十里外,众多的旗帜飘扬,大道两旁也不知道是谁的主意被彩缎挂满了道路边上的树木,以至于现场看去有那么点五颜六色的同时,也不知道该是说隆重还是混乱。
“王上没有从西城门来,在前方转变路线前往北城门。”
“什么???”
那一句“什么”是从好几个人的嘴巴被下意识地喊出来,其中就有赵婉和吕雉。
迎回君王的仪式从来都不固定,但是出城迎接这一环节从来都没有变过。是吕雉提议赵婉先行出城,至于在大道两旁悬挂绫罗绸缎是赢阳滋的提议。带上众多孩子的主意是赵婉自己拿,并不是出自谁的建议。
这里是南陵城的城西十里外,他们这一众人等从这里赶到南陵城北,速度上绝对快不过全部使用战车或战马代步的吕哲一行人。
“怎么办?”赵婉似乎有些失去方寸?(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