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封六十年前的信件,那是某某上校于1944年5月写给死难者妻子的信——
亲爱的夫人:
一次战役中,我曾是你丈夫的直接上司。
当时的情形足以让你和你的子女自豪,并在将来感到安慰。这里,在不违反保密条律的前提下,我尽可能地将当时的情形告诉给你们。
你的丈夫是中国远征军的一个营的联络官,任务是为了训练中国盟军以及协助他们抗击我们的共同敌人日本侵略军。
1944年5月15日,你的丈夫参与了一场极为艰难的战斗,他身先士卒,没有顾及自己的安全,身体涉险暴露在一个明显的位置上,以便观察到敌人的增援部队的火力点,不幸的是,在离他很近的地方炸开了一枚炮弹,他牺牲于爆炸的震荡。
在将伤员疏散之后,我安排将他的遗体抬到营地,用电台向指挥部报告他牺牲的消息。同时,师级将军和他的人员以及该营营长均迅速地向我表达了他们深深的遗憾,并对你丈夫的英勇和他对战友给予的毫不迟疑的帮助表示赞赏。
上峰要求我们设法找到一口棺材,并对葬礼最后的仪式给予了尽可能的帮助。
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我们在山下的傣族寨子里找到了一口棺材。棺材的主人是少数民族,祖先曾是该地的首领,战争期间仍是此地的第一富户,我们对主家说了事情的原委之后,他很同情我们,于是就把家中留着的一副杉木棺材送给了我们,那棺木本是主家老爷为自己备下的寿材。
在当地人眼里,最好的棺材材料是杉木做的,据说木材是挑夫人从几百里外海拔很高的地方背回来的,很珍贵很稀有。
葬礼那一天,不少同袍守卫在你丈夫的遗体旁,他在第二天上午即1944年5月16日被埋葬,在当时还处于战斗的情况下,我们举行了一个尽可能的全副军事的葬礼,所有能参加的官兵均有出席。
他的埋葬地点是高黎贡山附近一处叫做清水塘的地方,那是一个美丽非常的山间台地,那里还有一棵无比巨大的树木守卫着你的丈夫。
在没有牧师的情况下,是我主持了葬礼,结束时他的战友们在坟墓上空一齐发射了三轮子弹。
尽管我和你的丈夫几个月前才互相认识,我发现你的丈夫是一位最杰出的朋友和最勇敢的战士,他话不多,为人友善,工作任劳任怨,所有认识他的士兵都痛惜他的牺牲,但是因为他的牺牲我们会作为榜样,进而激励我们下更大的决心,所以我们坚信我们的事业终会成功的。
谈话时,你的丈夫经常提及他对你和子女的深深的爱,他牺牲时胸前口袋里还有你和孩子们的照片,但照片上布满血迹,我们只好把照片自作主张处理掉了。
你的丈夫是身着全副的军事制服被埋葬的。
我已经建议为你的丈夫的英勇战斗表现追授“杰出服务勋章”,勋章不久后会邮寄给你。
我以及我的士兵们和你一同致哀。
……
上校写给未亡人的这封信里面说,年轻的军人牺牲在高黎贡山附近的一处叫做清水塘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那张照片拍摄到的场景竟然如信中描绘的葬礼场景出奇的相似,比如背景上那一棵巨大的树木,黑色的质地坚实大棺材等等,但要想搞清楚是否就是年轻军人的葬礼,最简单的方法是拿着照片去问一下写信的那位上校,可惜,年头太过久远,那位上校早已离世多年。
为了完成祖母毕生的愿望,孙女希望在祖母去世之前把祖父的遗骨找回来,当然,找寻棺木这件事他们会自行出资解决,孙女表示,她会从国外派遣一位业内人士去找寻尸体,但想要完成这件事情必须跨越两个国家,孙女恳求杂志社给予帮助,疏通关系,打通各部门的关卡,以便可以把亲人的骨质运回家乡。
杂志社的领导很同情写信的祖孙二人,因为祖母病重且年事已高,随时都有可能撒手人寰,事情一下子变的十分紧迫起来。
无论是谁,只要是听了这样一个故事的人,都会觉得如果把此事促成,都将是一大善举,杂志社的领导发挥了自身最大的能量,终于疏通各方面的关卡,但是当地有关部门要求,在外国探险家进入山地之后,必须有中国人陪同在他身边,这样的要求并不为过,然后,经人推荐,陈志文就接受了这个翻译与监视并重的双重任务。
事情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大约一星期后,被雇佣的探险家大卫、翻译陈志文以及两名当地的挑夫兼向导,根据手中的照片和一封上校的信件,四个人深入高黎贡山,去寻找那位年轻军人的棺木和遗体,同时,四人也走进了六十年前的滇西战场,沿着当年远征军光复滇西国土的路线,踏上了那片神秘而凶险的滇西土地。
除非你是亲历,否则没有人能想到,世界上还有如此艰险的战场。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耳熟,似乎赵佗就曾经如此描述过,所以,这更加验证了那段山路的艰难险阻,在这巨大的山脉里,距离不是用公里计算,而是以天计算的。
高黎贡山巨大的山脉紧贴在怒江西侧,南北横亘数百公里,海拔三千多米,探险队一行人走的这条路是两千年前就有的古商道,可以用手脚感受到,古人们为了修通这条古道,把内地商品输往缅甸、印度花了多少力气,同样,这条路也是许多年前中国大军西行的远征之路。
六十多年前,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时,却是在滂沱的雨季,顶着每日必至的大雨,踩着比油还滑的窄小路面,冒着密集的炮火,穿着破烂的草鞋,一路厮杀着经过这里。
上山之前,探险家曾希望在当地租一匹马或者一头驴子,结果被两名当地向导拒绝了,他们告诉探险家,走这样的路那些可以代步的动物都是累赘。等到探险家真正的走上山路之后才发现,在平时为行人代步的马或驴子,在这条艰险的路上一步都不能骑。
在山顶旷无一人的时候,浓雾会随时弥漫在这队人的周围,转眼之间甚至看不见对面人的五官,每个露营的夜晚,两名向导都会讲起战后山上闹鬼的传说,因为战争太惨烈,战死的军人实在太多,天阴下雨的时候,鬼魂就会跟着雾气一起出来,成群结队,黑压压一大片,走进看,甚至能够看清他们手里举着的枪,可惜就是看不见他们的腿……
向导发誓说他讲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真的,大卫听不懂中文还好些,可每当陈志文一个人处于浓雾里时,都令他越发的胆战心惊,然而陈志文还猜不到,这次寻找尸体的任务并不仅仅只有恐惧这么简单。
从北边山崖下来,再绕道上了南边的山崖,许多天就这么过去了,探险家虽然有两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身边,但他们仍然没有找到关于清水塘的任何线索。
沿路打听了一些过路偶遇的山民,一方面因为时间过于久远,另一方面即便有老人还活着并且亲历战事,知道此事的可能性也极小。
据了解战事的山民说,反攻期间,山民都躲进了深山里面,没几个人敢出来冒险,只能从山顶上远远地看着山下的战场。
亲爱的夫人:
一次战役中,我曾是你丈夫的直接上司。
当时的情形足以让你和你的子女自豪,并在将来感到安慰。这里,在不违反保密条律的前提下,我尽可能地将当时的情形告诉给你们。
你的丈夫是中国远征军的一个营的联络官,任务是为了训练中国盟军以及协助他们抗击我们的共同敌人日本侵略军。
1944年5月15日,你的丈夫参与了一场极为艰难的战斗,他身先士卒,没有顾及自己的安全,身体涉险暴露在一个明显的位置上,以便观察到敌人的增援部队的火力点,不幸的是,在离他很近的地方炸开了一枚炮弹,他牺牲于爆炸的震荡。
在将伤员疏散之后,我安排将他的遗体抬到营地,用电台向指挥部报告他牺牲的消息。同时,师级将军和他的人员以及该营营长均迅速地向我表达了他们深深的遗憾,并对你丈夫的英勇和他对战友给予的毫不迟疑的帮助表示赞赏。
上峰要求我们设法找到一口棺材,并对葬礼最后的仪式给予了尽可能的帮助。
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我们在山下的傣族寨子里找到了一口棺材。棺材的主人是少数民族,祖先曾是该地的首领,战争期间仍是此地的第一富户,我们对主家说了事情的原委之后,他很同情我们,于是就把家中留着的一副杉木棺材送给了我们,那棺木本是主家老爷为自己备下的寿材。
在当地人眼里,最好的棺材材料是杉木做的,据说木材是挑夫人从几百里外海拔很高的地方背回来的,很珍贵很稀有。
葬礼那一天,不少同袍守卫在你丈夫的遗体旁,他在第二天上午即1944年5月16日被埋葬,在当时还处于战斗的情况下,我们举行了一个尽可能的全副军事的葬礼,所有能参加的官兵均有出席。
他的埋葬地点是高黎贡山附近一处叫做清水塘的地方,那是一个美丽非常的山间台地,那里还有一棵无比巨大的树木守卫着你的丈夫。
在没有牧师的情况下,是我主持了葬礼,结束时他的战友们在坟墓上空一齐发射了三轮子弹。
尽管我和你的丈夫几个月前才互相认识,我发现你的丈夫是一位最杰出的朋友和最勇敢的战士,他话不多,为人友善,工作任劳任怨,所有认识他的士兵都痛惜他的牺牲,但是因为他的牺牲我们会作为榜样,进而激励我们下更大的决心,所以我们坚信我们的事业终会成功的。
谈话时,你的丈夫经常提及他对你和子女的深深的爱,他牺牲时胸前口袋里还有你和孩子们的照片,但照片上布满血迹,我们只好把照片自作主张处理掉了。
你的丈夫是身着全副的军事制服被埋葬的。
我已经建议为你的丈夫的英勇战斗表现追授“杰出服务勋章”,勋章不久后会邮寄给你。
我以及我的士兵们和你一同致哀。
……
上校写给未亡人的这封信里面说,年轻的军人牺牲在高黎贡山附近的一处叫做清水塘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那张照片拍摄到的场景竟然如信中描绘的葬礼场景出奇的相似,比如背景上那一棵巨大的树木,黑色的质地坚实大棺材等等,但要想搞清楚是否就是年轻军人的葬礼,最简单的方法是拿着照片去问一下写信的那位上校,可惜,年头太过久远,那位上校早已离世多年。
为了完成祖母毕生的愿望,孙女希望在祖母去世之前把祖父的遗骨找回来,当然,找寻棺木这件事他们会自行出资解决,孙女表示,她会从国外派遣一位业内人士去找寻尸体,但想要完成这件事情必须跨越两个国家,孙女恳求杂志社给予帮助,疏通关系,打通各部门的关卡,以便可以把亲人的骨质运回家乡。
杂志社的领导很同情写信的祖孙二人,因为祖母病重且年事已高,随时都有可能撒手人寰,事情一下子变的十分紧迫起来。
无论是谁,只要是听了这样一个故事的人,都会觉得如果把此事促成,都将是一大善举,杂志社的领导发挥了自身最大的能量,终于疏通各方面的关卡,但是当地有关部门要求,在外国探险家进入山地之后,必须有中国人陪同在他身边,这样的要求并不为过,然后,经人推荐,陈志文就接受了这个翻译与监视并重的双重任务。
事情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大约一星期后,被雇佣的探险家大卫、翻译陈志文以及两名当地的挑夫兼向导,根据手中的照片和一封上校的信件,四个人深入高黎贡山,去寻找那位年轻军人的棺木和遗体,同时,四人也走进了六十年前的滇西战场,沿着当年远征军光复滇西国土的路线,踏上了那片神秘而凶险的滇西土地。
除非你是亲历,否则没有人能想到,世界上还有如此艰险的战场。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耳熟,似乎赵佗就曾经如此描述过,所以,这更加验证了那段山路的艰难险阻,在这巨大的山脉里,距离不是用公里计算,而是以天计算的。
高黎贡山巨大的山脉紧贴在怒江西侧,南北横亘数百公里,海拔三千多米,探险队一行人走的这条路是两千年前就有的古商道,可以用手脚感受到,古人们为了修通这条古道,把内地商品输往缅甸、印度花了多少力气,同样,这条路也是许多年前中国大军西行的远征之路。
六十多年前,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时,却是在滂沱的雨季,顶着每日必至的大雨,踩着比油还滑的窄小路面,冒着密集的炮火,穿着破烂的草鞋,一路厮杀着经过这里。
上山之前,探险家曾希望在当地租一匹马或者一头驴子,结果被两名当地向导拒绝了,他们告诉探险家,走这样的路那些可以代步的动物都是累赘。等到探险家真正的走上山路之后才发现,在平时为行人代步的马或驴子,在这条艰险的路上一步都不能骑。
在山顶旷无一人的时候,浓雾会随时弥漫在这队人的周围,转眼之间甚至看不见对面人的五官,每个露营的夜晚,两名向导都会讲起战后山上闹鬼的传说,因为战争太惨烈,战死的军人实在太多,天阴下雨的时候,鬼魂就会跟着雾气一起出来,成群结队,黑压压一大片,走进看,甚至能够看清他们手里举着的枪,可惜就是看不见他们的腿……
向导发誓说他讲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真的,大卫听不懂中文还好些,可每当陈志文一个人处于浓雾里时,都令他越发的胆战心惊,然而陈志文还猜不到,这次寻找尸体的任务并不仅仅只有恐惧这么简单。
从北边山崖下来,再绕道上了南边的山崖,许多天就这么过去了,探险家虽然有两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身边,但他们仍然没有找到关于清水塘的任何线索。
沿路打听了一些过路偶遇的山民,一方面因为时间过于久远,另一方面即便有老人还活着并且亲历战事,知道此事的可能性也极小。
据了解战事的山民说,反攻期间,山民都躲进了深山里面,没几个人敢出来冒险,只能从山顶上远远地看着山下的战场。